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云南、贵州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是云南和贵州省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对2008年和2009年在云南、贵州采集分离获得的45份大斑病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在云南共鉴定出12、13、3N、123、12N、13N、23N、123N等8个生理小种,其中123N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30%;在贵州共鉴定出123、13N、23N、123N等4个生理小种,其中123N小种是主要小种类群,占53.3%。云南的大斑病菌菌株对Ht〖STBX〗1〖STBZ〗、Ht2、Ht〖STBX〗3〖STBZ〗和HtN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为73.3%、73.3%、90%和80%,而贵州的菌株则分别为80%、80%、100%和93.3%。两省菌株的毒性随着抗性基因组合的复杂性增加而下降,对4基因组合的毒性频率分别为30%和53.3%;贵州的菌株毒性较云南菌株为高。云南的小种构成较复杂,而贵州小种的毒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东北春玉米区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5年采自东北玉米主产区的大斑病叶标样进行分离,经单孢纯化后获得56个菌株。通过Ht单基因鉴别寄主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已呈现复杂化,0号生理小种和1号生理小种分别占35.7%和17.9%,为优势小种,其次为123号生理小种,占12.5%,另外还存在2、3、23、123N、12和23N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组成与交配型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甘肃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与交配型的结构组成,采用单基因鉴别寄主测定了甘肃4个典型生态区57株玉米大斑病菌的抗、感反应型,对峙培养显微观测法测定了它们与标准菌株杂交是否产生有性态子囊壳。结果表明,甘肃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结构组成十分复杂,57株病菌中共发现0、1、12、23、123、N、1N、2N、3N、123N共10个生理小种,0号以61.40%分布频率成为优势生理小种,1号以17.54%分布频率成为次优势生理小种,23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仅为5.26%、123和N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仅为3.51%,12、1N、2N、3N、123N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仅为1.75%,4个典型生态区中河西灌溉绿洲生态区生理小种结构组成最为复杂,15株病菌中共检出0、1、N、12、1N、2N、3N、123N 8个生理小种,中部干旱雨养、陇东半湿润半干旱和南部湿润生态区生理小种结构组成相对简单,42株病菌共检出0、1、23、123和N号5个生理小种。相对而言,甘肃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结构组成简单,57株病菌中共检出A型22株、a型24株, Aa型11株,分布频率分别为38.6%、42.1%和19.3%;其中河西灌溉绿洲、中部干旱雨养和陇东半湿润半干旱生态区45株病菌共检出18株A型、18株a型和9株Aa型,A∶a比例完全符合1∶1,南部湿润生态区12株病菌共检出4株A型、6株a型和2株Aa型,A∶a比例小于1∶1。  相似文献   

4.
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玉米灰斑病现已成为北方玉米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但国内外关于玉米灰斑病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ehon & Daniels致病力分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尚未建立该病菌生理分化的鉴别寄主系统,无法明确我国是否存在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类群或生理小种及优势菌群和分布,限制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合理布局和抗病育种工作,因此研究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别寄主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技术,对不同的玉米灰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划分,研究其鉴别寄主体系。  相似文献   

5.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温度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大斑病菌1号和2号2个小种的4个代表菌株的温度效应研究表明,2个小种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量、孢子产生量以及致病毒素产生量等生物学特性方面的温度效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1号小种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25、20、20~25℃;而2号小种对温度的要求较1号小种严格,其上述各生物学特性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0、20、25、15℃。此外还发现在适宜的产孢温度时,2号小种的产孢量极显著地高于1号小种。结论指出,长期以来温度可能是限制2号小种扩展、蔓延的主导因素之一,温度一旦适宜,大斑病菌2号小种会成为优势小种,并迅速导致Ht_1基因玉米的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和黄早四Ht2近等基因型系为材料,利用cDNA-AFLP差异显示方法,分析玉米抗大斑病Ht2相关基因受大斑病菌1号小种胁迫后的差异表达情况。用筛选的70对引物在黄早四Ht2中扩增出76个差异显示片段,对差异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并在NCBI上进行BLAST分析,有52个在GenBank中发现相似性较高、功能已知的EST序列,按其功能分为以下8类:基础能量代谢、跨膜运输蛋白、抗逆或抗病相关蛋白、蛋白质代谢、染色体组成蛋白及DNA复制和转录中的蛋白、信号传导、生长发育调控因子和转录因子,而其中以参与基础能量代谢的基因和抗逆或抗病相关基因所占比例较大。功能已知的52个差异表达片段在玉米1~9号染色体上均有分布,且在非亲和互作前期(6h)主要是一些信号相关基因的表达,12h表达的基因多属于抗病反应初期阶段的相关基因,与防卫有关的基因主要在48~72h表达,生长发育类基因在所检测的非亲和互作的不同阶段均表现作用,在非亲和互作后期主要是蛋白质代谢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玉米大斑病菌是异宗配合真菌,有性杂交有可能增强病菌的致病力,或形成新的致病小种,因此对该病菌有性杂交后代进行致病性测定和遗传多态性分析对控制该病菌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对亲本菌株132、135和它们杂交产生的70个单子囊孢子F1代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扩增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F1代菌株中与亲本菌株132(23N号小种)属于同一小种类型的占41.4%,与亲本菌株135(23号小种)相同的占20.0%,另外还出现了0、1、2、3、13、123、12N、13N和123N号小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9%、1.4%、2.9%、2.9%、4.3%、8.6%、1.4%、4.3%和10.0%,说明有性杂交可使后代菌株的致病性发生比较广泛的变异。AFLP分析表明,F1代菌株之间分子遗传相似系数在0.87~0.99之间,其中84.3%的F1代菌株与亲本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78以上,但与亲本菌株132同源性较强的F1代菌株数目大约是与亲本菌株135的5倍,说明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遗传传递能力。比较生理小种鉴定和AFLP分析结果,发现生理小种分化和AFLP分子遗传多态性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完全对应,不存在遗传谱系就等于小种的简单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陕西省玉米栽培面积达100余万 ha,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南。70年代以来,小斑病渐趋严重,一些抗病品种相继失去抗病性或抗病性显著降低,从而迫切需要研究玉米小斑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为促进玉米抗病育种工作顺利发展,作者等在1987—1989年进行了省内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对烯唑醇的敏感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小斑病是由玉蜀黍双极蠕孢(Bipolarismaydis)引起玉米叶部发病的病害之一,该病害广泛分布在世界玉米产区,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玉米小斑病菌存在明显生理分化现象,目前已证实在中国存在T、C、S和O共4个小种。由于近年来不育细胞质的感病玉米自交系在玉米育  相似文献   

10.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同功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首次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10个生理小种进行了酯酶等5种同功酶及可溶性蛋白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各供试小种间存在着同功酶表型异质性。小种间相似系数在0.22~0.96之间,且分析出4号小种与其它小种亲缘关系最远,具有特殊的遗传背景。进一步从生化角度证明灰斑病菌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同时建议制定一套同功酶标准图谱作为生产上监测生理小种毒力变异工作的辅助性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一九九○年全国小麦秆锈菌小种动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年在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42个县采集到小麦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标样129份,从中分离鉴定了183个菌株。小种命名中同时采用了原半开放式鉴别寄主系统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禾谷类锈病室代码(Pgt-code)系统构成的复合命名法,共鉴定出21C3和34C2两个小种类群,21C3-CHK,21C3-CFH,21C3-CKK,34C2-MFK,34C2-MKK 和34C2-MKR 等6个小种,其出现频率依次为61.20%、12.6%、7.7%、1.1%、1.1%和0.5%。21C3-CKH 为当前流行小种,21C3小种群的出现频率为97.3%,34C2类群为2.7%。在利用89个菌株对41个 Sr 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测定中,没有发现对 Sr 9e、11和38有毒力的菌株,对Sr25,26,31,35,GT 和 Wld-1的毒力频率均在9%以下。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抗、感大斑病菌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了玉米抗病系和感病系在接种玉米大斑病菌后SOD活性和SOD同工酶谱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携带显性抗病单基因的抗病系SOD活性一般呈下降趋势,明显地低于不携带任何已知抗病基因的感病近等基因系;在病原菌侵染中、后期却较大幅度上升,反而逐渐明显地高于感病近等基因系。在HZ1遗传背景中Rf值为0.25的SOD同工酶酶带,与Ht2和HtN等抗病基因的作用有关。本文认为SOD及有关活性氧代谢在玉米对大斑病菌抗性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31号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本文报道了1991年以来对新小种条中30、31号鉴定与致病性的研究。继1991年发现对绵阳系成株小麦有致病力的、对Hybrid46有毒的新致病类型91—1,1993年又发现了新的致病类型93—1。根据它们对我国鉴别寄主的反应,命名为条中30、31号。与条中28、29号相比,新小种具有更宽毒性基因组成和更高的相对寄生适合度值,它们对我国生产品种、高代品系和重要抗源有更广的致病范围。证实两个新小种的出现和发展是绵阳系小麦抗条锈变异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对新小种抗病育种和流行预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扩散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1991-1992年在河北省衡水市亚洲玉米螟一、二代成虫盛发期,在田间释放用人工饲养、苏丹蓝Ⅱ标记的玉米螟成虫34万头,在距释放点1、2、4、6、8、10、20、30、40、50km处设点回收,以研究玉米螟田间扩散规律和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用玉米螟性诱剂回收时,两年回收到标放雄蛾一代分别为119和195头,二代分别为53和249头,回收到标记蛾距释放点的最远距离均8km,其中1-2km范围内回收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葡萄孢分类之二:一新种和五个已知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葡萄孢属一新种:拟葱腐葡萄孢Botrytis acladiopsis X.Y.Wang,L.X.Zhang et Z.Y.Zhang sp.nov.和5个已知种B.convoluta Drayt.,B.fabae Sard.,B.gladiolorum Timm.,B.paeoniae Oud.和B.perlargonii Roed。标本和菌种均保存于云南农业大学植病研究所真菌标本室(MHYAU)。  相似文献   

16.
广西烟草青枯菌菌系及其主要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65个烟草青枯菌菌株均分离自广西的21个产烟县(市)。全部菌株鉴定属于茄科假单胞。对它们的生化变种、生理小种类型及其他一系列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烟草青枯菌的菌系类型较为单一,除3个菌株不能利用甘露醇,暂定为生化变种Ⅲ-1外,其余均属典型的生化变种Ⅲ。根据几种鉴别植物寄主和烟叶组织注射渗透的测定结果,所有菌株也均属生理小种1号。其他15种生理特性测定结果,除菌株的耐盐能力有一定  相似文献   

17.
粟白发病抗病性研究Ⅱ我国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8~1993年在北京用采自中国4个谷子生态区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Sacc.) Schröt.]标样,以新创造的单病株(系)卵孢子菌土种子包衣接种法研究了我国粟白发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显示,白发病菌株与粟品种间有强互作反应,说明粟白发病菌的致病力有特异性。经选择,确定三三二、西城白、大青苗、柳条青和189等5个品种为一套适宜于测试粟白发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根据68个参试菌株在5个鉴别品种上的反应特征,初步将我国白发病菌区分为6群20个生理小种,并明确了各小种在各生态区的分布,我国4个谷子生态区中,黄土高原病菌小种类群最多,致病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18.
1990-1993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及其致病性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3年共鉴定了来自全国18个省(区)的496份叶锈菌标样。根据在全国统一的8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划分为16个生理小种和10个未定型,其中叶中4号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60.5%,是目前小麦抗叶锈病育种的主要对象。其次是叶中34号、叶中3号、叶中44号、叶中19号、未定Ⅲ型和叶中5号,其出现频率分别为9.5%、7.7%、5.2%、2.4%、2.0%和1.4%。小种致病性特点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小种对我国主要麦区大面积种植的生产品种和重要抗源的毒性各不相同,以叶中4号毒力最强,毒谱最宽;②同一小种不同菌株(系)的毒性既有共性,也具异质性,但共性是主要的;③抗性基因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反应不尽相同。作者还对锈菌生理专化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夏玉米田马唐治理的生态经济杀除阈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于1992~1994年研究夏玉米田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治理的生态经济阈期,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学模拟,建立夏玉米的相对产量与马唐的相对干扰生长时间、相对出苗时间的函数关系。苗后马唐干扰生长的相对时间即相对天数(Xu)与夏玉米相对产量(Yu)的关系式为: Yu=101.5/{1.0 0.01756EXP[—(—0.0876Xu 0.0004888Xu~2)]}…………(1)苗后马唐出苗的相对时间与玉米相对产量的关系式为: Yd=100.73/{1.0 0.96EXP[—(0.06346Xd-0.00006859Xd~2)]}……………(2) 根据生态经济杀除阈期的定义和(1)、(2)两公式计算可知:夏玉米田马唐防除的生态经济杀除阈期的始期应从夏玉米苗后生育期总天数的11.8%开始,结束于夏玉米苗后生育期总天数的53.9%。例如华北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总天数一般是95天,夏玉米苗后生育期总天数(T)约为88天,故夏玉米田马唐防除的生态经济杀除阈期约在夏玉米苗后10.6—47.5天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