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引起辣椒花叶、枯顶的一个病毒分离物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望都辣椒地分离到一株辣椒病毒分离物.测定表明能侵染茄科、苋科、豆科、菊科、藜科的25种植物,不能侵染葫芦科和十字花科等13种植物.桃蚜(Myzus persicae)非持久性传毒;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4—10-5体外保毒期6天(20—22℃);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25nm;ISEM测定它与蚕豆萎蔫病毒(BBWV)关系密切;电镜下观察到BBWV所特有的长管状内含体和布纹状结晶体,认为该分离物是BBWV.但寄主范围和寄主反应与文献报道的BBWV各分离物有所不同,可能是另一毒株。  相似文献   

2.
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牡丹分离物-TRV-Pa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牡丹受一种病毒为害后,叶片呈现黄色花叶同时伴有少量的花药败育现象。经系统鉴定,此病毒被确认为烟草脆裂病毒的牡丹分离物(TRV-Pa)。该病毒人工接种时可侵染7个科的21种植物;其TDP为80℃,DEP为10-3-10-4,L则为40天以上。TRV-Pa具有两种长度的杆状粒子,其大小分别为35-80×25nm和125-200×25nm。A 260/280为1.13,RNA含量为5.0%。经PAGE分析粒子有两条谱带,其Rf分别为0.25及0.26-0.28。迁移率分别是-1.57——1.6×10-3及-1.71——1.75×10-3cm2·Sec-1·V-1(BYDV的迁移率为-1.43——1.45×10-3cm2·See-1·V-1)。两种核酸的分子量分别为RNA1=2.45×106,RNA2=0.65×106(标准核酸为TMV和雀麦花叶病毒的核酸分子)。外壳蛋白亚基是单一的,其分子量是2.11×104(标准蛋白分别是牛血清清蛋白、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细胞色素C)。并含有较多的天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未明显测到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缺少胱氨酸。对牡丹花药进行病理解剖学和血清学研究时,在花粉粒子中检测到病毒,被病毒侵染的花粉约有80%为空瘪。在牡丹的繁育中,应选用无毒繁殖材料防止TRV通过无性繁殖过程在牡丹上传播。  相似文献   

3.
芝麻坏死花叶病毒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武昌芝麻坏死花叶病株得到1个病毒分离物,根据该分离物生物学特性、粒体形状、血清学性质、外壳蛋白分子量和核酸组分、大小,明确为自然侵染芝麻的一种新病毒,定名为芝麻坏死花叶病毒(Sesame necrotic mosaic virus,SNMV)。在人工接种7科38种植物中,SNMV侵染6科23种;体外稳定性状:稀释限点10-4~10-5,致死温度80~85℃,体外存活期限40d;病毒可通过土壤和接触传播。SNMV病毒粒体球状,表面有粒状突起,直径约32nm。制备病毒抗血清用琼脂双扩散方法测定效价为1:128。SNMV和红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RCNMV)、甜三叶草坏死花叶病毒(SCNMV)、黄瓜花叶病毒(CMV)和花生矮化病毒(PSV)抗血清没有反应。病毒外壳蛋白亚基分子量为38 100道尔顿;核酸1个组分,大小约4700nt,另含RNA片段,大小约600nt,可能为卫星RNA。依据上述病毒特性,SNMV可能归属于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  相似文献   

4.
花生矮化病毒(PS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7月,从山东薛城的花生上分离到一个病毒分离物PS-34,以汁液摩擦接种测定了9科48种植物,PS-34可侵染6科15种植物,在苋色藜上表现系统花叶。由桃蚜、豆蚜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0-55℃,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治期3-4天.提纯后经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呈球形,直径±29nm.提纯病毒的抗血清和花生矮化病毒日本株系(PSV-J)的抗血清交互测定,都与PS-34有明显的沉淀线反应。故将病毒分离物PS-34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组的花生矮化病毒(PSV)。因苋色藜和昆诺藜上表现为系统花叶,与在寄主反应上明显不同.因此,确定其为一种新的花生矮化病毒PSV-C株系.  相似文献   

5.
北京引致大丽菊花叶症的三种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丽菊(Dahlia pinnata Cav.)花叶病已成为花卉生产出口的严重障碍。作者于1986-1987年在表现花叶的北京大丽菊上分离到两种形态大小不同的病毒分离物,电镜检测到一直径较大的球形病毒,分别定为BDM-1、BDM-2和BDM-3。经寄主反应、体外抗性、粒体形态、血清学等鉴定,病毒分离物BDM-1是黄瓜花叶病毒CMV;BDM-2是烟草花叶病毒TMV;BDM-3是大丽菊花叶病毒DaMV。从寄主反应、粒体大小、衣壳蛋白氨基酸组份及沉降特性综合分析看,BDM-1可能是CMV的另一株系CMV-DP。  相似文献   

6.
莴苣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Ⅰ。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山东济南和泰安两市郊区大面积受害的莴苣(Lactuca sativa L.var.asparagina L.)上分离到一株病毒。莴苣上症状为系统花叶,畸型和褐色斑点。人工接种,在昆诺阿藜和苋色藜上产生局部枯斑和系统症状,千日红上呈不规则斑块,不侵染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豇豆、菜豆和黄瓜。传毒试验证明经汁液和蚜虫传播,种子带毒。病毒稀释限点5×10-1~5×10-2;失活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22~23℃)24小时,经有机溶剂澄清,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可部分提纯。病毒粒子线状,长约750毫微米;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试管沉淀法初步测定与马铃薯Y病毒血清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合肥地区发生的西瓜花叶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合肥市郊区的西瓜病叶上分离出一病毒分离物,该分离物的热钝化温度为60~65℃,稀释终点为10-4~10-5,寄主体外存活期为20~23 d,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约750 nm×13 nm。参考已发表的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 C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RT-PCR扩增得到CP基因片段。将该CP片段克隆到pGEM-3Zf (+)中,测序结果表明,该CP基因全长840 nt,共编码279个氨基酸,与国内报道的ZYMV 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3.0%~97.3%,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1.8%~99.8%,证明该分离物为ZYMV。  相似文献   

8.
侵染苜蓿的豇豆花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矮缩花叶病株上分离到一种病毒分离物G-14,在测定的9科40种植物中,此分离物可侵染6科19种植物,易由汁液摩擦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棉黑蚜(A.atrata)和苜蓿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rondoi)等不传毒,可由首蓿叶象岬(Hypera variabilis)传毒;致死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期21天;病毒粒体球状,直径约28nm。电镜观察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体。经琼脂双扩散血清学测定,该分离物与豇豆花叶病毒(CP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由此鉴定G-14为CPMV。提纯病毒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有3个蛋白组分。分子量分别为44800,24500,22400道尔顿;琼脂糖电泳测得有二个核酸组分。  相似文献   

9.
引起掌叶半夏花叶病的芋花叶病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表现花叶症状的天南星科药用植物掌叶半夏(Pinellia cordata)上检测到一种线状病毒,病毒粒子的最大分布范围为725~776nm,平均长度为745nm。提纯病毒A260/A280为1.28,电镜下观察为均一的线状病毒粒子。经免疫电镜测定该线状病毒与芋花叶病毒(DMV)抗血清有强的阳性反应。在病叶横切面的细胞质里观察到具风轮状、卷筒状和片层状聚集结构,在纵切面上为束状的细胞质内含体以及分散的和紧密聚集的线状病毒粒子。寄主反应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侵染天南星科植物,不侵染其它11科35种非天南星科供试植物。据上述试验结果,该病毒分离物认为属芋花叶病毒。本文是有关该属植物上病毒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0.
 从安徽省药菊产区大面积受害显花叶症状的菊花上分离到-株病毒分离物(代号Chm-91)。Chm-91经人工接种能侵染10科30种植物;还可通过桃蚜(Myzus persicae)、萝卜蚜(Hyadaphiserysimi)和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c)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18种感染的植物种子不带毒;Chm-91致死温度65℃~70℃,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4~5天。Chm-91粒体球状,直径约30nm;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堆集状内含体。该分离物与番茄不孕病毒(TA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Chm-91的标准紫外吸光度(A0.1% 260)为4.78,A260/A280比值为1.73;粒体平均分子量为1.835 X 106道尔顿,沉降系数为97.5 S;外壳蛋白由相同的亚基所组成,各亚基含236个氨基酸,亚基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5100(25K)和5.2;核酸类型为单链RNA,在粒体中的含量是16.9%,有四种大小不同组份,碱基百分比中鸟嘌呤(G)为23.3,腺嘌呤(A)为27.3,胞嘧啶(C)为19.4,尿嘧啶(u)为29.6。#br#根据上述生物学性状,血清学反应,粒体形态及理化特性等。作者认为该分离物隶属于TAv或者它的一个株系。这是为害药菊的一种病毒在我国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1.
We determined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RNA-1 and the 5-terminal region of RNA-2 from Broad bean wilt virus 1 (BBWV-1) isolate PV132. This report is the first analysis of the genome organization of BBWV-1. We also determined the 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RNA-1 from Broad bean wilt virus 2 (BBWV-2) isolate IP and analyzed the genetic relations between BBWV-1 and BBWV-2. Similar to the BBWV-2 isolates, both RNAs of PV132 encoded a single large polyprotein, which was predicted to contain some functional proteins in a manner similar to those of comovirus. With respect to the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the mature proteins, PV132 and IP had only 20%–40% homology to comovirus. On the other hand, IP was 73%–98% homologous to BBWV-2 isolates, but PV132 was 39%–67% homologous to the isolates. Although the extent of the homologies differed, the homologies were limited between BBWV-1 and BBWV-2 not only for the coat protein but also for the other proteins. These results clearly support the placement of BBWV-1 and BBWV-2 in the genus Fabavirus as distinct specie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double immunodiffusion tests.The nucleotide sequence data reported are available in the DDBJ/EMBL/GenBank databases under the accession numbers AB084450 (RNA-1 of isolate PV132), AB084451 (RNA-2 of isolate PV132), and AB023484 (RNA-1 of isolate IP)  相似文献   

12.
 透射电镜观察比较了蚕豆萎蔫病毒2号(BBWV-2)分离物PV131和P158侵染昆诺藜(Chenopodium quinoa)和蚕豆(Vicia faba)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受PV131分离物侵染的昆诺藜叶肉细胞质中膜结构大量增生,形成有膜状结构、大小泡囊及电子致密物质的特殊膜增生区;病毒粒子散布在细胞质中,形成大块结晶体和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直径约75nm,横切面由9个病毒粒子组成;受PV131侵染的蚕豆叶肉细胞中也形成膜增生区和管状结构,未见病毒结晶体。受P158分离物侵染的昆诺藜和蚕豆叶肉细胞病变情况与PV131分离物相似,形成膜增生区和相同的管状结构,在蚕豆叶肉细胞中也未观察到病毒结晶体。上述结果表明:2个BBWV-2分离物虽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引起的细胞病变程度有差异,但其细胞病理学特征是由病毒基因结构所决定,与寄主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13.
 感染芜菁花叶型病毒和烟草花叶型病毒的油菜病株种子的种皮内带有病毒,种胚自未成熟到成熟始终不带病毒。
烟草花叶型病毒在种皮内的存活期限长于芜菁花叶型病毒。烟草花叶型毒株61-16号,在"胜利"油菜病株种子的种皮内可以存活26个月以上;芜菁花叶型病毒存活期最长的一个毒株不超过25个月,最短的不到4个月。  相似文献   

14.
 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黄色花叶病毒(W YMV)不同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存在一定的差异。邓州分离物CP基因在其31~33nt处均缺失了3个核苷酸,其余分离物与潢川分离物及日本分离物长度一致,均为882nt。不同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3%~98.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99.3%,外壳蛋白N末端的110个氨基酸和C末端的55个氨基酸在各个分离物间是高度保守的。潢川分离物有5个氨基酸与其它5个分离物明显不同。WYMV不同分离物外壳蛋白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WYMV与WSSMV为Bymovirus属的2种不同病毒。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小麦黄花叶病病原的部分序列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中抽提病毒总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合成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cDNA。对所获得的cDNA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与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WSSMV)、大麦黄花叶病毒(BaYMV)、大麦和性花叶病毒(BaMMV)等病毒CP基因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70%,而与报道的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及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超过97%。表明湖北省真菌传小麦黄花叶病病原应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  相似文献   

16.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株系鉴定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从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 Griseb)花叶病株上分离到1个引起玉米矮化花叶症的新毒株。病毒粒体形态、大小、内含体形状,传染方式、传毒介体和传毒特性,体外抗性,寄主范围等生物学特性与MDMV-B相似,血清学上相关;白草花叶病毒分离物可侵染Paspa-lum dilatatum和Bromus rubens而不同于SCMV;根据在鉴别寄主忻粱7号和Atlas高粱上症状反应的显著差异可与MDMV-B相区别。据此认为它是MDMV的1个新株系,称为MDMV-G。1984年测定结果,玉米、高粱和谷子都感染MDMV-B和G,二者总的比例相近,山西各地均有分布,但高粱上G多于B,而玉米B多于G。白草是G株系的主要越冬寄主,广泛分布在山西省玉米、高粱栽培区,且自然感染率较高,对玉米和高粱的生产是个潜在的威胁,应予注意。白草在我国分布广泛,G株系的重要性可能不限于山西。  相似文献   

17.
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的分离与提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应用标准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抗血清,通过两次蚜传,从徐薯-18、新大紫上得到一种病毒分离物。接种指示植物后这种分离物仅感染Ipomoea setosa、Ipomoea nil,不侵染Gomphrena globosa L.、Beta vulgaris L.、Nicotiana tabacum L.、Nicotiana glutionsa L.、Brassica pekinensis, Datura stramonium L.、Cucumis sativis L.、Brassica、juncea、Raphanus sativus、Phsalis floridana。此病毒分离物可用蚜传、摩擦接种、嫁接三种方式传播,稀释限点为10-5,体外存活期不到24小时,热灭活温度为60~65℃。蚜传这种分离物到 I.Setosa上,再嫁接到I. nil或I. setosa上扩大增殖,用0.2M pH7.2 PBK进行粗提取,结合垫层超离心,最后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得到了高纯度的病毒的提纯物,OD260/280的比值为1.25,粒体长度主要集中在830~850nm之间。实验证明这种病毒分离物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病毒收量为64.3mg/kg感病组织。提纯病毒在电镜下任何视野都可见到多量的、密集成堆的病毒粒体。  相似文献   

18.
北京月季病原病毒的高通量测序鉴定和RT-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北京地区的月季染病样品进行了病毒鉴定,通过序列比对和拼接获得了李属坏死环斑病毒(prunus necrotic ringspot virus,PNRSV)、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柑橘碎叶病毒(citrus tatter leaf virus,CTLV)、月季黄叶病毒(rose yellow leaf virus,RYLV)、月季黄花叶病毒(rose yellow mosaic virus,RoYMV)、月季潜隐病毒1(rose cryptic virus1,RCV1)和玫瑰黄脉病毒(rose yellow vein virus,RYVV)等7种已知病毒和2种未知病毒的序列信息。分别对PNRSV,ASGV和RYLV园博园分离物的外壳蛋白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PNRSV-YBY归属于PV32组,ASGV-YBY归属于Ⅰ组,RYLV-YBY为玫瑰叶畸形病毒(Rosa rugosa leaf distortion virus, RrLDV)的一个新的分离物。对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北京植物园、北京动物园和北京园博园的37份样品进行了PNRSV、ASGV和RYLV的RT-PCR检测,检出率分别为41.7%、44.4%和10.8%。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侵染北京月季的病毒种类和侵染情况,为月季病毒病的检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982年5月,从南京郊区豇豆花叶病植株上分离到1株病毒分离物C-1,接种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可以侵染12种豆科和藜科植物。它在豇豆上引起系统花叶、叶片卷曲、明脉和畸形等症状。它在苋色藜、昆诺藜和蚕豆上表现为局部病斑。体外抗性测定,失毒温度55~6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1~2天。病毒极易摩擦接种传病。桃蚜、棉蚜和豆蚜都能传染这种病毒。人工接种的豇豆病株,在花器的各个部分、幼嫩的豆荚组织和末成熟的种子内都带有病毒。病株上采收的种子传毒率可达8.1%。病毒存在于种子的胚和子叶内,种皮内没有测到病毒。病毒粒体线条状,长700~750纤米。病株叶片表皮细胞内有纺锤状的内含体。免疫电镜和SDS~双扩散法测定,病毒分离物C-1与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AMV)的抗血清呈阳性反应。根据以上这些性状,病毒分离物C-1可鉴定为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中的豇豆蚜传花叶病毒。用微量沉淀法测定,病毒粗提纯液制备的抗血清的效价为1:512。SDS-双扩散法测定,南京地区严重发生的豇豆花叶病中,85~86%是由豇豆蚜传花叶病毒引起的。从福建、山东、辽宁等省采集的样本中,也证实这种病毒在豇豆上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