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生态旱育秧不同用药方式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旱育保姆包种能明显提高秧苗出苗率、成秧率、单株绿叶数、茎基部宽、白根数、单株鲜干重、后期667m2有效穗、结实率及苗期和大田期的抗病性。以每平方米苗床用250g过磷酸钙,40g氯化钾,40g尿素,旱育保姆包种方式表现最好(576.7kg/667m2),其次是每平方米苗床用250g过磷酸钙,氯化钾40g,旱育保姆包种方式(553.3kg/667m2),对照(ck)常规旱育秧表现最差(506.6kg/667m2)。  相似文献   

2.
三熟制早稻“薄膜覆盖两段育秧”技术(以下简称“薄膜两段秧”),是将塑料薄膜覆盖和小块条寄两段育秧的育秧技术综合应用发展而来的。方法是,先采用水田旱育覆盖薄膜,待秧苗二叶到二叶一心时上水揭膜炼苗,随后按条寄育秧方法搞两段育秧,经过25~30天的肥水培育,移栽到大田。本乡自1979年试验成功后,连续五年进行了较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累计种植面积达2379.1亩。实践证明,薄膜两段秧经济效果显著,技术简单易行,是一项促进三熟制早稻迟栽、早熟、稳产高产和晚稻平衡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刘平  金烽 《种子科技》1995,(6):32-32
两系粳杂70优04制种父本旱育小苗两段秧试验安徽省庐江县种子公司刘平,金烽,夏维陆,夏登仓为探讨旱育小苗两段秧对父本生育期及抽穗扬花的影响,解决70优04制种茬口紧张的矛盾,1994年我们对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配的两系粳杂70优04父本秀水04进行旱...  相似文献   

4.
水稻苗床本田全程免少耕无盘旱育抛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4种旱育秧方式对水稻出苗时间、出苗率、成秧率、整齐度和秧苗素质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苗床免少耕 旱育保姆抛秧型、塑盘旱育两种育秧方式在本田免耕和翻耕条件下对抛秧立苗、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苗床免少耕条件下,旱育保姆能明显提高水稻出苗率、成秧率和整齐度,提高秧苗素质和延长秧龄弹性,并可用旱育保姆旱育秧型替代抛秧型培育无盘抛秧;本田翻耕比免耕更易于抛秧立苗,但立苗时间基本无差异,用旱育保姆抛秧型培育的秧苗立苗速度显著快于塑盘旱育秧;无论是本田免耕还是翻耕,无盘旱育抛秧均比塑盘旱育抛秧增产,增产幅度为3.29%~4.95%;水稻苗床本田全程免少耕无盘旱育抛栽产量最高,技术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早稻旱育秧技术已推广多年,实践证明:旱育秧比两段育秧增产5%左右,比水育秧增产15%以上,旱育秧已成为早稻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由于旱育秧技术性较强,往往因一个技术环节抓得不好,而严重影响秧苗素质,甚至造成死秧。总结多年的经验教训,提高早稻旱育秧素质,必须从冬季抓起,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旱育苗秧床要早准备在旱育秧中,不少地方存在着苗床准备不充分,临时  相似文献   

6.
我们从1982年起分别在云梦、应山两县进行了杂交水稻旱育抛寄两段育秧试验,1984年在全区示范,1986年在湖北省部分县推广。实践表明:旱育抛寄两段秧,秧苗好扯又好抛,克服了人工寄插水育秧难扯难插的缺点。实际操作中前者比后者工效提高8倍。第1段旱育,水气协调,种子萌发快,  相似文献   

7.
软盘旱育抛寄两段秧,是国家水稻工程临澧基点通过试验研究提出的一种以两段秧为基础,以旱育秧和软盘抛寄秧为特点,多种技术配套的水稻栽培高产技术。现将1997年晚稻研究、示范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试验设在新安镇新河村,供试组合为培两优特青、新香优63、...  相似文献   

8.
不同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及免耕抛栽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4种育秧方式的秧苗素质以及免耕抛栽效果。结果表明,无盘旱育有利于提高出苗率和成秧率,提高秧苗素质,延长秧龄弹性,从省工省力和节本增效出发,采用无盘旱育替代塑盘旱育是今后水稻抛秧育秧方式发展的主要趋势;4种育秧方式产量水平均较高,但苗床免少耕+旱育保姆秧苗素质好,根系带土量大,发根力强,抛栽后易于物理立苗和生理立苗,本田早生快发,既省工节本,又增产增效,是在试验条件下效果最好的一种育秧方式;苗床免少耕+旱育保姆+纱窗垫底秧苗起秧方便、植伤轻、发根力强,但根系带土少,免耕抛栽后部分秧苗立苗困难,对产量有一定影响,有待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9.
水稻旱育秧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正确评价当前我省水稻旱育秧方式的效果 ,为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我站组织实施了水稻不同育秧方式的多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试点基本情况试点于 1994年在瓮安、息烽、凯里和德江县进行。各点基本情况见表 1。表 1 试点基本情况试 点海拔 (m)前作大田肥力品 种瓮安银盏 10 48绿肥中等汕优 6 3息烽养龙司 815泡冬中上等汕优 6 3德江煎茶 76 0冬闲中上等汕优 6 3凯里鸭塘 6 2 5泡冬中下等汕优 6 31 2 试验设计设 5个处理 :A 旱育秧 ,B 旱育秧 (早播 7d) ,C 旱育两段秧 ,D 场坝两段秧 ,E 温室两段秧。采用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表明,7个参试品种,产量表现最好的是黔优88,单产最高770kg/667m2,其次是Y两优5848单产761.1kg/667m2,再次是Q优6号单产755.6kg/667m2。结果表明,在余庆县海拔800m地区,采取旱育厢式丢秧,选用黔优88、Y两优5848、Q优6号品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不同育秧方式及播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优质杂交稻金优63为试材,通过不同育秧方式、不同播期的田间试验比较,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播期内,无论采用何种育秧方式,在合理的肥水运筹下均能实现单产650kg/667m^2以上;育秧方式中,以旱育水寄两段秧平均单产701.67kg为最高,湿润育秧平均单产680kg位居第2,生态旱育秧平均单产650kg名列第3;不同播期下,旱育水寄两段秧、湿润育秧均以一期播种单产最高,生态旱育秧则以二期播种为最高;经效益分析,采用生态旱育秧方式能达到节支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超级稻II优602为材料,研究了播种量、播期和育秧盘类型等农艺措施对成都平原稻麦(油)两熟区机插稻长龄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正常播期下超级稻长龄秧在播种后30~42 d,发根力虽有降低,但群体数量减少缓慢,根冠比、茎基宽度、单位苗高干重等指标均有所增加; 而播种后42~54 d,群体数量急剧减少,根冠比和单位苗高干重下降,发根力进一步降低。(2)推迟播期有利于提高苗床秧苗数量,但根冠比、单位苗高干重以及发根力等指标并无明显的提高甚至有所降低。(3)播种量为431.03~554.19 g m-2时有利于兼顾长龄秧群体数量和个体素质。(4)当秧龄超过一定时期(播种后40 d左右)后穴盘育秧的效果更佳,无论进一步延长秧龄还是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均减缓秧苗素质和群体数量的下降。以上结果表明,在成都平原旱育方式下机插稻长龄秧的培育播期选择在4月15日左右,播种量选择431.03~554.19 g m-2,秧龄在42 d左右,秧盘选择塑料硬穴盘为宜。  相似文献   

13.
通过水稻旱育中大苗丢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余庆海拔800m地区水稻旱育丢秧最佳密度为1.27~1.47万穴/667m^2,产量分剐为650.3~670.3kg/667m^2。丢秧密度过大或过小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14.
水稻旱育两段秧和塑盘旱育抛秧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旱育秧苗生理转换期死苗严重;二是病害多;三是根盘小、苗体轻,根部带土少,立苗难,植伤重;四是塑盘育秧成本高。为了解决这些生产实际问题,根据省农技总站的安排部署,2007年我县实施全省重点农技推广项目:水稻旱育保姆剂拌种和无盘旱育抛秧技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5.
梁忠义  张曲 《耕作与栽培》2011,(6):30-30,48
通过试验探讨了6种无盘旱育丢秧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无盘旱育丢秧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明显,密度增加到1.33万穴/667m2后又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以丢1.33万穴/667 m2的产量最高,其次是丢1.2万穴/667 m2,丢秧密度1.6万穴产量比0.8万穴还要低5.4kg/667m2.  相似文献   

16.
水稻旱育抛秧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省示范推广以来,面积增长迅速,全省2001年旱育秧推广7.2万hm2,抛秧3.1万hm2,旱育抛秧平均单产8177.5kg hm2,旱育手插单产7957.6kg hm2,分别较两段秧增产781.5kg hm2 、561.5kg hm2,效益显著。在该技术的推广中,我省稻区农技人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对关键技术指标进行了创新完善,形成了陕南、关中、陕北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操作规范,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 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根据水稻幼苗期耐寒耐旱通气组织不健全的生理特点,改两段水育为旱育……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秧不同播量,移栽叶龄和栽插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著名稻作专家原正市先生的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自1980年引进我国以来,已在北方大面积推广,近年逐渐向南方推进。湖北、湖南等省已引进成功。1992年,我省决定引进该项技术进行试验示范,以期为本省水稻高产栽培探索新的途径,促进水稻生产的发展。日本水稻旱育栽培技术,要求播种量为200~220g/m~2(杂稻)3.5叶移栽,秧龄25~35天,每平方米  相似文献   

18.
夏维陆  刘平 《种子》1995,(4):54-55
两系粳杂70优04制种父本采用旱育小苗两段秧处理,较常规育秧方式能增加父本颖花数,提高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解决了该组合制种尺茬(秦油2号、小麦茬)矛盾。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水稻旱育秧杀菌剂新品种不断增多 ,为探索最佳杀菌剂 ,为贵州省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省农技总站安排 ,进行了旱育秧施用杀菌剂 ,以筛选适宜的杀菌剂品种。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1) 3%广枯灵水剂 ;(2 ) 4 0 %旱秧绿 2号可湿性粉剂 ;(3)旱育保姆拌种剂 ;(4 ) 95 %敌克松可湿性粉剂 ;(5 ) 2 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6 )移栽灵水剂。以上药剂均由省农技总站提供。1.2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 7个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小区面积 :苗床 2m2 ,区间设小埂 ,大田 2 0m2 。处理 :A 广枯灵 ,苗床按 0 .15…  相似文献   

20.
杨独清 《耕作与栽培》1995,(3):18-19,24
水稻旱育浅植不同移栽叶龄试验初报杨独清(贵州省凤冈县农技站)水稻旱育浅植栽培技术具有省种、省秧、省膜架、省工、省肥、增产显著等特点,但目前还仅限于在冬闲田上推广应用。为探索在大面积的稻油、稻麦两熟田上应用旱育浅植的配套技术,推动水稻栽培技术改革,我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