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炳奎  郞子美  夏增禄 《土壤》1961,4(1):17-19,22
河南省长葛县坡胡人民公社党委书记马同义同志,不仅是深耕改土的专家,而且是栽培玉米的能手,早在1955年就利用深翻和选用黄马牙良种,创造了亩产1,073斤的丰产成绩,1956年13亩地平均亩产823斤,1958年513南平均亩产568斤,最高亩产1,319斤,1959年由于推广了他的深耕改土和玉米的栽培管理经验,坡胡人民公社12,657亩早玉米平均亩产657斤,其中9,800亩大面积丰产单产平均800斤以上,并出现了110亩千斤以上的高额丰产田。  相似文献   

2.
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看,铜鼓西瓜产量高,品质好,人们纷纷赞誉:“铜鼓西瓜特别甜!”一九八二年,铜鼓县种植西瓜805亩,平均亩产4600斤,出现了不少大面积亩产7000斤的丰产田块。二源公社青山排最大单瓜重36斤,一块0.13亩的瓜地里,有西瓜162个,按每个西瓜13斤算,折合亩产16200斤。全县西瓜平均含糖量12.25%,大段公社潭坊三队新澄一号西瓜最高含糖量达13.5%。一、气候条件 1.气温日较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气温日较差大,这是哈密瓜味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灌区春小麦高产的气候生态环境及光能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作物分布在海拔2600~3000米灌区内。近十年来,春小麦持续在20多块地上,出现了平均亩产900公斤以上的产量。其中1978年有3.91亩亩产达1013.05公斤和1984年2.39亩亩产达1006.65公斤。创世界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在小麦高产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六枝县新场区的低产水稻田及其改良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桂阳 《土壤学报》1965,13(1):95-97
贵州省六枝县新场区是个山区,稻田总面积七千九百余亩。其中低产田约占44%,平均亩产仅二百余斤。约有70%的稻田是分布在海拔2000—2500米的高山地区,其余分布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丘陵地或山谷低洼地。  相似文献   

5.
李义友  黄其武 《土壤》1960,3(1):32-32
湖南永兴县马田公社大城大队,1957年100亩丰产甘薯亩产9,000多斤,其中1.07亩亩产30,000斤,创全国最高记录,获得"甘薯大王"的光荣称号。  相似文献   

6.
<正> 苏州市棉花生产目前粮棉轮作、麦棉套种,近年来生产上采用塑膜育苗移栽,但由于品种迟熟,麦幅加宽,共生期较长,荫蔽较重,影响棉花早发;加上棉铃期的梅雨、台风,吐絮期的阴雨、低温等灾害性天气,造成蕾铃脱落率高,僵烂铃多,棉花产量徘徊不上。为探索麦棉双高产,沙洲县1981年试种中棉所10号(以下简称中10)0.5亩,亩产138.7斤;1982年种植1183亩,平均亩产117.3斤;198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4.3万亩,由于开花结铃期受高温伤害,吐絮盛期遇长期阴雨天气,影响产量,平均亩产108斤。常熟、太仓两地也有零星的试验性种植。本文通过麦后棉分期播种小区观测试验,鉴定  相似文献   

7.
“桂朝二号”是广东省农科院原粮食作物研究所于1976年培育而成的水稻新良种。近年来大面积种植,普遍获得增产,一般亩产七、八百斤,高产的千斤以上。1980年在我国南方稻区种植二千多万亩,是我省继“珍珠矮”以后种植面积较大,推广较快的品种。为了进一步了解“桂朝二号”的生育后期与温光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充分发挥其产量的优势,故于1979、1980两年进行了分期播植的试验。  相似文献   

8.
<正> 籼粳杂交水稻良种《滇榆一号》(简称《滇榆》,下同),1983年在云南大理县最高亩产达1014公斤,刷新了日本创造的一季粳稻亩产984.5公斤的世界记录,引起生产部门及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极大关注。它既是水稻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又展现了高原水稻气候的生产潜力。因而对《滇榆》的气候适应性研究,为其引种区划及高产栽培,促  相似文献   

9.
番茄高产的气象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番茄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具有高产效益。如我市近年推广的优良品种“台湾红”,1983年种植37.68亩,最高单产为13163.5斤,平均单产10025.8斤,同时还具有果大、味好、抗病虫的特点,是人们最喜欢的蔬菜品种之一。获得番茄高产的原因除在栽培生产过程中要有先进的技术措施外,有利的气候因子也是获得高产的必要条件。一、番茄生育期的适宜温度番茄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5-25℃,  相似文献   

10.
巫绪英 《土壤学报》1966,14(2):234-237
紫云英在芜湖地区是一项主要肥料.近几年来种植更为普遍.1965年全专区种植面积达190万亩,占水田面积48.7%.但是,有些地方在栽培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鲜草产量极不均衡,如郎溪、广德、宣城等县的丘陵地区鲜草平均亩产1000—2000斤,最低的只有300—400斤.而南陵、芜湖等县的圩坂区平均亩产能达到3000-4000斤,最高的可达万斤左右.此外,在不同年份由于气候条件不同,鲜草产盆差异也很大,如我所在1960年获得鲜草亩产4000斤,而1963年因受秋早影响亩产只有2000斤.  相似文献   

11.
紫云英是我县最重要的一种高产冬季绿肥作物.解放初期,全县紫云英绿肥不过6万余亩,鲜草产量很低,一般亩产仅700-800斤.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了紫云英绿肥生产,面积逐年扩大,鲜草产量平均每亩提高到4500多斤,部分高产地区6000—8000斤,因而有力地促进了水稻产量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2.
浙江茶区的生理辐射与茶叶高产优质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是我国茶叶的重要产地,总产量名列全国之冠,约占20—25%,杭州等10余个县市亩产茶叶(千茶)超过100斤,高产场队亩产达300—400斤,丰产试验茶园亩产突破800斤、甚至1000斤。名茶“西湖龙井”和“平水珠茶”驰名中外;“雁荡毛  相似文献   

13.
黑土区春旱主要危害小麦,常可造成严重减产。但在生产实践中由于田块条件不同或采取了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即使并无灌溉条件也可收到差异悬殊的产量效果。如九三地区红五月农场在1965年特大春旱年,十万余亩小麦单产平均只获得103斤/亩,不到常年产量的一半,但全场各地块的小麦产量未必不可能创出较高的产量水平。比如有5个地块1,725亩小麦的产量达到了300斤/亩以上,有9个地块8,460亩的小麦单产达到200-300斤/亩。1968年再次大春早,由于及早发出预报并采取了综合防旱措施,这一年该场小麦的平均单产达到了247斤/亩,为1965年单产的两倍以上。这一事实也说明在大春旱年采用抗旱保墒农业技术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县常年棉花铺地面积十万亩左右,是江苏省中等产棉县,过去棉花产量,一直低而不稳.七十年代平均亩产皮棉62. 67斤,其中1979年只有40. 3斤,从1980年以后,由于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植棉政策,实行科学植棉,大搞育苗移栽。四年来,棉花产量持续上升,1980年亩产皮棉85. 8斤,1981年亩产皮棉111. 5斤,1982年亩产皮棉129. 4斤,1983年亩产皮棉145. 3斤,四年平均递增19. 19%.  相似文献   

15.
<正> 光叶苕子,学名Vicia villosa RothVar(以下简称苕子),1946年引自美国,六十年代末在江苏省最大种植面积达700万亩左右。七十年代以来,种子产量低而不稳,1974、1976两年严重失收,淮阳地区平均单产不足10斤;而1972、1973和1975年的平均亩产可达60斤上下。除有病虫等危害因素外,花期多阴雨的不利天气造成花荚大量脱落是低产的主要原因。苕子死荚的脱落,除自身的遗传因子影响外,生态环境中的光、温、水的影响则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水稻新品种奇选42是用神奇不育系与桂选7号恢复系杂交,经过10代选育而成。具有杂交水稻的优势,产量接近于杂交水稻。一般亩产350~400公斤,最高达600公斤。该品种于1985~1986年参加广西水稻品种区试名列第一,亩产分别为460公斤、446.5公斤,比对照种广二矮104,分别增产2.5%和4.55%。1984~1987年,在广西8个地区54个县(市),试种推广面积累计达80多万亩。  相似文献   

17.
利用工业城市废水灌溉稻田,在抚顺李石寨公社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当地农民从多次的增产或减产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经验。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农民总结灌溉技术经验,修筑调配废水浓度的渡槽和灌排渠道,使废水灌概的水稻产量由1951年亩产200斤增加到1958年平均亩产800斤,灌溉面积由1951年的3,300亩增加到1959年的11,300亩。但是由于废水成分复杂,而农民的经验又有所局限,因此,水稻常因贪青倒伏而减产,产量很不稳定,特别在老废水灌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8.
稻田泥炭土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寒温带河谷平原及山谷洼地[2],是开垦草炭土或腐泥土,种植水稻而形成的一种低产土壤。 据调查,吉林省泥炭土有232万亩[4]。其中稻田约有22万亩,水稻亩产一般为300斤,不到矿质稻田的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9.
我们用杂交水稻汕优六号,在金华北山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地形选点,并经过三年试验,得出如下规律;一、杂交水稻生育期对热量的要求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例如,在山南侧海拔51米处的山脚,全生育期需>10℃的有效积温为2123℃,同侧955米处的山谷则只需1584℃,平均每升高100米,杂交稻全  相似文献   

20.
《农业信息探索》2011,(11):15-16
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产量达926.6kg/667m^2,刷新了我国大面积水稻亩产纪录。由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三期目标是,同一生态区两个点连续两年百亩示范片产量达到900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