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的叶部病害,它柄在侵染特点、发病规律及危害特性等方面均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2.
小麦条锈菌毒性新菌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田间采集的标样中,首次分离到对具抗病基因(Yr3b、4b)的小麦品种Hybrid4b有稳定毒力的条锈菌菌系。该菌系毒性基因谱宽于条中29号,其致病范围比当前流行小种更广泛,对我国的重要生产品种和主要抗源有较强的苗期和成株期致病性。建议加强对毒性新菌系流行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3.
条锈菌侵染对小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幼苗叶片受到条锈菌侵染后,净光合速率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剧烈下降,变化幅度可达健株正常值的50%左右。病株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在侵染初期略有降低,显症和产孢以后急剧上升,光呼吸速率升高幅度可达健株正常值的60-70%,暗呼吸速率可比健株升高1.6-1.7倍以上。随着小麦和条锈菌两者亲和性的增强,上述变化起始略晚,但变化幅度增大。文中讨论了上述病理学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温室接种及在栽培草圃和野外进行调查,本研究证实我国小麦条锈菌禾草寄主共有11属62种,其中麦薲草(Elymus tangutorum (Nevski) Hand.-Mazz.)等22种禾草过去国内外尚未见报道可作为该菌的寄主;另外还有16种禾草为国内首次报道的小麦条锈菌寄主。
分小种接种的结果表明,同一禾草材料的感病性,因小种的不同而异;同一小种的致病性也因禾草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种但不同来源的禾草材料,对小麦条锈菌的反应也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5.
陇南和阿坝地区小麦条锈菌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康县至略阳的近正西气流轨道和文县至广元的西北气流轨道,主要对汉中地区和绵阳的大多数地区小麦秋苗吹送,并可波及陕西安康地区和商洛部分地区及四川达县和万县等地。四川阿坝州越夏区菌源的主要传播路线是沿汶川至灌县的西北偏北气流轨道。其菌源与成都平原麦区的关系密切,对绵阳地区的北川、平武和绵竹等地也很重要,并可波及南充、内江及江汉流域等地区。湖北秋苗的初始菌源多来自西北越夏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菌系的寄生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预测我国未来小麦条锈菌的优势种群,本研究采用抗性组分法测定了我国条锈菌主要流行菌系的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决定我国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寄生适合度属性为条锈菌的产孢能力(繁殖力),其次为条锈菌的侵染能力,再次为扩展能力;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寄生适合度属性3个主成份的数学模型;在供试的菌系中,Su11-4、Su11-14和CY32相对寄生适合度较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的优势小种(类型);CY31由于其寄生适合度较低,出现频率逐年下降,已成为次要小种,感染"中四"苗期的新菌系T4类型,由于其寄生适合度低,也不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流行小种。  相似文献   

7.
种衣剂17号包衣对小麦条锈菌影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衣剂17号内含三唑醇等杀菌剂和其它化学成分,小麦种子用种衣剂包衣,出苗后一叶期接咱小麦条锈菌毒性小种,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和整叶透明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对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对对叶表的夏孢子萌发和芽管入侵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菌丝扩展和菌丝分枝严重受抑,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的数目减少,每一侵染点的吸器一般不超过2个,并且对吸器具有致畸作用。在多数侵染点内可观察到寄主细胞坏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德宏州小麦条锈菌越夏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菌越夏菌源量直接影响着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流行。为了明确云南省德宏州是否是小麦条锈病菌的越夏菌源地,2010年和2011年在德宏州芒市江东乡海拔1 600、1 700、1 800、1 900m和2 000m处设置了小麦条锈病菌源观察圃,对观测圃中小麦品种和周围落粒自生麦苗上条锈病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实时记录各观察点的温湿度。结果表明:(1)海拔2 000m的菌源观察圃能观测到小麦条锈菌越夏和越冬的情况,越冬菌源量和春季条锈病的发病情况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2)海拔1 900m及以上的地区最高日平均温度和旬平均温度均低于22℃,为小麦条锈菌的越夏区域;1 600~1 900m的区域内其最高日平均温度在22℃至25℃之间,最高旬平均温度均大于20℃小于23℃,符合小麦条锈菌越夏的理论温度要求;并且海拔1 900m及以上地区的菌源观察圃中可观察到小麦条锈菌越夏。以上结论证实了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是小麦条锈菌的越夏菌源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基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87-1989年间,自四川收集的85个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11个已知抗白粉病单基因小麦品种及近等基因系上。试验结果表明:v1,v3b,v3c,v5毒性基因频率很高,达90%以上,次为v3a,v7,v8(88.2-65.9%),v2,v6分别为42.4%和37.6%,v4a,v4b频率最低(15%以下),毒性基因组合中,以v2+v6,v2+v4a,v2+v4b,V4b+v6,v4a+v8的出现极少,表示含有相对应抗性基因组合的品种是高度抗病的。供试的四川小麦白粉菌株,多数均具有7-8个已知毒性基因,毒谱较广。这给该地区小麦抗白粉病育种工作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小麦白粉菌闭囊壳越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世界各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小麦白粉菌闭囊壳的越夏情况差异很大。在夏季干燥无雨炎热的地区,闭囊壳能顺利越夏,成为小麦白粉病在秋苗上的初侵染源;在夏季多雨潮湿的地区,闭囊壳则不能越夏,关键在于是否导致自生麦苗发病,北京地区小麦白粉菌闭囊壳的越夏行为尚未见报道,作者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小麦对白粉菌的抗性和感病性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的无毒和有毒菌株,以3种接种顺序:1.先接无毒菌株,间隔一定时间后,再接有毒菌株;2.无毒和有毒菌株同时接;3.和"1"相反,接种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的幼苗或叶段,以研究小麦对白粉菌的诱导抗性和诱导感病性。结果表明:先接无毒菌株诱导的抗性最强;后接无毒菌株或无毒、有毒菌株同时接,当诱导菌(inducer)的密度很高时,也可以诱导出抗性,但较微弱;诱导的抗性随诱导菌的密度增高而增强;一经诱导,抗性可在被诱导部位维持到第6天;所使用的3种接种顺序都可以诱导小麦对白粉菌产生感病性,但较之诱导的抗性弱得多;在抗病性的诱导中,存在着小麦品种与诱导菌,或诱导菌与挑战菌(challenger)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无毒菌株可以通过诱导而获得在抗病品种上生长的毒性,但当缺少有毒菌株存在时,获得毒性即消失;没有发现所诱导的抗性具有系统传导性。  相似文献   

12.
泰山 - 18BC型机动喷雾机喷施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效果显著 ,施药剂量少 ,持效期长。90 g/ hm2 剂量和 75L / hm2 施液量比较合适。在一定范围内药效随着农药沉积量的增加而相应地提高 ,其农药沉积量的 ED50 和 ED90 分别为 1.32μg/ cm2 和 2 .4 1μg/ cm2 。与工农 - 16型手动喷雾器相比 ,机动喷雾机工效高 ,施液量少 ,雾化较细 ,且有风机气流辅助 ,易沉积在靶区上 ,可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具有取代手动喷雾器的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小麦条锈菌野生菌系(CYR29-1)及其7个毒性突变菌株测定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分化,发现水源11、抗引655和无芒中四群体对某些菌系有抗病性分化,一些抗源品种和后备品种也出现比例不同的抗感植株和不同低反应型的植株,证实这些品种群体对不同菌系具有抗病异质性。讨论了品种抗锈性分化的原因及在抗病品种丧失抗锈性中的作用,对改进小种鉴定、应用抗源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分子标记辅助鉴定小麦抗白粉病品种(系)所含Pm基因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借助与Pm2及Pm4紧密连锁的RFL P标记,对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所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合作育成的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系及其它单位育成或引自国外但所含具体Pm基因尚有异议的抗病品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所与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合作育成的抗病新品系及江苏省农科院育成的白粉病抗源材料中所含具体Pm基因与按系谱推导及对白粉病菌抗谱分析的结果相一致。而据单体分析认定为"Pm2x"和"KG"(6A)的白免3号和肯贵阿1号和按侵染型推导为含Pm2+6的"郑州831",在本研究中发现这3个材料所含主效抗病基因均为Pm4,而无Pm2,此结果与分菌系、分小种抗谱鉴定结果相符。另外,RFLP分析还证明了2个引自国外且抗病性已降低的Pm6鉴别寄主Timgalen和CI12632/8Cc所携带Pm6基因已丢失。  相似文献   

15.
特谱唑防治小麦锈病毒理与应用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室内测定结果,特谱唑具有很强的内吸传导性能,用灌土法施药的效果可与叶面喷雾法相比拟,但基本上是向上传导。此药具有很强的治疗和铲除作用,在病菌潜育期施药,可控制到不发病,最多只显退绿斑;在退绿期施药,可使病菌夏孢子堆变成褐色小点,孢子粉极少,但对夏孢子的萌发影响则弱。此药剂比三唑酮毒力强,其毒力指数(三唑酮为100)都在900以上,即达到 EC_(50)和 EC_(95)所需的剂量,前者只需后者的11%以下,特别是保护作用突出。据田间试验结果,此药剂的用药量比三唑酮少,如控制条锈病为害所需的剂量只要三唑酮的三分之一。防治条锈病的用药量一般以45—47g/ha(有效成分)为合适;用药期以病叶率5%—10%、小麦处于旗叶伸长期为宜;施药次数以上述的合适剂量和适期喷施1次即可控制整个成株期条锈病为害,收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分别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2、Pm4bPm6的品种和感病品种与作者培育的4个抗白粉病新品系杂交,在温室鉴定了亲本和F2代幼苗对北京地区优势白粉病菌株E09号的反应,以确定它们含有的抗病基因。结果:CA9550含有2对有效抗病基因Pm2和Pm4b;CA9640、CA9641和CA9648均含有1对有效抗病基因Pm2。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产量损失及防治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抽穗扬花期,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染病小麦千粒重下降率有极显著正相关,y=-1.0317+3.8557lnx±2.7417。抽穗期无论病指高低,后期病害流行速率相近。此时应用粉锈宁防治,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1.83。  相似文献   

18.
供试新农药均为三唑类杀菌剂。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保丰宁和粉锈铜与生产上已经推广的粉锈宁在用量相同情况下,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和增产效果相近;植保宁的防效稍差,但大面积示范结果与粉锈宁无显著差异。温室和田间试验表明,三唑醇比粉锈宁等药剂用量减少一半,防效相近。  相似文献   

19.
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1~1996年作者对汉中地区小麦条锈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在品种感病情况下,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繁,危害严重。秋苗发病重或较重,并经过冬季及早春不断侵染繁殖,积累了大量菌源,是导致春季小麦条锈病流行或大流行的重要因素。秋苗发病轻重与11月份降水量多少有密切关系,为高度正相关(R=0.8662**)。本文还讨论了综合防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