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冬性甘蓝型单低杂交油菜02N杂2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甘肃省陇东南、渭河流域、泾河流域是白菜型冬油菜和甘蓝型冬油菜交替种植地带,白菜型油菜具有较强的抗寒性,但是品质差、产量低;而甘蓝型油菜具有优质高产的特点,但抗寒性较差;因此选育强冬性的甘蓝型油菜对于增强甘肃省菜子供应能力,提高油菜  相似文献   

2.
利用化学杀雄不育系楚-09与中双10号组配育成的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楚油杂910于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丰产性好,生长势强,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适合江汉平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王钊 《作物杂志》2000,16(1):17-17
1 选育经过1985年用低芥酸品系2273-3与胞质不育系陕2A杂交,经多代连续成对回交,结合室内品质检测,于1990年转育成低芥酸不育系89A及其保持系89B,因多种原因,造成不育系混杂。经多年采取杂交转育技术严格选育,不育系的不育度显著提高,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达95%以上。同时进行组合测配筛选出恢复率99%以上,配合力高的低芥品系595C组配成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1995~1996年度参加所内杂交组合比较试验;1996~1999年度参加全省区域试验,同时进行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1999年9月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宝杂油1号。2 产量表现1995~1996年度……  相似文献   

4.
陈启武  周伟  李其义 《种子》2007,26(7):87-89
利用引进的杂交油菜组合89-50中的不育株为母本与双低品系Z 68作父本与之杂交、回交,育成不育株与可育株比例为1∶1稳定的双低隐性核不育两用系89-68 AB。与恢复系987测配,得到强优势组合裕油3号(黔优油408)。贵州省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单产172.57 kg/667 m2,较对照(156.90 kg/667 m2)平均增产9.9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在贵州省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46.3 kg/667 m2,较对照油研10号减产1.81%。该品种综合性状好,丰产、稳产性好,抗病力量强,适应性广。芥酸含量2.5%,硫甙含量123.12μmol/g,含油量40.80%,适于贵州省及邻近省份相同生态区域甘蓝型油菜适宜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青杂5号(青油305)是青海省农林科学院春油菜研究所利用波利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育成的高产高含油量双低春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2006年9月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低海拔地区春油菜主产区种植。湟中县于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宁杂一号系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选育的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其组合母本为MICMS不育系宁A6,父本为恢复系宁R1,1991年育成,1996年1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宁杂一号在1994-1996两个年度江苏省油菜品种区域试验中,15个点次平均667m2186.10kg,与对照1秦油二号平产,比对照2荣选增产19.93%,增产极显著,比涪优一号增产5.56%,比皖油九号增产10.56%,比华杂三号增产10.61%,增产均达极显著.在1995-1996年度生产试验中,全省4个试点平均667m2192.98kg,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3.33%.在1997-1998年度黄淮片全国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第一位,比对照秦油二号增产7.4%,增产达显著水平;在1997-1998年度长江下游片全国新品种区域试验中,产量比对照中油821增产13.4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宁杂一号具有200kg产量水平,250kg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
保油杂2号是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第一完成单位用隐性核不育系81AB为母本、恢复系387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甘蓝型双低两系核不育杂交油菜新品种。经过多点鉴定试验、云南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8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长势强、抗倒伏、抗病、丰产,适宜在云南省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油菜为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提供大量的食用植物油脂和饲料蛋白,为保障我国植物油脂安全供应具有重大作用。利用油菜与蔊菜远缘杂交创制的保持系、不育系、恢复系配制杂交组合,经过多年鉴定筛选而育成了新品种赣油杂03294。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105.63kg/hm2,比对照中油杂12号增产9.0%。含油量为47.48%,硫苷含量26.31μmol/g,芥酸0.39%,适宜江西及长江中游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杂交油菜杂双1号的选育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杂双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抗倒伏、较耐茵核病、抗病毒病.在两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46.6 kg/hm2,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1.4%.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杂双1号产量2 131.5 kg/hm2,比对照华杂4号增产0.71%.芥酸含量0.15%.硫甙含量18.55μmol/g(饼),含油量40.46%.规模化种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及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是杂双1号获得优质和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旌油169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以自育核不育两用系7391AB为母本、自育恢复系2169R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2016-2018年度参加四川科乐组油菜联合体试验,2年平均产量175.69kg/667m2,比对照德油6号增产4.76%,达显著水平。2019-2020年2年平均芥酸含量为0.077%,硫苷含量(饼)20.29μmol/g,含油量43.03%,商品籽镉含量0.061mg/kg。该品种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抗倒、抗寒、耐密性强,低感菌核病,抗病毒病,高感根肿病。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种植。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油菜年种植面积近300万亩,总产达2.8万t左右,为甘肃省第一大油料作物。近年来,春油菜因其种植投资小、经济效益高等优势得以迅速发展。目前,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早熟、优质、丰产新品种,仍以青油菜14号、陇油5号等品种为主。由于这些品种生育期长,很难适应本省生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台油523系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院以核不育两用系宜10AB为母本、恢复系12-5423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甘蓝型双低优质杂交油菜品种。台油523于2016-2018年参加长江上游组国家冬油菜品种试验,2年平均产量2546.18kg/hm2,比对照蓉油18增产3.2%。平均芥酸含量为0.05%,硫苷含量(饼)26.37μmol/g,含油量41.28%。该品种稳产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抗倒、抗寒、抗裂荚性强,于2019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适宜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汉中冬油菜区秋季种植。  相似文献   

13.
盐油杂5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甘蓝型三系不育系盐1A、保持系Y 1B、恢复系TR 598,经"三系"配套育成的优质高产双低油菜杂交新品种,其籽粒含油量47.82%,芥酸含量1.13%、饼粕硫甙总含量18.21μmol/g。在2010—2011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077.1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8.01%;产油量1 271.2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3.15%;在2011—2012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791.0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7.8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产油量为1 257.3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9.27%。在2012—2013年度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733.9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5.23%,产油量1 307.4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4.07%。适宜上海油菜产区及生态相似区域种植。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现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制种要点进行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常油杂6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9年,以中双4号与本单位材料94-18杂交并回交,育成了甘蓝型双低油菜细胞质不育系6918A;以华油杂3号为母本与本单位筛选鉴定的双低优质株系"95-2679"进行杂交并回交,育成了优良恢复系2679C。利用不育系6918A和恢复系2679C选配出优良组合F2006-1,经过4年省、国家区试,表现为优质高产、增产潜力大、抗病、抗倒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种子》2020,(8)
德孝油919(参试编号先油650)系四川正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用外引不育系和自育恢复系组配的杂交油菜组合,属甘蓝型油菜隐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生育期区试平均为210.1 d,株高215.07 cm,单株有效角果数373.17个,每角粒数16.33粒,千粒重3.58 g。芥酸含量为0.25%,硫苷含量31.93 μmol·g~(-1),含油量43.08%。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第1生长周期产量185.98 kg·(667 m~2)~(-1),比组平均增产1.51%,比对照南油12增产9.03%;第2生长周期产量183.97 kg·(667 m~2)~(-1),比组平均增产2.05%,比对照南油12增产13.07%。德孝油919两年平均产量为184.98 kg·(667 m~2)~(-1),比对照南油12平均增产11.00%,比两年组平均产量增产1.8%;产油量两年平均为79.69 kg·(667 m~2)~(-1),比对照南油12增产23.09%,比组平均产油量增产4.24%。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6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大雄  饶勇  张太平 《种子》2006,25(5):85-87
黔油16号为细胞质雄性不育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其组合为98-8 A×98-8 C,98-8 A属PolCMS系统转育而成。在贵州省和国家(长江上游)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分别为2 762.25kg/hm2和2 397.15 kg/hm2,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18.27%和23.29%,增产均达极显著。该品种芥酸含量0.60%,硫甙含量78.03μmol/g,含油量41.84%。分别于2002年、2003年通过贵州省和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长江上游及邻近相似生态区域油菜适宜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喻本雨  张力  王成伟 《种子》2013,32(2):102-103,106
利用双低隐性核不育系56 A与双低恢复系8020 R配制新品种(卓信056)卓油11号,于2008~2010年通过贵州省两年油菜区试和生产试验。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综合性状好,丰产性好,稳产性好,适应性较广,熟期适中,长势强,整齐度好的特点。平均全生育期为216.8 d,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1.8 d,自然病圃抗病性鉴定试验中其菌核病的病株率30%,病情指数17.19。经农业部油料及其制品质量检测中心品质分析:芥酸、硫甙、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2%、14.23μmol/g、43.02%、23.54%。  相似文献   

18.
油菜是青海省的第一大作物,近几年的面积一直稳定在300万亩左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上地区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由于高海拔地区气温低、无霜期较短,因此历史上过去主要种植生育期短、产量较低的白菜型小油菜,而不能种植产量高但生育期长的甘蓝型油菜。特早熟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青杂7号的选育成功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示范推广其标准化制种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油菜单产,而且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地区油菜的品质,进而对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优质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9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张太平  魏忠芬  李德文 《种子》2006,25(8):94-95
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系98-116A与抗逆性强的双低恢复材料ZW 20-4测配,通过单株成对测交筛选鉴定出强优势组合黔杂2002-4,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黔油19号。该组合在2003~2005年的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产量为150.42kg/667m^2。较对照油研7号(两年平均142、18kg/667m^2)平均增产5.8%。该品种菜籽芥酸含量1.4%,含油量39.93%,硫苷含量37.29μmol/g。黔油19号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86 A与恢复系6958 R组配育成的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益油1号(原名NR 168,下同)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在贵州省区试中平均单产180.88 kg/667 m2,比对照油研10号平均增产14.44%(极显著)分别居2008年B组第3位和2009年A组第5位,最低年份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18%,15点次试验,13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8%以上点次达80%;平均产油量77.34 kg/667m2,比对照平均增产11.57%,最低年份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油7.41%.生产试验平均单产161.89 kg/667m2,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0.65%.全生育期区试平均219.5 d,比对照油研10号早2.5d,生产试验全生育期222.8 d,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5d.植株紧凑,株高适中,在贵州省生态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株高167.7 cm,一次有效分枝位64.3 cm,一次有效分枝数8.6个,主序长58.1 cm,主序有效角80.2角,着果密度1.4个/cm,单株有效角434.0个,角粒数19.95粒,千粒重3.74 g.抗倒性强、抗寒性强,抗(耐)菌核病、病毒病能力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含油率42.76%,芥酸平均0.3%,硫苷28.3 μmol/(g·饼),种子蛋白质24.82%.是一个既适宜育苗移栽,又适宜免耕或半免耕直播(密窝点播、条播、撒播)等轻简高效栽培典型的高效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也是目前油菜生产上最需要和受欢迎的杂交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