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灌区是我国的四大灌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经过近几年国家对灌区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灌区的一、二级渠系已经基本完成了节水改造,但是三级渠系还基本上是以前的泥土渠,存在着严重的跑、冒、滴、漏和战地过大等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珍贵水资源,而且还浪费了及其有限的土地资源,下面仅从这两个方面论述一下在前郭灌区开展节水技术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乌拉特前旗黄灌区地处河套灌区最下游,灌区总面积2500.2平方公里,是由后套和三湖河两部分连接的一个平原,现灌面积116.87万亩,其中三湖河灌域灌溉面积32.86万亩,目前,三湖河灌域已成为乌拉特前旗以及巴彦淖尔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07年,河套灌区利用政府专项资金节水改造工程是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自治区财政投入了3亿元用于河套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这项工程市政府根据各旗县区农田配套程度进行了任务分解,乌拉特前旗把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安排在从未进行过农田配套、灌水渠系紊乱、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最差的三湖河灌域,目的在于通过田间工程的全面配套,合理调整田间渠系布置,对主要灌水渠道进行防渗衬砌,全面配套渠、林、路、田及建筑物,平地缩块,改造畦田,并配套量水设施,实现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彻底改变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的现状,为全旗乃至全市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树立样板儿。  相似文献   

3.
一、提高渠系水利用,减少输水损失 1、提高渠道衬砌率,减少渠系水量损失。通过渠道节水改造、续建配套、沿渠扩灌等措施,灌区斗渠以上渠道全部用砼预制件进行了防渗衬砌,斗渠以下实行群管的农渠在地方政府和灌区群众的努力下,也积极筹资投劳完成了防渗衬砌;通过渠道衬砌,提高了渠道安全水输水率,提高渠系水利用率,减少输水损失,提高灌溉保证率,进一步提高现有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4.
宁夏引黄灌区干渠以下包括支、斗、农渠工程均由地方管理,在近2年推行的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中,将原乡村集体管理的支斗渠交新组建成立的农民用水者协会管理,进一步规范工程及灌溉管理工作.通过对宁夏引黄自流灌区典型渠道末级渠系供水成本的调查测算,对供水成本构成因素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提出改革末级渠系水价政策和加强末级渠水价管理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一.抓工程建设,推进节约用水太康县灌域大部分节制闸兴建在上世纪60~70年代,建设标准低,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大部分已破烂不堪,随着灌溉面积的增加,过去的建设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过流引水的要求。对国管渠系工程应进行合理的改造,以增加渠道输水能力,提高灌溉效率。群管渠系工程视运行状况,每年放水前都要进行洗挖清淤,以提高输水能力;直口渠闸门要进行维修和更换,以减少漏水损失。同时开展以平整土地和缩小田块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根据灌区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对灌区末级渠系管理的要求,以及构建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模式的目标及应具有的功能,结合对末级渠系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灌区末级渠系管理改革的政策环境与发展趋向要求末级渠系管理应以农民用水自治的管理体制为核心、以配套完好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为基础、以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保障、以建立健全工程长效运行机制为目标。灌区末级渠系管理创新模式有效地促进了灌区末级渠系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渠系工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渠道系统、渠系建筑物及渠道信息化改造的主要原理及技术,为灌区渠系工程功能正常发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当前面临的问题在工程设施方面,小型水库工程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和多种经营的水利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和灌溉渠及渠系配套建筑物。  相似文献   

9.
一、稻田基本建设稻田基本建设主要指田间工程的灌排水、田、路、渠的综合规划建设。搞好稻田基本建设是建立高产稳产稻田的重要保证。灌排体系的组成:灌排渠系按其大小和作用分为干渠、支渠、斗(子)渠、农渠。面积大,地形复杂的灌区,可采用四级布置。丘陵或坡度较大和狭长型地  相似文献   

10.
薛永德 《甘肃农业》2011,(11):60-61
末级渠系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分支,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在分析县域末级渠系建设的重要性及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关于加强末级渠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四川省政府集中力量和资源.选择广汉、仁寿、宣汉[以下简称“三县(市)”]分别作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和盆周山区的代表,全面推进四川不同区域的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引领四川粮食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了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增加和农民持续增收。1.主要成效 省政府加强统筹协调,省直相关部门加大项目支持力度,三县(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狠抓各项措施落实,有力有序地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1.1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要标志的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要求,加快推进田网、路网、水网配套,基地核心区“路相通、渠相连、土成方、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机能进、物能运”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其中,广汉基地小麦和水稻两季已全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特别是灌区的渠系改造,切实解决了以前秋种小麦不能适时播种和春播水稻无法适期栽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工程设施方面 小型水库工程是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和多种经营的水利工程,包括大坝、溢洪道、输水洞和灌溉渠道及渠系配套建筑物。  相似文献   

13.
景泰县小麦高产创建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佑强 《中国农技推广》2011,27(11):11-12,28
景泰地处甘肃中部,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也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县,保灌面积36.2万亩,灌溉农业区基本形成了渠、路、林、田配套体系,农业生产能够旱涝保收。自2008年景泰被列为农业部高产创建示范县以来,按照农业部和省、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王河清 《甘肃农业》2013,(22):99-100
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一直是工程管理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甘肃省民乐县在末级渠系水利工程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开展水工程管护工作,为当地水利工程管理改革提供了一定经验,也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灌区末级渠系现状和工程运行管理状况的阐述,论证了灌区实施末级渠系改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灌区末级渠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及建议,说明了加强末级渠系管理对于灌区实现节水灌溉,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亚军 《吉林农业》2010,(7):206-206
文章通过对灌区末级渠系现状和工程运行管理状况的阐述,论证了灌区实施末级渠系改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灌区末级渠系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及建议,说明了加强末级渠系管理对于灌区实现节水灌溉,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节水改造对区域地下水埋深的影响,以沈乌灌域44眼地下水观测井资料为基础,研究节水改造下地下水动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整个灌域地下水埋深受灌溉影响明显,夏灌和秋浇后整个灌域地下水埋深都有上升趋势,秋浇后灌域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埋深处于最浅值,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但灌域中心地区存在深埋区,对于地下水资源要加强管控;节水改造后,各渠系下游耕地区平均埋深降幅(12.46%)大于上游耕地区平均埋深降幅(7.13%),最大埋深平均降幅(16.54%)大于最小埋深平均降幅(15.78%);荒地区、湖泊旁地区和林地区的地下水平均埋深分别下降0.33、0.24 m和0.36 m。研究表明,节水改造对耕地区、荒地区、湖泊旁和林地区影响较明显,对盐碱区和渠道旁地区影响较微弱。  相似文献   

18.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水利工程遗产,由都江堰渠首工程、各级灌排渠系及控制性工程等构成,其中各级灌排渠系等级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5级,斗渠及以下渠系统称为末级渠系.都江堰末级渠系在成都平原覆盖范围广阔,多存在于乡村空间内,并与乡村"三生"功能密切相关.其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承担原有灌溉功能的同时,也应承载着该区域内生态、生产等复合功能.因此从乡村"三生"空间的视角出发,以末级渠系为研究对象,基于乡村"三生"空间用地分类对贯穿成都平原的末级渠系段落进行功能识别,结合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对相关渠系的渠系空间分布、渠系特点、多功能构成等进行分析总结,以此构建由多个软件如ArcGIS、Fragstats耦合的末级渠系多功能属性识别的流程方法,并在中观及微观等多尺度视角下对末级渠系进行相应的多功能优化方法研究,从而更好地保证作为"活化石"的都江堰灌渠渠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常见的渠系建筑物有渡槽、倒虹吸管、涵洞、隧洞、泄水闸、退水闸、溢流堰、跌水、陡坡、冲沙闸、沉沙池等.在工程运行过程中,渠系建筑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就渠系建筑物的损坏与维修做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针对黄淮海平原水土资源短缺和农田灌排系统不完善问题,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和灌排理论,结合不同典型区的灌溉排水特点,提出黄淮海平原明渠灌溉排水一体化渠系规划布置设计方案,编制了渠系布置参数计算软件,分析不同典型区渠道参数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灌溉排水控盐区以及灌溉排水并重区,渠道间距随地下水位埋深和排渍时间的增大而增大,但随排渍深度的增大而减小。渠道间距随着土壤质地由粘性到砂性的转变而逐渐增大。在灌溉排水补源区,渠道深度和渠底宽度随设计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随渠底坡降的增大而减小。与传统渠系布置相比,在灌溉排水补源区的一体化渠系布置可减少渠系占地面积约55%,工程土方量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