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不同类型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北方平作春棉、麦套春棉和麦套夏棉节肢动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平作春棉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有55科、68属、73种,麦套春棉有74科、102属、108种,麦套夏棉有57科、80属、85种。平作春棉和麦套春棉间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系数(0.6830)>麦套春棉和麦套夏棉(0.5598)>平作春棉和麦套夏棉(0.4125)。麦套春棉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分别为1.3486和0.2884>麦套夏棉(分别为1.2839和0.2868)>平作春棉(分别为0.6061和0.1404);优势度值则为平作春棉(0.7761)>麦套夏棉(0.5676)>麦套春棉(0.4971)。麦套棉(特别是麦套春棉)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较平作棉稳定,对环境的变化或来自群落内部种群波动的缓冲作用较强,是不利于某些害虫发生,而有利于天敌繁衍的良好生态系统,更具备利用自然因素控制害虫的生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麦套春棉的小麦产量,随着带宽(小麦播幅)的增加而提高,随着带宽(小麦播幅)的减小而降低,带宽180cm(小麦播幅70cm),只要栽培方法得当,肥水运筹合理,能够达到单作小麦产量的70%左右。麦套春棉应从麦棉综合效益出发,确定适宜带宽和小麦播幅,并选用高产、株高较矮的中早熟小麦品种,使之既有利于棉花的苗期生长和中、后期发育,又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1992~1993年,我们在河南省内黄县设点系统调查了纯作春棉、麦套春棉的黄萎病发生消长情况,结果表明,麦套春棉与纯作春棉相比,发生始期约迟3天,前期发展缓慢,7月20日前后形成第一发病高峰(与纯作春棉一致),以后发展减缓,隐症期无或不明显,8月20~30日形成第二个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4.
鲁棉研27号是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对鲁613系×GK12初始系选系鲁55系后代系统选育而成的品种,是转基因抗虫常规棉,适宜在黄河流域棉区麦田套种。该品种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属转基因抗虫常规麦套春棉品种。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应山县位于大别山与桐柏山南麓交汇处,属低山丘陵区。粮食生产以稻麦两熟为主;经济作物生产以麦套花生、麦套棉两熟为主。为我县传统的主要三种耕作方式。由于长期的连作套种,两熟作物间共生期长,使小麦亩产常年徘徊在200公斤左右,花生亩产不过100公斤,皮棉平均单产只有40公斤。因此,单一的连作套种是障碍粮食、油料双高产的主  相似文献   

6.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是从麦棉多熟种植制度发展而来。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文献搜集和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麦(小麦)棉(棉花)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的发展演变进程以及典型模式和关键技术,分析了其生态、经济效应。结果表明,麦棉多作套种循环农业模式,可以利用生态位原理,发挥不同作物的优势和边际效应,在不降低棉花和小麦产量的基础上,增加土地收益和生产效率,同时具有保护地温、节水保墒、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功效。因此,构建麦棉多作套种循环模式,能够实现棉田生物多样性、维持棉田生态系统平衡、提高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粮棉争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大力发展杂交棉与小麦间作套种是确保粮食和棉花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总结集成出一套"8-2式"棉麦套种高产栽培技术,为棉麦套种在生产上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棉麦配套品种的选择、麦棉配置方式、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措施等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单作春棉、麦套春棉、麦套晚春棉和麦套夏棉4种不同耕作栽培途径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指出麦套晚春棉是适合冀中南温光资源的最佳耕作栽培途径;阐明了麦套晚春棉高产、早熟机理。同时对不同耕作栽培途径棉田养分平衡、棉麦共生期土壤水分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8年在河南安阳植棉区对麦套春棉和平作春棉两种类型棉田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观测,并组建了相应的生命表。麦套春棉和平作春棉二代棉铃虫世代存活率分别为0.092%和0.105%,均低于相应的三代(分别为0.465%和0.450%)。麦套春棉和平作春棉二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趋势指数Ⅰ分别为0.2946和0.3376,均低于相应第三代(分别为2.9123和2.8318)。麦套春棉二代棉铃虫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均低于同代的平作春棉,而麦套春棉三代棉铃虫世代存活率和种群趋势指数则高于同代的平作春棉。天敌捕食和气候因子是影响两类棉田二、三代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素。麦套春棉二代棉铃虫发生期,捕食性天敌发生量较大,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较平作春棉减少幅度大;平作春棉三代棉铃虫发生期,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较麦套春棉田减少幅度大。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瓜菜等作物。但该地区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缺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而麦套春棉能充分利用光、热和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缓解作物间争地矛盾。只要栽培技术配套,肥水运筹合理,田间管理及时,就能取得麦、棉双高产。  相似文献   

11.
小麦套种早熟棉与晚熟棉的技术高喜,逄焕成,陈阜,路盘根(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北京100094)自80年代以来,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面积不断扩大,对解决麦棉争地矛盾,提高粮棉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黄淮海平原麦棉套种面积占棉花播种面积的50.6%,...  相似文献   

12.
不同立体种植对棉花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种植麦套春棉、麦套春棉播种玉米诱集带、麦套春棉邻近种植玉米三种类型的棉田,以平作春棉为对照。明确了不同类型生态区的主要害虫及天敌种群消长动态。立体种植棉田与平作春棉相比:盛期平均百株黄地老虎为害降低87.5%;棉叶螨发生早为害重;苗蚜降低97.8%,差异极显著;伏蚜发生量上升202%,差异显著;第二代棉铃虫落卵士降低33.8%;三、四代棉铃虫落卵量差异不显著。第二代棉铃虫发生期,玉米诱集带百株累计诱集棉铃虫落卵量达1484粒,天敌数量最高达840头,明显看出种植玉米诱集带对棉铃虫有较好的诱集作用,对天敌有很好的保护和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3.
麦棉套种对棉行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3-2式麦棉套种预留棉行的小气候效应进行研究在明,小麦对预留棉行有根强的遮荫作用;致使齐穗期预留棉行中央的光合有效辐射较冠层减少30%,太阳总辐射削减19%;小麦黄熟前,预留棉行内风速较一熟棉田小,午后气温也较一熟棉田低;共生前期麦套露地棉田地温较一熟棉田低,小麦黄熟后较一熟棉田高,而麦套地膜棉田的地温一直较一熟棉田高。降低小麦株高,留足预留棉行,麦套棉地膜覆盖。加强小麦生育后期的水分管理,都有利于减轻麦棉套种的不利和小气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吴斌 《种子世界》2002,(11):35-35
1 选用适宜品种 抗虫棉在豫北地区推广应用的品种分中熟和早熟两大类。中熟品种(系)主要有特优抗虫棉,高效抗虫棉98-1、中29、中38、DP99B、20B、33B及抗虫棉原良种抗虫棉新品系99-3等,这些品种(系)适用于舂播的舂地,瓜棉套种、麦套春棉。早熟品种如中30等,主要适用于夏播。 2 推广高效间作套种模式 目前,在豫北地区水肥地以麦棉套种四、二式为主:即1.6m一带,种4行小麦,行距0.2m,占地0.6m,预留空档1m,翌年舂套种2行棉花,棉花行距……  相似文献   

15.
棉田高产高效立体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从作物田间配置,作物间竞争互补关系,复合群体内生态因子变化规律,经济效益和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对棉田各类立体种植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棉菜(瓜,豆)间套作中春棉∥西红柿,春棉∥春甘蓝,大蒜/春棉。园葱/春棉和春棉∥西瓜是优化模式,五模式的亩收益分别是单作春棉的3.94,3.59,3.27,3.19和3.19倍;麦棉套作的最佳模式是“3:2”式,亩纯收益比单作春棉提高49.4%  相似文献   

16.
麦棉套种不同间距对棉花生态环境及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2-1994年研究了套种春棉5-2式配置方式麦棉不同间距的生态环境,及其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棉间距越大,虽然光、热、水环境因子综合作用有利于棉苗生长,但因棉花的小行距太小,不利于棉株中、后期生长发育和获得高产量。3年结果表明·采用5-2式配置方式公顷产皮棉1500kg和1500kg以上,伏前桃和伏桃应占“三桃”总数的45%以上和52%以上,麦棉间距以26.7-33.3cm为好.研究结果可作为黄淮海地区推广麦套春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一我省实行棉麦套种的棉田,约占全省棉田总面积的75%左右。群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棉麦套种经验,棉麦产量不断提高。但是,随着生产形势的发展要求,棉麦套种在生产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棉麦套种棉花,出苗后与三麦共生期约20天(大元麦茬)—35天(小麦茬),棉苗受麦株荫蔽,通风透光条件差,  相似文献   

18.
安花3号是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花生所选育的高产、高油、高出米率花生新品种。该品种在2015—2019年产量比较试验中,籽仁产量均为第1名,且田间表现优异,适宜在河南、河北、山东花生产区春、夏季种植。麦套花生是河南省花生的主要种植方式,且种植面积占河南花生的1/4。基于此,分析了安花3号花生品种特征特性及其麦垄套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高茬麦套稻生育期与叶片生长顾克礼王玉龙唐正元(江苏省扬州市农科所225002)(江都市农业局)(仪征市农业局高茬麦套稻是在麦子生长后期套种水稻,麦收时留30cm以上高茬自然还田。该技术彻底免除了传统的耕翻整地、育苗移栽等繁杂工序,是最典型的省力节本、...  相似文献   

20.
豫花89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以0425-N7为母本、豫花9326为父本,采用套龙骨瓣授粉技术进行杂交,利用系谱法选择育成的具有高油、丰产、稳产特性的花生新品种。2020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花生(2020)410030,适宜在河南、河北春播及麦垄套种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