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烯效唑防止水稻倒伏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烯效唑防止水稻倒伏效果何荣鹤,陆新苗,童相兵,柴以训(浙江省宁海县农技中心316600)烯效唑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很强的调节功能。生产实践证明,烯效唑对水稻秧苗有控长促蘖作用,是培育矮壮带蘖秧的有效方法,与多效唑相比,具有活性高,用量少,成本低,...  相似文献   

2.
夏维陆  刘平 《种子》1995,(4):54-55
两系粳杂70优04制种父本采用旱育小苗两段秧处理,较常规育秧方式能增加父本颖花数,提高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解决了该组合制种尺茬(秦油2号、小麦茬)矛盾。  相似文献   

3.
刘文笃  周俊获 《种子》1990,(2):44-45
用杂交稻的稻头繁殖的分蘖与同组合杂交种子培育的,秧苗进行栽培试验,结果是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用杂交和头繁殖无性系,以蘖代秧,进行无性栽培,是固定杂种优势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针对旱稻肥料运筹不当和抛秧稻的特点,在壮秧,667m^2抛栽2万穴,基本苗4 ̄5万,施肥总氮量同一水平,基蘖肥(前期)与穗粒肥(后期)配比7:3时,达到适宜穗数下,提高成穗率,穗粒协调而高产,比对照增产4% ̄9.46%。  相似文献   

5.
水稻覆草保墒旱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索了覆草保墒旱作的可行笥及其配套的栽培技术。研究认为用覆盖450g/m^2以上的稻、麦草取代覆膜旱作是可行的。覆草保墒旱作相应配套栽培技术:改良、培肥土壤,增加土壤蓄保墒能力是前提;在选择抗(耐)旱性强的品种(组合)、培育素质好的旱育秧的基础上,增加栽插密度到15穴/m^2以上,每穴2粒种子苗,施N18.75g/m^2,N:P:K约3:1:2,N肥底蘖肥后移、后期追肥比例增加到30%以上,可获较理想产量。  相似文献   

6.
倪文 《作物学报》1986,(1):57-62
本实验是在昆明的自然条件下对不同的带蘖秧与对照无蘖秧进行了比较试验和若干生理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带蘖秧根系发达,吸肥力强,群体受光势态好,光合作用效率高,碳水化合物积累多。因而插秧后比对照无蘖秧增产。  相似文献   

7.
陈忠文  文西强 《种子》1998,(2):48-49,52
高批稻瘟病和纹枯病,稳产优质的杂稻组合菲优多系1号,在大田栽插密度20000窝/666.7m^2,每窝插2谷粒秧条件下,经协方差分析,不同纯度间产量差异未达5%水平,纯度每增加(降低)1个百分点,666.7m^2产量提高(减少)1.32公斤。  相似文献   

8.
吴朝勇 《种子》1994,(1):57-58
1992年黎平杂稻制种1275.97亩,获得了亩产237.61公斤(最高亩产271.7公斤)的产量,实现了自给有余。技术经验为“四坚持四改进”即:坚持早播,坚持高产株型,坚持培育合理的群体结构,坚持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改统一播种为分批播种,改常规攻蘖为用多效唑攻蘖,改不喷“九二0”养花为喷“九二0”养花,改见花授粉为适时授粉。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元一次回归正交设计研究纯度(86% ~96% )、栽播密度[(1~2)万窝/667m 2]和每窝栽插谷粒秧数[(1~3)粒/窝]等因素对菲优多系1 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未达5% 差异水平,其影响大小顺序为:纯度> 栽插密度> 大田栽插密度与每窝谷粒秧数互作> 每窝谷粒秧数> 纯度与大田栽插密度互作> 纯度与每窝谷粒秧数互作  相似文献   

10.
粳稻中作37的选育及其特性分析冯瑞英邢祖颐袁龙江王淑敏王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位于华北稻作带的中北部京、津、唐及冀北、晋中南等麦茬稻和早熟一季稻区,稻作面积约6.6多万hm2。栽培品种除1976年从日本引进我国的早熟优...  相似文献   

11.
旨在探明不同播期对‘越光’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确立‘越光’在黄淮区域作麦茬夏稻栽培的适宜播期,阐明‘越光’适期播种高产的生长发育特点。以‘越光’为试验材料,连续进行了2年的田间试验,2013年设T1(5月1日)、T2(5月11日)、T3(5月21日)、T4(5月31日)4个播期处理,6月27日移栽,2014年与2013年播期处理相同,6月30日移栽,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201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T3(5月21日播种,秧龄37天)产量最高,为6681.8 kg/hm2,T4(5月31日播种,秧龄27天)产量次之,为 6533.2 kg/hm2,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01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T′3(5月21日播种,秧龄40天)产量最高,为6866.4 kg/hm2,T′4(5月31日播种,秧龄30天)产量次之,为6647.4 kg/hm2,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年试验中均以5月21日播种的综合农艺性状最好,5月31日播种的次之,表现为分蘖集中、蘖位较低,一次大分蘖所占比例大,群体整齐,后期不早衰,抗倒伏能力强,灌浆成熟期延长,落黄好,产量高,品质好。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越光’在黄淮区域作麦茬夏稻栽培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适宜秧龄为35天左右(6叶1心),10月1日前后成熟,全生育期127天左右;适当晚播是避免早衰、防止倒伏、提高单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中浙优10号系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用中浙A×06制7-10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品种,2012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2014),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业厅引种认定[闽种引稻(2014)第001号]。1高产栽培技术1.1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中浙优10号在古田杉洋作中稻种植,一般可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播种,秧地应选择肥力中上、向阳、排灌  相似文献   

13.
杜光竹 《耕作与栽培》1992,(3):23-26,40
通过叶龄、寄秧密度与壮秧的关系,明确汕优63品种在不同叶龄移栽时,适宜的寄秧密度、秧田基本苗、移栽时秧田叶面积及分蘖情况,验证秧苗叶蘖同伸壮秧,秧田茎蘖滞增叶龄期为适期移栽的指标。秧田茎蘖滞增叶龄期后1或2个叶龄移栽,分蘖开始停止甚至死亡,秧苗素质差,此研究汕优63是否符合这个规律,给生产上提供理论依据。今年在地区农技站的组织和安排下,我站进行了叶龄模式栽培法——壮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14.
根据旱育厢式丢秧不同叶龄试验结果表明:5叶1心和4叶1心丢秧产量最高,显著优于其它秧龄丢秧;7叶1心和6叶1心丢秧产量次之,但显著优于3叶1心和8叶1心秧龄丢秧。由此可看出:冬闲田在5叶1心和4叶1心丢秧产量最高,可大面积推广运用;7叶1心和6叶1心秧龄稍长,适合余庆县油菜田丢秧;3叶1心丢秧时带蘖少,抗寒力差,8叶1心秧龄太长,在生产上建议不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不同免(少)耕方式对稻茬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稻茬麦不同播法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叶龄进程、茎蘖生长、叶指动态、干物质积累等群体指标上,稻套麦优于其他播法,并表现出明显的增穗增粒效应,且两者的正效应远远大于减粒重的负效应,增产效果极为显著。小麦品质表现比较复杂,籽粒蛋白质总含量差异不大,但稻套麦清蛋白和醇容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播法,说明适期早播能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而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低于其他播法,说明小麦晚播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双季稻分带套栽培技术是采用窄行种植和秧磁稻技术,来提高双季稻对光能利用,缓和双季稻的季节矛盾。试验表明:前期分蘖早而快,成穗率提高5.15-6.94%,后期光能利用率高,有利于增粒增重,双季稻全年平均667m^2增增16.14%。  相似文献   

17.
吡虫啉对稻水象甲卵巢发育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4 ̄1996年在浙江省双季稻区的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对稻水象甲的卵巢发育和产卵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用100mg/kg的剂量浸秧根后,稻水象甲成虫卵巢发育速度减慢,小管内未成熟卵的卵黄消解而成熟卵粒堆在侧输卵管萼内难以产生。插秧10d后,处理田的着卵量仅为对照田的4.2%,吡虫啉浸秧根可有效控制越冬代稻水象甲主迁种群在早稻本田的产卵,且不影响稻田天敌种群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毕节地区水稻生产分析,结合对各县行之效措施的归纳总结提出毕节地区现有水稻产量潜力为700~750kg/667m2,在水稻大面积生产上应根据熟制及稻田肥力采取3种模式进行指导。模式1:对稻油(或稻麦)两熟区适用:杂交良种+两段育秧+平衡施肥+病虫防治。模式Ⅱ:适用于冷、烂、锈毒田,杂交(或常规)良种+两段育秧+半旱式+平衡施肥+病虫防治。模式Ⅲ:适用于冬闲田或泡冬田,杂交(或常规)良种+旱育浅植+平衡施肥+病虫防治。在技术上,近期应重点抓品种合理布局、进行轮换,中低产田改良,重点解决水稻栽植既稀又密(即栽植窝数偏稀,窝内秧数偏密)和病虫害防治基础研究等技术难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9.
杂种小麦分蘖发生,成穗及农艺因子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3个年度的杂种小麦分蘖发生,成穗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化杀(CHA)杂种小麦分蘖发生早,着生次生根多,长势强,干物质积累快,蘖质系数高,分蘖与主茎的差距小,成穗相对较整齐,穗粒重高,为降低密度,利用分蘖成穗奠定了基础,播期,密度,供水等影响分蘖的生长,但主要是高级位分蘖的差异,随播期推迟,密度增加,杂种优势降低,但稀播(90万苗/hm^2以下)和早播(9月25日)时主茎或I蘖成穗率受到影响,在适期  相似文献   

20.
少免耕稻作高产的原理及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86~1989年,在川西平原稻作区进行了少免耕的调查和试验研究。少免耕稻怍比传统耕作稻一般增产2~5%,每亩节油1公斤、省工2.7~4.7个、增值16~40元。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改善了水稻根系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以根促蘖增穗增粒重的综合效益。增产的配套关键技术为杂交稻育多蘖壮秧带土移栽。免耕分撬窝(粘质土)和直接栽(壤土本田和秧母田)2种;少耕分拖拉机以旋代耕和半早式垄作(下湿田和稻田综合利用)2种。各地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