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的存折     
李晓 《农家科技》2013,(10):80-80
“孩子,快点寄钱回来,妈妈需要一件冬衣了;孩子,把钱寄回来吧,爸爸需要一个电视机。”这是一位母亲的唠叨和催促,不到20岁的儿子,远在东京闯荡,苦苦维生。 几乎每个月末,母亲就要打来电话,让他赶快寄钱回家,说家里快断粮了。妈,您怎么这么急啊。在电话里,他有些烦躁了,对母亲也开始躲避起来。他暗暗埋怨母亲心狠,不知道儿子谋生的艰难。有一年,母亲的生口到了,父亲要他回家,他没有回去,他怕面对母亲的目光。  相似文献   

2.
一天,王鸿飞在窗外看到母亲躲在屋里哭.原因是家里凑不齐他的10元学费……就这样,王鸿飞辍学了。  相似文献   

3.
成全一棵树     
在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打算把它们栽在自家门前。母亲栽种完毕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地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儿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犹豫了。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  相似文献   

4.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相似文献   

5.
潮湿的关注     
于全兴,43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幸福工程——以贫困母亲为救助对象的基金会。他以图片的形式见证那些不幸母亲,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2001年,他历时一年,行走西部9省34个贫困县85个乡镇106个村寨,为300多位母亲拍照。照片中的有些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这些照片有的是她们人生中的第一张,有的或许也是最后一张,  相似文献   

6.
<正>在印度北部那加兰邦的一个小山村里,12岁男孩维马尔的母亲得了绝症,他的父亲为了给她治病已经倾尽所有,但是他的母亲仍在一天天虚弱下去。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他的母亲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撒手人寰。一个家,没有了母亲,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维马尔知道佛是救苦救难的,他听说  相似文献   

7.
《百姓》2008,(8)
刘长春1909年出生于大连市小平岛河口村,由于家里比较穷,刘长春的父亲在外工作,他与母亲生活在农村。那里的乡土风情成为刘长春最早的田径场,春天到来时,他就在漫山鲜花的山上跑,夏天去海里游泳,冬天菜地结了冰,他就在那里滑冰。因此幼年的刘长春体格锻炼得非常好,他也对运动充满了热爱。  相似文献   

8.
成长     
母亲栽完其它小树后,她的一个孩子从门里一拐一拐的出现了。“妈妈,把这棵小树也载下吧!”孩子的手里拿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一点儿也不强壮,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的站在母亲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生下来腿就有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望和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犹豫了。等看到孩子眼里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了点头,就算它长不成一棵大树。  相似文献   

9.
张金 《农家致富》2005,(1):46-46
重庆市璧山县青和镇周厚吉反映:他妻子9岁时候,父亲患病瘫患,母亲(精神有点失常)后来改嫁。不久,她父亲就过世了.她一直与70多岁的婆婆相依为命.吃尽了苦头。妻子的母亲改嫁后生得一子.现年12岁,继父现在也过世了。母亲不久又回家嫁给他们邻村的一人,现没有任何手续,还希望过来与周厚吉他们一起生活,对此.周厚吉两口不禁起了疑虑。  相似文献   

10.
王建华1949年出生于陕西省临潼县渭河以北10多公里的复兴村,家中共有6个孩子,母亲体弱多病。他从6岁起,就帮大人下地干活,烧火做饭,照看弟妹。因家境贫寒。他只读了六年书,家里就因生活所迫,无法继续供他上学。从此。他开始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生产劳动。为了躺在妻子怀里的孩子不再饿得哇哇地哭,为了会叫爸爸的孩子能有一口饭吃,他打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20,(2)
正早上,和母亲到早点铺吃早餐。落座后,我叫了两碗馄饨。这时,一个铁塔般的身影压了过来,一抬头,一个民工正嘿嘿地对着我憨笑。原来,他想和我们挤一桌。看着他满脸的脏污、一身的灰尘,我想拒绝,母亲却热情地招呼他坐下。男子坐了下来,要了一碗素面、两个馒头,就低着头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从他和母亲的攀谈中,我了解到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母亲今年62岁,有轻微的精神病。由于我在外地上班,所以跟哥哥协议约定:母亲随哥哥一起生活,由他作为母亲的监护人,我每月给母亲一定的生活费。去年10月,我从外地回来才知道,哥哥不但没有细心照顾母亲,反而将母亲的10万元存款取出转到自己名下.而且就连我每月给母亲的生活费他也没有全部用于母亲的生活开支。  相似文献   

13.
从感到一个新的生命在腹内诞生之日起,妻子就开始向母亲转变。丈夫与妻子不同,他的身体并不发生变化,对这种感觉也很难有切身的体验。所以,准爸爸们更应该与妻子十月怀胎做母亲同步,尽早进入父亲的角色。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需要准爸爸了解的事情很多:  相似文献   

14.
洪玲 《新农村》2020,(3):49-49
有个年轻人在一场车祸中不幸失去了双腿。他的脾气从此变得特别古怪,不仅拒绝接受复健,还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动不动就对父母大吼大叫。但青年的母亲始终对他非常有耐心。有一天,年轻人又在家中大发雷霆,两手一挥把母亲辛苦准备的午餐推倒在地。母亲没有责怪他,只是叹了口气,默默收拾地上的食物。接着母亲坐在床边,指着对面公寓的一扇窗户说:"你看到那间公寓了吗?住在那里的女孩,跟你一样因为意外不良于行。但她乐观又有才华,每天都在家画画直到深夜。你不是也喜欢画画吗?也许你也可以学学她。"  相似文献   

15.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了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了。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3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相似文献   

16.
为母牵红线     
邱晓冬 《百姓》2006,(2):60-61
自28年前父亲去世后,母亲就独自拉扯着我们兄妹7个。 那时大哥在部队服役,二哥、我及弟妹们全部还在上学,母亲才40岁,邻村一位离异的小学老师有意与母亲再组家庭,但母亲怕我们感情受伤,同时也担心乡亲们的闲言碎语,便坚决拒绝了。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男孩,9岁时才上小学,14岁因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在街头卖过水果、拉过板车,经常食不果腹,尝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69年,男孩23岁时,由于母亲生病,家里人都希望他能尽快找个媳妇来照顾母亲,于是便很快给他办了婚事. 可结婚后,他就把妻子的嫁妆全部卖掉,开始在城乡间做点小生意,母亲就由妻子一个人来照顾.  相似文献   

18.
马德 《新农村》2005,(9):32-32
那个晚上的影片好像是南斯拉夫的《桥》。他正要走进电影院,一个青年拦住了他。那个青年看上去很焦急,说:“这位大哥,售票处已经买不到票了,您能把手中的票卖给我吗?”他一愣,有些为难。青年的脸色有些黯然:“我们从乡下来,我想领着母亲看一场电影。”就因为青年的孝心,那天他毅然把票给了青年,没要一分钱。青年除了千恩万谢,还郑重地要了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母亲     
《河南农业》2005,(6):42-43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16岁的母亲被一顶换亲的花轿,抬到了豫东平原上这个小小的黄河滩村。我的父亲是个粗鲁无知的人,如花似玉的母亲在他的醉骂殴打中凋落了青春。父亲的一位渔夫朋友看不惯我父亲的行为,他常常呵护我的母亲,训斥我的父亲:有本事多打几网鱼,种好滩里的庄稼,喝酒打老婆算啥汉子……这个渔夫14岁死了爹娘,没亲没故,多年来住在河滩的草屋里,靠打鱼、种那几亩滩地为生。他的地和我家的地搭地边儿,他常帮我母亲耕种收割,为母亲分担了很多辛苦和劳累。在母亲心中,他是坚实的依靠。她感激他,常帮他洗、补衣裳,补织渔网,做腌鱼片给他…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网上不经意浏览到一则有趣的新闻,四川的一位农民上网卖辣椒,却意外地接到一份海外订单:一位美国华裔因原籍四川的母亲思念家乡的辣椒成疾,特地在网上为母亲订购几斤红辣椒。 农民卖辣椒卖到了网上,怎么说也是一件新鲜事儿。一向以“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印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国农民也与高科技的互联网搭上了界,进步之大真是令人不可小觑!如果这位农民在美国有代理商为其配送,如果他在银行开有国际联网帐户,如果他因这笔小小的生意做成而建立了信誉,那他眼前的市场将会一下子扩展到西半球,他的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