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木本植物分离的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chloroticleafspotvirus,Trichovirus组)的PBM1毒株能引起李品种“Hauszwetshe”的假痘病,将其繁殖在昆诺藜(Chenopodiumquinoa)上。感染PBM1毒株的昆诺藜叶组织用两次蔗糖梯度离心提纯。每100g叶组织的病毒产量平均为1.68mg。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弯曲状病毒颗粒上的螺纹结构。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病毒外壳蛋白的分子量为21.5kDa。用提纯的病毒免疫家兔制备的抗血清和ELISA法,对感染PBM1的昆诺藜叶片和桃花进行了灵敏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3.
4.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 (ACLSV) 是侵染苹果的主要潜隐性病毒之一, 在我国苹果植株上发生普遍, 严重威胁我国苹果的品质与产量。本研究从山西省12个苹果主产区随机采集360份表现褪绿和斑驳等症状的苹果叶片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RT-PCR检测, 360份样本中有209份样本为ACLSV阳性, 对209份阳性样本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进行分离、测序、克隆, 得到12个新的ACLSV分离物(分别命名为 Shanxi 1~Shanxi 12)。选择17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分离物与12个新的ACLSV分离物在核苷酸和氨基酸层面上进行序列一致性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29个ACLSV分离物被划分为2个不同进化群体。进一步对2个不同ACLSV群体进行选择压分析和中性检验, 结果表明, 组Ⅰ与组Ⅱ的ACLSV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其中负向选择可能是ACLSV遗传变异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较全面地分析了ACLSV的发生、危害, 并对山西苹果的ACLSV分离物进行了遗传结构分析, 为山西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选用缸豆黑种三尺作繁殖寄主,接种4周后采收病叶,采用聚乙二醇沉淀,差速离心和10-40%蔗糖梯度离心,得到提纯的香石竹环斑病毒,紫外吸收呈典型核蛋白吸民一,电镜下见到大量球状病毒粒体。采用多咱途径免疫家兔获得的抗血清,琼脂双测得效价为1:16。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一种检测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ACLSV)的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根据ACLSV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cp)保守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以构建的ACLSV-cp重组质粒为阳性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以ACLSV-cp重组质粒为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达0.999,扩增效率为103.7%;建立的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特异性好,与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ASGV)、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ASPV)、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均无交叉反应;灵敏度为100拷贝/μL,比常规RT-PCR高100倍;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0.84%。表明Taq 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重复性好的优点,适用于实际样品中ACLSV的快速准确检测。 相似文献
7.
来源于桃和苹果的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的部分分子生物学特性和cp基因的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桃和苹果上分离得到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CLSV-HBP和ACLSV-C2个分离物,采用RT-PCR法进行扩增,所获扩增片段经序列测定,其全长分别为1768nt(ACLSV-HBP)和1751nt(ACLSV-C)。这2个分离物扩增片段全长的同源性为83%,mp基因片段核苷酸和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2.6%和87.1%;cp基因均由582nt组成,其核苷酸和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7.8%和95.9%。将2个分离物的cp基因与已报道ACLSV分离物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ACLSV-HBP与SX/2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4.0%和96.4%。将ACLSV-HBP分离物的c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KG,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融合蛋白大小约为46kDa。Western-blot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大肠杆菌内得到高效表达,融合蛋白具有抗原性。 相似文献
8.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生物学及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从苹果和扁桃上获得2个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的分离物ACLSV-C和ACLSV-B的主要生物学和生化特性进行了比较。人工接种5科19种草本植物,发现两者均能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h.quinoa)和西方烟(Nicotiana occidentalis),产生局部侵染斑和系统褪绿斑。但症状反应存在差异,后者在这3种植物上引起叶片反卷等较强症状反应,还可潜伏侵染笋瓜(Cucurbita maxima cv.Buttercup Burgess)。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ACLSV-B衣壳蛋白的迁移率较ACLSV-C快。两者的RNA分子量及双链RNA数量无明显差异。根据已报道的核苷酸系列设计合成引物,采用PCR法检测ACLSV分离物,均获得特异性扩增产物。 相似文献
9.
香石竹环斑病毒的提纯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豇豆黑种三尺作繁殖寄主,接种4周后采收病叶,采用聚乙二醇沉淀,差速离心和10~40%蔗糖梯度离心,得到提纯的香石竹环斑病毒,紫外吸收呈典型核蛋白吸收曲线,电镜下见到大量球状病毒粒体。采用多种途径免疫家兔获得的抗血清,琼脂双扩散测得效价为1∶16 相似文献
10.
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是侵染甘薯的主要病毒之一。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SPCFV中国4个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cp基因全长900 bp,编码299个氨基酸残基。4个分离物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8.3%~89.9%,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为91.3%~95.7%,存在较大的分子变异。不同分离物CP氨基酸序列N末端的第3-32位氨基酸为多变区。将四川分离物的c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SDS-PAGE分析表明,经IPTG诱导,cp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了高效表达。以表达的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SPCFV CP的特异性抗血清。ACP-ELISA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抗血清效价达1∶128 000,可用于田间甘薯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1-0.7079X2,rY1.2=0.8274,rY2.1=-0. 相似文献
12.
橡胶黑团孢属叶斑病,国内外均有发生。该病为我省垦区橡胶苗圃和成龄树冬梢的主要病害之一。作者通过对病菌的分离培养和试验观察鉴定,初步认为病原菌为 Peri-conia heveae Stevenson and Imle。1980年以来,先后在两个冬季病害流行期,对西双版纳垦区(景洪、大勐龙、打洛)和红河垦区(金平农场)的实生苗圃和大林地中进行调查,对高海拔(1200~1400米)橡胶试种点(勐海、南糯山、大渡岗)病叶也诱发得到该菌。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981~1982年试验结果表明,HD-1菌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为70~82%,并对后代发生数量有一定影响。一般以卵盛孵末期到2龄幼虫发生初期,每亩每次用 HD-1菌剂150克防治两次为宜。室内毒力测定:HD-1菌粉(芽孢与晶体比例为1:1.05)和晶体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高,芽孢毒力低。HD-1菌粉处理2龄和3龄幼虫的 LC_(50),活孢子数分别为3.16×10~6个/毫升和3.16×10~7个/毫升。HD-1菌粉(含活孢子数7×10~7个/毫升)对2龄幼虫的 LT_(50),在平均24.6℃下,为15.84小时。HD-1处理后的卵能正常孵化,但能引起初孵幼虫的死亡;5龄老熟幼虫,部分能带毒进入蛹期,引起蛹的死亡。HD-1不杀伤天敌,HD-1防治区的天敌总数、种类比化防区多,天敌增长率也高于化防区。稻田施用 HD-1,能有效地降低土壤、稻谷中化学农药残留量。 相似文献
15.
用病菌弱毒株TBA16的孢子按4种方法对烟苗进行诱导处理时,叶面喷洒和叶面悬滴诱导处理法可以明显地诱导烟草对赤星病的系统抗性。在叶面悬滴诱导中,诱导抗性在第6天开始表现,第12天达到最高并持续到第21天。重复诱导可使诱导抗性持续期延长,并使抗性程度提高,经3次重复诱导后抗性诱导效应可以由36%-83%提高到100%,4次重复诱导使抗性持续期由21天延长到42天以上。诱导抗性表现程度还与挑战按种后的保湿时间有关,并明显地受温度影响,在24℃左右抗性诱导效应最高,在30℃和16-20℃下效应减弱51.3%-56.4%。病菌毒素诱导比孢子诱导的效果高35%-77%,用叶面悬滴法诱导时,毒素的抗性诱导效应最高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异色瓢虫影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6年—1987年在武昌观察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异色瓢虫的发育速率、用最小二乘法公式推导出了全世代及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观察了温度对异色瓢虫成活率及生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8.21℃,有效积温为353.46日度。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1/Y=0.5291/1 e~(9.67-0.4235x);幼虫期和蛹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型关系,1/Y=-0.00047X~2 0.02917X-0.3323,1/Y=-0.00105X~2 0.0672X-0.8187。对各虫期存活最有利的温度为21℃,对生殖最有利的温度为29℃。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美洲斑潜蝇发育、取食、产卵和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恒温条件对美洲斑潜蝇各虫态发育及成虫取食、产卵、寿命的影响。采用直接最优法推算出卵、幼虫、蛹和整个历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47、10.81、10.96和10.74℃,有效积温为39.20、65.97、136.40和241.07日度。北京全年可发生8-9代。26.5℃下成虫取食量、产卵量、产卵与取食的比率最高,产卵前期最短,产卵、取食高峰期持续时间长。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产卵。雌虫一生平均最高卵量为518.2粒,产卵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回归式Y=44.610X-703.34(R^2=0.6717)表示,产卵的理论最低阈值为15.77℃。每日累积产卵百分比与累积日度之间的关系可用Y=110.1[1-exp(-0.004339X)](R^2=0.9143)表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