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籼稻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2001~2002年,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不同年代育成的籼稻代表品种国内88个和国外122个为材料,成熟期测定植株的干物重(包括根系)、全氮含量及产量,分析籼稻品种间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品种间差异很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氮素累积量的差异明显大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又明显大于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相关分析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与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关系密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与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关系不密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对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均有显著影响(R2=0.957~0.974),提高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可提高籼稻品种的产量水平。通径分析显示,籼稻成熟期氮素累积量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比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大40%~70%。作者认为,籼稻品种的选育应在保持较高氮素累积量的基础上,重点改良提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有利于实现籼稻品种高产与高效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杂交籼稻在江苏水稻发展过程中曾占有重要位置。回顾了江苏杂交籼稻发展历程及当前生产现状,阐述了江苏杂交籼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部分地区生产发展的优势,探讨了在特定范围内进一步提升江苏杂交籼稻增产增效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杂交籼稻“炸壳”现象在江苏省宿迁市部分杂交籼稻种植区时有发生.为有效避免此现象的发生,特对杂交籼稻“炸壳”现象的发生情况、原因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关生产建议,以期提高宿迁市水稻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王宾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213-215
分别对河南省的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玉米、大豆和小麦6种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人工成本及物资服务成本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晚籼稻的生产成本最高,大豆的生产成本最低;中籼稻人工成本费最高,小麦人工成本最低;晚籼稻的物资服务成本最高,大豆的最低.在生产成本中,早、中、晚籼稻及小麦的生产过程中物资及服务成本占比较高,占比均超过60%,而玉米和大豆的人工成本占比较高.基于此现状,提出了控制河南省粮食作物成本的一些措施,以期为后续的生产提供指导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盆栽条件下 ,研究 1 9个常规籼稻和 1 6个杂交籼稻代表性品种 (组合 )的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 :1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的干物质生产效率 (NUEp)及籽粒生产效率 (NUEg)在品种 (组合 )间的变化幅度均较大 ,两者的变异系数均较大 ,但杂交籼稻的变化幅度低于常规籼稻。2无论是常规籼稻还是杂交籼稻 ,NUEp在抽穗至成熟这段时间内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两类籼稻分别提高 2 8.2 %和 1 3 .3 %。 3杂交籼稻的 NUEp在抽穗期高于常规籼稻 ,成熟期则低于常规籼稻 ;而杂交籼稻的 NUEg则比常规籼稻高。4随品种 (组合 )产量水平的提高 ,杂交籼稻及常规籼稻的氮利用效率 (包括 NUEp及 NUEg)下降 ,且变化幅度减小 ,而氮收获指数 (NHI)则有所提高。 5杂交籼稻的产量、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的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 ,与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而常规籼稻的产量及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及总吸氮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李成荃  杨惠成  王守海  罗彦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470-6473,6477
回顾了安徽30年来的杂交籼稻育种和生产发展历程,分别概述了3系杂交籼稻和2系杂交籼稻的品种选育情况并对其产量优势作了比较,提出了挖掘杂交籼稻增产潜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产方式转变已成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研究的热点。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法,研究了2004—2015年中国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和变动趋势,并构造发展绩效指数对中国水稻生产方式发展绩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2015年中国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的全要素生产率依次为1.009、1.039、1.008和1.041,4种类型水稻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属于技术诱导型发展模式;从发展绩效指数判断,早籼稻属于低度粗放型生产方式,中籼稻、晚籼稻和粳稻都属于中度粗放型生产方式;从粗放程度判断,近12年来中国水稻生产方式获得了一些改善,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基本特点。[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88个2、002年122个)为材料,测定干物重、氮素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6种类型。[结果]供试品种间NUEg的差异很大;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全株、根系、茎鞘叶、穗含氮率低;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抽穗前吸氮量、成熟期总吸氮量较小;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成熟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高。[结论]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类型籼稻品种吸氮量小、植株含氮率低、氮素利用效率高。  相似文献   

9.
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19个常规籼稻和16个杂交籼稻代表性品种(组合)的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常规籼稻与杂交籼稻氮的干物质生产效率(NUEp)及籽粒生产效率(NUEg)在品种(组合)间的变化幅度均较大,两者的系数均较大,但杂交籼稻的变化幅度低于常规灿稻。②无论是常规籼还是杂交籼稻,NUEp在抽重至成熟这段时间内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两类籼稻分别提高28.2%和13.3%。③杂交籼稻的NUEp在抽穗期高于常规籼稻,成熟期则低于常规 籼稻;而杂交籼稻的NUEg则比常规籼稻高。④随品种(组合)产量水平的提高,杂交籼稻及常规籼稻的氮利用效率(包括NUEp及NUEg)下降,且变化幅度减小,而氮收获指数(NHI)则有所提高。⑤杂交籼稻的产量、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的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与总吸氮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常规籼稻的产量及物质生产量与抽穗前的吸氮量及总吸氮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石少龙 《农业展望》2013,(11):19-23
2012年中国籼稻产量占稻谷产量的比例已降至67%,早籼稻多年未突破3 500万t.在籼米市场有所缩小的基础上,分析了籼米价格走势尚旺,包括籼米价格稳中有升、籼稻价格一度走低、最低收购价支撑籼稻价格、籼米进口增加较多的状况.提出未来市场仍以籼稻为主、籼稻增产尚有空间、籼稻价格仍需上涨等观点,同时肯定粳稻生产来势看好、粳米销售市场见旺.籼米粳米皆旺,表明大米作为国人最重要的主食,正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对安姜1、2、3号黄姜新品种和对照种的形态特征、抗性和物候期进行了比较,并且以根茎鲜重及薯蓣皂甙元含量与对照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个新品种丰产性好,薯蓣皂甙元含量高,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安姜3号表现最好,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齐征宇  翟西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801-7803
[目的]选育适应性强、高产、稳产、优质青稞新品种。[方法]对现有品种肚里黄的变异株通过系统选育法获得性状稳定的优良株系,并进行品系鉴定试验和品比试验,于2005~2007年参加海西州和青海省区试及生产试验,对其特征特性进行测定。[结果]2005~2006年参加海西州青稞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47.9kg/hm^2,较对照肚里黄平均增产11.1%;2007年参加青海省青稞生产试验,6个试点平均产量6249.5kg/hm2,较第1对照北青6号平均增产49.2%,较第2对照肚里黄平均增产24.5%。柴青1号属中熟春性品种,全生育期131~135d,株高74.91~85.33cm,每穗粒数40.02~50.22粒、穗粒重1.84~2.60g、单株粒重4.46~5.58g及千粒重49.13~49.39g,蛋白质含量10.58%,耐旱、耐寒、耐湿、耐盐碱性中,抗病性良好。[结论]该中熟青稞品种适宜在海拔2400~3400m、年均温0.2℃以上的中高位山旱地及柴达木盆地种植。  相似文献   

13.
为了全面了解定薯4号的生产利用价值,以2013~2014年甘肃省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与品质检测数据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和回归系数对该品种和对照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和品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定薯4号属于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强,淀粉加工和鲜食品质佳的优良品种,在土壤肥力中等的雨养农业区增产潜力极高。  相似文献   

14.
加工萝卜蜀萝9号(038A/C9274)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适合四川蔬菜加工的萝卜品种蜀萝9号的亲本选育经过、组合配制、品比试验、多点试验、生产试验与示范中的表现,结果表明:2年的生产示范产量可达61.02 t/hm2,比对照增产11.60%,增加经济效益显著。并对其理化品质分析的表明,蜀萝9号符合加工萝卜和企业深加工的要求,此外还提出了蜀萝9号的栽培技术与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5.
李海慧  王旺华  庞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093-7093,7212
[目的]为大豆新品种嘉豆1号的推广及在今后大豆育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介绍嘉豆1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适应性及栽培技术,探讨其增产潜力。[结果]嘉豆1号是以东农42为母本,以益嘉97-172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23.9 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8平均增产8.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67.0 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28平均增产8.3%;蛋白质含量43.22%,脂肪含量19.88%,蛋白和脂肪含量之和63.10%。[结论]嘉豆1号是一个适应性广,蛋白、脂肪含量均较高的大豆新品种,生育日数118 d,需活动积温2 400℃。2012年由黑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16.
衡饲1号系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以农家种大三变丑为母本、以冀谷31为父本,根据生物遗传规律和亲本优缺点互补的原则,杂交组配选育而成的粮饲兼用型谷子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籽粒高产、抗病性强、活秆成熟、适宜青贮、粮饲多用等突出优点,生物产量达到14 248 kg/hm2,其中籽粒产量达到5 080 kg/hm2;适宜在河北、河南、山东等华北夏谷区夏播或晚春播种植,生产中可与其他作物如小麦、油葵、绿豆、饲用黑麦组成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安农9号是安徽农业大学和宿州市农业科学院以自选系SX0513为母本,自选系SX5229为父本联合选育而成的玉米新品种,该品种于2008-2011年分别参加安徽省玉米品种筛选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综合表现突出。该文介绍了玉米新品种安农9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点等,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张其安  方凌  董言香  江海坤  严从生  王艳  王明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91-12992,13000
[目的]选育高产、稳产、优质白茄子新品种。[方法]以E06为母本、E98为父本配制成一代杂种,命名为白茄3号。并进行组合力测定试验、品比试验、安徽省区试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示范,并对其特征特性进行了描述。[结果]组合力测定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白茄3号的平均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4.35%和15.90%;区试试验结果表明,2009~1010年白茄3号平均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5.70%和19.30%。[结论]白茄3号果肉细嫩、极早熟、抗逆性较好。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才能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9.
茄杂6号应用优势及春大棚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专题试验与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生产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春秋大棚专用茄子新品种茄杂6号的生育特性、生产适应性、产量及抗性优势,介绍了茄杂6号茄子春大棚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小麦新品种花培5号的选育特点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培5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采用豫麦18与花4 3杂交,对其F1代花药进行培养选育成功的小麦新品种,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其选育特点是:亲本性状互补性好、遗传基础丰富;组合诱导率高,育种群体大;后代选择以群体表现为主,选择准确性高;进行异地产比试验,缩短了育种周期。花培5号经黄淮区试、生产试验和推广种植表现出丰产性、稳产性和广适性好,品质优良,适宜于黄淮南片麦区高中产水肥地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