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细胞壁降解酶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的细胞壁降解酶进行比较。通过测定4号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发现,能检测到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的活性。在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2个生理小种均有以上5种酶的活性,以1%柑桔果胶为碳源时产生的PMG和PG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几种酶的活性,而以1%CMC为碳源时,所产生的Cx都比其他几种酶的活性高。细胞壁降解酶同工酶电泳后发现,4号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和体外培养时都比1号生理小种多分泌一种PG。2个生理小种在体外培养时分泌的PMG、PGTE和PMTE没有差异。4号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比1号生理小种多分泌一种PMG,却少分泌一种PGTE,2个生理小种在寄主体内的PMTE则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2.
番茄芝麻斑病原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茄芝麻斑点病原菌能够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即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酶动力学研究表明:产生的各种细胞壁降解酶均有特定的最适反应条件。水解酶类的PG、PMG、Cx最大酶活的pH均为5.0,温度均为50℃;裂解酶类的PGTE和PMTE最大酶活的pH均为9.0,温度均为30℃,与其他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特性基本相同。在活体外,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PG、PMG、PGTE、PMGE、Cx的活性都大幅度增加,但所有酶活性都明显低于活体内的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玉米茎腐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玉米茎腐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Fusarium graminearum能够产生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即果胶甲基酯酶(PE)、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纤维素酶(Cx)。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明显高于Pythium aphanidermatum。病菌在活体内和活体外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明显不同。酶动力学研究表明: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的各种细胞壁降解酶均有特定的最适反应条件。水解酶类的PG、PMG、Cx最大酶活的pH分别为6.0、5.0、6.0,温度分别为50、40、50℃;裂解酶类的PGTE和PMTE最大酶活的pH均为9.0,温度分别为30、20℃,与其它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特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阳离子对黄瓜苗期猝倒病菌果胶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从寄主-寄生物相互关系角度系统研究了阳离子对黄瓜苗期猝倒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产生的果胶酶活性的影响,胚轴胞壁Ca2+含量很大,而且随苗龄增加,其含量也有规律的增加。细胞壁Ca3+含量变化与胚轴抗病菌果胶酶能力密切相关。不同阳离子对病菌在寄主体内、外产生的PG活性有明显影响,并随反应时间而变化。病菌在寄主体内和体外合成的PG对阳离子敏感程度不同。低浓度Ca2+有激活PG的作用,高浓度Ca2+则抑制PG活性。Na+超过一定浓度时有抑制PG活性的作用。PGTE比PMTE对Ca3+抑制作用敏感。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马铃薯早疫病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条件,采用液体培养基培养病菌。结果表明,病菌在改良的Marcus液体培养基中能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纤维二糖水解酶(Cx)和β-葡萄糖苷酶(βG)细胞壁降解酶。其中,果胶酶(PG、PMG)的活性较高,纤维素酶(Cx、βG)的活性较低。病菌产生果胶酶的适宜条件为培养液初始p H为4.0,30℃持续振荡培养4 d,纤维素酶初始p H为5.0,25℃持续振荡6 d。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活体内外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初步明确了Cx-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PM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在该菌侵染黄瓜中的作用。瓜条感病的各部位,以病健交界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最高;在检测的各类酶中,活性最高的为PMG、PMTE,Cx-酶、β-葡萄糖苷酶和FPA(滤纸酶)活性较低。抗感病黄瓜品种染病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均迅速增强。感病品种染病后,果胶酶(PMG、PMTE)活性远远高于抗病品种,其高峰值是抗病品种的2.72~7.52倍。感病品种接种后纤维素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一直增强;抗病品种接种后β-葡萄糖苷酶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酶活性一直增强,Cx-酶在染病后初期活性迅速增强,增至高峰后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活体内外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ium cucumerinum)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分析,初步明确了Cx-酶(羧甲基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PMG(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TE(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在该菌侵染黄瓜中的作用。瓜条感病的各部位,以病健交界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最高;在检测的各类酶中,活性最高的为PMG、PMTE,Cx-酶、β-葡萄糖苷酶和FPA(滤纸酶)活性较低。抗感病黄瓜品种染病后,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均迅速增强。感病品种染病后,果胶酶(PMG、PMTE)活性远远高于抗病品种,其高峰值是抗病品种的2.72~7.52倍。感病品种接种后纤维素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一直增强;抗病品种接种后β-葡萄糖苷酶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酶活性一直增强,Cx-酶在染病后初期活性迅速增强,增至高峰后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黄瓜腐霉菌苗期猝倒病致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明确了Pythium aphanidermatum主要靠生产以P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为主的一系列细胞壁降解酶的协调作用侵染黄瓜幼苗。植株胚轴细胞壁随苗龄增加,果胶物质增加最明显。病菌可在健胚轴及其细胞壁上培养产生果胶酶,其中细胞壁对PG的诱导作用比胚轴明显。随病菌致病力增强或病菌果胶酶浓度加大,胚轴的浸解和释放还原糖愈加明显。健株外渗物中虽也含有细胞壁降解酶,但比病菌的产生量少,活性低。病菌在寄生体内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总酶活性,尤其是PG总酶活性与病菌致病力关系最为密切。这类细胞壁降解酶易受培养基成分和酸度的影响。经染色、显微及超微观察证实了该菌侵入黄瓜苗的机制是以酶解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9.
温湿度调控对番茄灰霉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番茄灰霉病菌在致病过程中能够产生4种细胞壁降解酶,以PMG酶活性最高,其次是β-葡萄糖苷酶和PG酶,Cx最少。灰霉病菌在不同温度下侵染番茄叶片时产生的致病酶活性不同,4种酶在20℃时表现了最高的活性,15℃次之,当温度达到25℃时,各种酶的活性都急剧下降,随着温度的再升高,酶活更低。随着湿度的增高,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也增加,当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4种酶的活性也达到最高。温湿度对番茄灰霉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趋势,与其对发病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球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occodes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CWDEs)在其侵染马铃薯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对球刺盘孢离体和活体条件下产生的CWDEs种类及活性进行检测, 并通过RT-qPCR测定了球刺盘孢侵染过程中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定性测定发现, 球刺盘孢能够产生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 定量测定发现, 球刺盘孢可产生羧甲基纤维素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lu)、PG和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在活体条件下, 球刺盘孢可在马铃薯茎秆内产生PG、PMG和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 且酶活分别于接种后48、72 h和144 h达到最大值, 分别为26.50、77.61 U/mL和0.16 U/mg。分别将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果胶诱导后的酶液接种至马铃薯茎秆可引起植物组织浸腐, 与球刺盘孢引起的典型症状相似。除此之外, 球刺盘孢的4个PGs基因均在其侵染后24 h和48 h显著共上调表达。综上所述, 该研究结果表明, 果胶酶在球刺盘孢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细辛叶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确认细辛叶枯病病原菌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Hartig) Deighton),是我国真菌新记录种。该菌分生孢子萌芽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5~20℃、最适pH7。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即可萌芽,条件适宜时0.5h即可产生芽突、5h萌芽率近10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接近50℃。田间病残叶上的分生孢子230天后仍具9%的萌芽率。新生菌丝在有光条件下可产生鲜艳的玫瑰红色素。该菌在供试的多种培养基上不能形成分生孢子,采用菌块切割、水滴保湿的方法可以诱生大量分生孢子。该菌对细辛有较强的致病性,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可以产生毒素。  相似文献   

12.
 水稻紫鞘病是我国南方稻区生产上的一个新问题,发生面广,为害较重。经1978~1984年的研究,找到了引起紫鞘的病原茵是Acrocylindrium oryzae。带菌种子是本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保存在干燥状态下的病稻草也有传病作用,稻田后期的某些虫、螨,可以传播病菌。紫鞘病病原菌的主要侵染方式是系统侵染。水稻孕穗期喷雾接菌,也能形成紫鞘,但注射法伤口接种时,大多形成虎纹斑烂鞘。因此,紫鞘是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又一种典型症状。病菌生长与产生孢子的适温为25~30℃。孕穗期接菌,其潜育期:30℃为1天,25~28℃为2天,23℃为3天,19℃为4天。  相似文献   

13.
麦类作物对禾谷胞囊线虫的抗病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1995-1997年从广州南海市采集荸荠枯萎标本,经分离,纯化,鉴定和致病性测定,证实其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的荸荠专化型。寄主范围测定结果表明,被接种的16种植物中仅有荸荠发病。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8-36℃。最适温度28-30℃。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8-34℃,最适温度26-28℃。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possibility of utilizing Bidens pilosa , a weed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subtropics and the tropics, for weed and plant fungus control. The extract of B. pilosa shows strong phytotoxic action against the growth of Raphanus sativus and Echinochloa crus-galli and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phytopathogens in bioassays. The extract of the roots exhibited plant growth inhibitory activity more than those of the leaves and stems. Fifteen phenolic compounds, including pyrocatechin, salicylic acid, p -vinylguaiacol, dimethoxyphenol, eugenol, 4-ethyl-1,2-benzenediol, iso- vanillin, 2-hydroxy-6-methylbenzaldehyde, vanillin, vanillic acid, p -hydroxybenzoic acid, protocatechuic acid, p -coumaric acid, ferulic acid, and caffeic acid were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affeic acid was in the highest amount among the detected substances. Dimethoxyphenol and vanillic acid were found only in the roots of B. pilosa . Ferulic acid and p -hydroxybenzoic acid were higher in the roots than in the leaves and stems. These identified constituents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hytotoxic and fungitoxic activities of B. pilosa.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稻瘟病菌DNA指纹分析及谱型结构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利用散布性重复序列(dispersed repetitive sequence) MGR 586探针与EcoRI组合,分析了采自广东省4个自然生态稻作区的112个猪瘟病菌株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FLPs),根据彼此间RFLPs单型(haplotype)的带型位置相似率达80%为度,把这些菌株划分为15个遗传宗谱(genetic lineage),其中宗谱1及宗谱2占总数的78.58%,遍布全省各地,是优势宗谱。供测菌株的RFLPs单型的多样性显示出我省稻瘟病菌的群体结构呈现多样性。参试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值为0.64。谱型分析表明,我省多数病原型是杂合群体。在分子水平上划分的病菌宗谱与寄生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研究结果也初步建立了病菌宗谱与用以鉴别寄主反应划分的生理小种致病谱型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蜡质芽孢杆菌R2防治水稻纹枯病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选用我们从稻株上分离筛选的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的蜡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R2号菌株,分别在室内和田间测定其对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AG-1)的拮抗性和防病效果。在PDBA平板上,R2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带可达10.9mm宽。在WA平板上可抑制病菌菌核萌发,R2菌量为4×106、2×107、2×109cfu/ml时,病菌菌核萌发菌丝指数分别较对照降低28.2%、39.7%、56.4%。用菌量为2×109cfu/ml的R2菌液处理人工接种病菌的离体稻叶,对纹枯病病斑扩展的控制效果为55.5%,随R2菌量降低,其控制效果相应递减。用菌量为4×107cfu/ml的R2菌液喷施田间人工接种病菌的稻株,对纹枯病的防效可达43.8%。  相似文献   

17.
有机改良剂在防治植物土传病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综述了有机改良剂的类型及其在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的应用情况,包括壳质粗粉、植物残体、绿肥、饼肥、堆肥和粪肥;概括了有机改良剂的防病机制,如直接的抑菌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调节、诱导抗病性、改良土壤结构和促进植物生长等;讨论了当前有机改良剂防治作物土传病害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课题,并对有机改良剂防治植物病害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玉米丝黑穗病原菌侵染的一些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玉米生育早期,以幼芽鞘为材料,对11个抗病性不同的自交系进行了研究。玉米丝黑穗病原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 (Kühn) Clint var.zeae Pass]可在玉米幼芽鞘内表皮上生长和繁殖;其侵染菌丝可直接侵入表皮细胞或通过气孔进入寄主体内。菌丝的侵入诱导了芽鞘内表皮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膜特性的异常变化;抗性不同的自交系对病原菌侵入的反应不同,揭示了在生育早期玉米芽鞘细胞就表现了其固有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9.
大豆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春大豆产区主要病害灰斑病的发生和病害消长规律;在国内首次用自行筛选的一套鉴别寄主,鉴定出14个生理小种,明确了黑龙江省以及东北部分地区的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分布。为育种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抗源材料,配合育种部门,在短期内选育出和大面积推广了一批抗病新品种,并提出大豆灰斑病药剂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水稻叶鞘腐败病病原菌Sarocladium oryzae,在水稻各生育期和植株不同部位的叶鞘上之致病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症状。该病原菌不仅在水稻各生育期发生危害,还能侵害叶鞘、谷粒、叶片中脉等。水稻剑叶叶鞘受害,常呈现为典型叶鞘腐败病病斑以及"紫鞘"或"紫鞘黄叶"症状。病谷常引起秧苗发病。发病的最适温度为30℃、湿度为70%(RH)。但发病对温湿度要求并不甚严格。适当的氮、磷、钾配比和适量施用能提高植株的抗病性,氮肥过多或缺乏均会加剧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品种的抗病性有着明显差异,但与水稻类型无关。以病原菌分生孢子液对21个常见杂草和野生稻接种,其中属于禾本科的15个种可引起发病。经田间调查,该病原菌也在自然条件下侵染若干禾本科杂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