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合穴,也是胃腑下合穴,八会穴之一的腑会。具有调脾胃、益气血、祛湿消肿作用,是公认的强壮和保健要穴。穴性属土,临床上该穴应用最为广泛。别名:下陵(《灵枢·本输》);下陵三里(《灵枢·九针十二原》);鬼邪(《千金》)等。穴名释义:三里即三寸。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又有认为,里者宽广之意,古井田制,三百亩为方里。另有从其功效解释:说古人以步代车,长途跋涉后,腿酸脚软,若以手指按压此穴,则健步如飞,可再行三里,故名。取穴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穴在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距胫骨前嵴外约1横…  相似文献   

2.
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此穴有消肿止痛、益气聪耳、通关利窍之功,在临床中应用较广。穴名释义:“关”,即机关,为开阖之枢机;该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有关牙齿的开阖,故名之于“关”;因为其在颧骨弓下,并与上关穴相对,故名之于“下关”。另一说,下关者,因牙关分上下二处,上关即客主人,位于下关穴之上;下者,下片部也,牙关是开合之机关,属下,两“关”穴相对,故名下关。1取穴方法闭口取穴,下关穴位于耳屏前约1拇指横指,当颧弓下缘凹陷处,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此穴闭口有孔,张口即…  相似文献   

3.
蜂蜜疗方7则     
刘茹馥 《蜜蜂杂志》2005,25(11):35-35
头维穴ST8)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入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1经穴定位头维穴在头侧额角部,入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简易取穴法:穴在头侧部发际里,位于发际点向上一指宽,嘴动时肌肉也会动之处。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在额角发际,侠本神傍各1.5寸”(本神穴在前正中线入前发际上0.5寸,旁开3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额角入发际”。2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  相似文献   

4.
伏兔(ST32)别名外丘、外勾,位于大腿前隆起的股直肌处,属足阳明胃经的经穴。《会元针灸学》说:伏兔者,伏是潜伏,大腿肉肥如兔,跪时肉起如兔之潜而不伏也,故名伏兔。1经穴定位伏兔穴在大腿前外侧,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处(按骨度分寸法大腿股骨大转子——膝中为19寸)。简便取穴法:正坐屈膝成90度,医者以手腕掌第一横纹抵患者膝髌上缘中点,手指并拢压在大腿上,当中指到达处是穴。《针灸甲乙经》:“在膝上六寸,起肉间。”《神应经》:“在阴市上三寸,循起肉。”(阴市穴在膝盖上外侧三寸)2穴位解剖穴位下穿过皮肤为浅筋…  相似文献   

5.
正迎香穴(LI20)又名冲阳穴。位于鼻旁,是手阳明大肠经的止点穴,手阳明和足阳明的交会穴。正如《普济方》所云:"迎香,一名冲阳。在禾髎上鼻下孔傍。手足阳明之会。"迎,迎受、迎接也;香,气味也,此穴通迎取脾胃五谷之气味,起到宣通鼻窍,恢复嗅觉的作用,以鼻能闻香臭而得名。迎香穴与胃经相邻,位于胃经之下,要将大肠经的气血交汇于足阳明胃经,实现流注与交通的作用。其别名为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而足阳明胃经有个经穴是冲阳穴,在足背部最高处,为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大肠经的迎香穴又称冲阳穴可能指本  相似文献   

6.
<正>大巨穴(Dàjù;ST27),又名液门、腋门,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其曰:“大巨,一名腋门,在长溪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长溪穴为天枢穴别名,天枢穴在脐旁二寸)。大巨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该穴可理气消胀,通肠利水。《针灸大成》认为此穴可用于“腹胀满,烦渴,小便难,颓疝,偏枯,四肢不收,惊悸不眠”。临床常用大巨穴治疗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疝气、遗精、早泄等。  相似文献   

7.
头维穴(ST8)为足阳明胃经在头角部的腧穴,是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阳维脉之交会穴.维,指维护之意.足阳明脉气行于人身胸腔头面,维络于前,故有二阳为维之称.此穴为阳明脉气所发,在头部额角人发际处,维系于头,故名头维.  相似文献   

8.
李万瑶 《蜜蜂杂志》2004,(11):33-33
归来穴是足阳明胃经下腹部的经穴。“归”,还也;“来”,返也。穴名有恢复和复原之意。刺此穴可使气血旺盛,穴主男子卵缩,女子子宫脱出诸症,使病复原而愈,故以为名。《会元针灸学》说:“归者,轨道;来,去而复来,男子妇人胃气归原,谷化阴精,精化阳气,气和化质,质和精血,如归去而又复来,故名归来也。”有人认为“归来如当归,皆妇科之良方。”归来穴位于肚脐(神厥穴)旁开2寸(天枢穴),向下4寸,即距前正中线旁开2寸;或脐下4寸(中极穴),旁开2寸。或先取耻骨联合上缘凹陷处的曲骨穴(脐下5寸),在其向上一寸(一横指),再旁开2寸处是穴(如图所示)。该穴有…  相似文献   

9.
八风穴(EX-LE10)属经外奇穴,又名"阴独八穴"《针灸集成》、"八冲"《曹氏灸经》.出自《素问·刺疟》篇:"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当时是有位无名.  相似文献   

10.
根据《司牧安骥集》中马的穴位所在位置、十二经脉循行规律、穴位主治,运用人体穴道转位法,从理论上综合分析,发现《司牧安骥集·六阴六阳之图》中眼脉等穴所属经脉有差异,拟修正为眼脉后肢少阳胆经、同筋前肢少阴心经、膝脉前肢太阴肺经、前蹄头阳明大肠经、后蹄头阳明胃经、曲池太阴脾经、前劳堂(明堂)前肢厥阴心包经、后劳堂后肢厥阴肝经以及尾本督脉经。  相似文献   

11.
<正>曲泉穴(LR8),属足厥阴肝经穴位,为足厥阴肝经合穴,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肝出于大敦,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此处所说"辅骨"实指下肢的胫骨,"大筋"应该是:半膜肌、半腱肌止点。该穴有调经止带,利尿通淋,活血止痛之功,在蜂针疗法中,该穴临床应用十分广泛。1穴名释义曲泉穴属足厥阴肝经,为本经五输穴之一的合穴,是肝经气血汇集之处;该穴五行属水。曲同屈,隐秘也,穴位于膝部形曲;泉,泉水也。穴在膝内侧  相似文献   

12.
牛阳明穴考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的阳明一穴,始见于《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针灸穴法名图》(清·道光十八年木刻印本)中,在相当于牛的阴囊(或乳房)处,仅标有穴名,没有见文字记述。继见于《抱犊集·牛全身针法篇》(赵学敏,1739年):“阳明穴穴在牛阴囊处,患穿裆黄用,亦为不用针之穴。”和《养耕集·论牛穴道针法形象全图说》(傅述凤,1800年):“阳明穴,即牛之肾囊是也,特患钻裆黄症为祸,针不可用。”两书均言为牛阴囊黄肿之称,是“针不可用”或“不用针之穴”。顾名思意,公畜之睾丸为阳(与母畜  相似文献   

13.
百会穴的蜂针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百会穴位于头的巅顶部,属奇经八脉中督脉穴之一。据《甲乙经》载,本穴为督脉、足太阳之会。《类经图翼》载本穴为督脉,足太阳之会,手足少阳,足厥阴俱会于此。《针灸资生经》曰:百病皆主,故名百会。1经穴定位百会在头部取最高点,两耳尖自然向上方向连线中点,或顶骨结节连线中点,在前囟门后三寸,在枕骨粗隆前四寸半。《神应经》“:去前发际五寸,后发际七寸。”《甲乙经》卷三“: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如前发际不明显者,可是两眉的中点向上引八寸是穴。2穴位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骨膜。皮肤由…  相似文献   

14.
正中脘穴(RN12),位于胸腹前正中部,属任脉之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别名较多。《脉经》名中管。别名上纪(《内经素问·气穴论》)、胃脘(《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太仓(《内经灵枢·根结》)、大仓(《西方子明堂灸经》)、胃管(《脉经》)、胃腕(《经穴汇解》)、胃募(《千金翼方》)。[1]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也是交会穴,是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  相似文献   

15.
1 穴位定位与特性 曲池穴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 ,是五腧穴之一 ,大肠经的合穴 ,五行中属土。取穴位置 :屈肘 ,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取法 :( 1)屈肘成直角 ,当肘弯横纹尽头处。 ( 2 )屈肘 ,于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曲池穴在蜂针临床应用中是常用穴 ,对多种疾病的治疗都有确切的疗效。蜂针曲池穴时一般为直刺法 ,也可用散刺法。2 穴名解 曲池穴的“曲”字 ,屈曲也 ;“池” ,水池也。曲池穴为手阳明之合 ,脉气流注此穴时 ,似水注入池中 ;又认为取穴时 ,屈曲其肘 ,横纹头处有凹陷 ,形似浅池 ,故名曲池。《会元针灸学》曰 :…  相似文献   

16.
<正>丰隆(ST40)为经穴名,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首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元·王国瑞《玉龙歌》:痰多宜向丰隆寻,明·楼英《医学纲目》指出:风痰头痛,丰隆五分,灸亦得。诸痰为病,头风喘嗽,一切痰饮,取丰隆、中脘;《备急于金方》:丰隆主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等。其具有通经活络、祛湿化痰、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被古今医学大家公认为治痰要穴。痰乃是水液代谢障碍后产生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根结》:"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  相似文献   

17.
<正>腹结穴(SP14),属足太阴脾经穴位。别名:腹屈、肠窟、肠屈、临窟、长窟、肠窝、肠结、阳窟。本穴最早见于《针灸甲乙经》。自《备急千金要方》后以腹结作为正名[1]。《说文通训定声》记载:"腹,脐上下两旁也。"《急救篇》注:腹,肚之总名也。《素问·评热病论》曰:"腹者,至阴之所居。"《说文》认为:"结,缔也,从系吉声。"周与嗣的《千字文》写到:"露结为霜,有凝结之义。"腹结穴在脐中旁开4寸,大横穴(脐  相似文献   

18.
<正>华佗夹脊穴(Huatuo Jiaji Acupoints)EX-B2,简称夹脊穴,别名:华佗穴、佗脊、脊旁,属经外奇穴。1穴名释义与演变“夹脊穴”最早是由“挟脊”演变延伸而来的。早在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一书中就有相关论述:“足泰阳脉……其直者,贯臀,挟脊,出项,上于头……其病,病足小趾废,腨痛,郄挛,脽痛,颜寒,产聋,目痛,鼽衄,数癫疾。诸病此物者,皆灸泰阳脉”,此处记载了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治疗多种疾病。《后汉书·华佗别传》中记载:  相似文献   

19.
带脉穴(GB26),属足少阳胆经穴位,为足少阳胆经和带脉之交会穴,本穴最早见于《灵枢·癫狂》:"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腧."该穴有调经止带,温补下焦之功,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1 穴名释义 带脉的"带",《说文》,"带,绅也.男子系带,女子带丝,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巾."意指佩带,在此指带脉.脉,指经脉,《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穴在肚脐外侧,当带脉之所过,与衣带所系之处,带脉在人身匝腰1周,约束诸经,如束带然,故名为带脉.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本穴既可统束诸经脉,又可治带下病,故名.  相似文献   

20.
风门穴(BL12)属足太阳膀胱经的经穴,别名:热府;又有左为风门,右为热府之说.为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出自《针灸甲乙经》:"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风门者,风所出入之门也(《会元针灸学》)."穴在第二椎下两旁,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风疾,故名风门.是临床驱风最常用的穴位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