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准确预报桑瘿蚊幼虫发生期,是提高桑瘿蚊防治效果的前提。为调查我县桑瘿蚊各代幼虫的发生期,特于1990~1991年在威坪桑树病虫测报点进行了采用套袋法预测预报桑瘿蚊幼虫发生期的试验。一、试验方法1、套袋用纱布袋的制作用普通纱布(孔径0.1mm)制成20cm×12cm 的纱布袋,袋口系有收口线绳,用以扎紧袋口。要求口袋有透气性,又能阻止桑瘿蚊成虫进出口袋。2、套袋方法与虫芽率调查  相似文献   

2.
桑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是一种体型很小,以成长幼虫短期(4~5天)吸汁危害桑顶芽的害虫。它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种形态。卵无色透明,长椭圆形,长约0.2mm。幼虫始为乳白色,老熟时呈橙黄色,行走如蝇蛆,能弹跳,老熟幼虫弹跳入  相似文献   

3.
<正> 桑瘿蚊自从1972年在浙江省临安县发现以来,1985年已延及到与临安县毗邻的浙、皖一些县,为害面积有所扩大。被害桑园,一般夏秋叶约减产28.5%。 桑瘿蚊在临安县一带一年发生6-7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桑瘿蚊以老熟幼虫在土壤中结囊成休眠体越冬。每年5月上中旬至11月上旬,皆可见桑瘿蚊幼虫为害桑芽和幼虫活动。自10月份至次年5月间,则可在土壤中查到休眠体。虫蛹喜湿怕干(其老熟幼虫在水中经12天不死,而在干燥情况下经3天即死亡),蛹体对环境抵抗力极弱,温度稍不适宜或受碰动,即不能羽化或延迟羽化,桑瘿蚊成虫在羽化时遇雨,则翅、足易被粘着,不能爬行、飞翔而死亡。桑瘿蚊在山岙、山涧,山谷等土壤湿度高的地块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4.
潼南县近年桑瘿蚊危害猖獗。据1991年观察调查:桑树株危害率100%,新梢止芯率60~80%,造成春叶减产30~35%,春茧减产48%。为防止桑瘿蚊再度成灾,于1992年3月建立了桑瘿蚊测报体系,从3月下旬至5月中旬,隔日在田间剥芽查虫,调查有虫芽数和100芽虫口数。4月8日为第1代幼虫的最大虫量日,占其50%虫量的调查日期为4月6日,定为幼虫孵化高峰期。根据四川桑瘿蚊第1代的世代经过29天左右,预报了第2代桑瘿蚊幼虫的最佳防治时期为5月1~5日,并根据有效基数预测法,推测出第2代桑瘿蚊发生量足以成灾。为此,及时组织了防治;又通过田间剥芽实查:证实了第2代桑瘿蚊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基本准确。药剂防治调查证明:用40%乐果乳油500倍液喷梢头,其防治效果因喷药次数而异,在孵化始盛期至高峰期只喷药1次者。为44.56%,连续喷药两次者为88.24%。  相似文献   

5.
桑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以幼虫寄生桑树顶芽内,用口器咬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轻者造成顶芽畸形弯曲,重者造成“止心“,腋芽萌发,侧枝丛生,叶质老化,树势矮小,桑叶减产20%~40%。目前该虫已成为我县桑树主要害虫之一。笔者经几年对桑瘿蚊的调查、防治,总结出一整套防治桑瘿蚊的综合措施。1 桑瘿蚊的生活规律桑瘿蚊在我县1年发生5代,各世代幼虫发生期一般为第1代在6月中旬末;第2代在7月上中旬;第3代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4代8月中下旬;第5  相似文献   

6.
经过近年对淅川县蚕区桑瘿蚊的发生和防治调查,得出桑瘿蚊各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用40%乐果乳油或虫螨克(阿维菌素)防治桑瘿蚊第1代成虫,控制虫口密度,夏伐后在桑园地面施入3%甲基异柳磷,杀死土壤中部分桑瘿蚊幼虫或蛹,加大夏蚕饲养量,及时疏去桑树下部卧伏枝,并采取隔行采叶的措施,促使桑园通风透光,降低了桑瘿蚊危害。  相似文献   

7.
桑瘿蚊的危害主要是以幼虫寄生于桑树顶芽幼叶的内侧,以口器刺伤顶芽组织后吸取幼芽汁液,使顶芽变色、弯曲、凋萎、变黑、脱落、“盲顶”,从而影响桑树的质量和产量,严重的可使夏秋蚕减产50%,因此加强桑瘿蚊的综合防治不容忽视。但由于桑瘿蚊的老熟幼虫、囊包幼虫,蛹期都在土壤  相似文献   

8.
山坡地桑园,桑瘿蚊为害较多。桑瘿蚊成虫在桑树顶芽内产卵,孵化后的幼虫汲取顶芽叶液而使其停止生长。为此,顶部的腋芽不断发芽生长起来。通常反覆发芽五至六次,而每次顶芽都受到损害,由此下去整棵桑树尖端部成扫帚状生长,使桑叶产量大大减少。前一年最后世代(九至十月)的幼虫,主要潜伏在植株的地表下二至三厘米处,以老熟幼虫形态越冬。老熟幼虫在次年六月中、下旬(温暖地方六月上、中旬)变成成  相似文献   

9.
在常规桑瘿蚊虫情测报中,幼虫、囊包、蛹是三个最主要的镜检虫态。但,由于在田间收集及收集后饲养发育的标本常混有许多形态极为相似的其它杂物或虫体,造成误认及调查结果的偏差。本文从作者的实践出发,介绍桑瘿蚊幼虫、囊  相似文献   

10.
粤北桑芽瘿蚊的世代及生活史和习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表明 :粤北桑芽瘿蚊 1年发生 10代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从 5月初一直为害至 11月 ,11月底以结成囊包休眠体的老熟幼虫在桑田土表层中进行越冬 ,但从 6月下旬开始各代均有部分老熟幼虫结成囊包休眠体在桑田土表层中进行越夏、越冬 ;全年以第 1~ 3代发生量最大。各虫态历期 :卵 1~ 2d ,幼虫 5~ 12d ,蛹 5~ 12d ,成虫 1~3d ,完成 1个世代需 15~ 2 6d ,大多要 2 0d左右。雌雄成虫比例 (性比 )约为 2 5 1∶1。  相似文献   

11.
<正> 淘土查虫是研究桑瘿蚊生物学特性及预测预报技术的必要手段。通常采用的方法是选取面积为33cm见方,深度为0~12cm的土壤。分两次置于容器中加水搅拌。使桑瘿蚊虫体从土粒中游离出来并悬浮在水中,静置数分钟后,将上面的澄清液通过上下孔径分别为1毫米和0.5毫米筛孔的两层土壤筛。将沉淀的泥浆再重复加水搅拌两次,过筛。  相似文献   

12.
孙艳玲 《北方蚕业》2001,22(2):32-33
桑瘿蚊是我县桑园的主要害虫之一,自1981年在滨海县蚕种场少数桑园发现以来,受害面积逐年扩大,且日趋严重,1986年危及全县500hm2桑园,并扩散到阜宁、响水等县。目前,桑园的危害几乎遍及长江以北的所有蚕区,给蚕桑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地调查研究。基本摸清桑瘿蚊在本地区的发生规律,为生产提供了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多年的联合防治,本县的桑瘿蚊已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就滨海县桑瘿蚊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介绍如下: 1 桑瘿蚊的发生规律 1.1 桑瘿蚊的发生,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差异很大我们通过定点调查,得出本地区桑瘿蚊大约一年发生五代,各代发生期见表: 成虫多于傍晚羽化,白天隐藏在杂草等暗处怕光,多在傍晚飞翔交尾,产卵在顶芽叶背或第一、二嫩叶叶背,每处2~3粒,雌成虫产卵30粒左右,卵期2~3d。 幼虫孵出后即侵入顶芽内部,以口器刺破桑芽组织,吸食汁液。一芽中2~3头至7~8头,有的多达30多头。受伤桑芽轻则变成虫口叶,重则桑芽弯曲变形,发黑腐烂,造成桑株封顶,经12~14d后,上部腋芽萌发,又被下一代幼虫寄生为害,幼虫期7~14d,幼虫有背光向湿性,在湿润处很安定,在水中可生活一星期以上,老熟后从芽中爬出,弹跳入土,常分布在离地面13cm的表土内,以6~10cm为多。然后化蛹,蛹期12~16d。 1.2 世代重叠现象明显桑瘿蚊每年第一代发生数量少,桑树受害较轻,迅速蔓延扩展,第2~3代扩散最快,数量最多,第二代后期开始有明显世代重叠现象。尤其在7月中旬之后为害加重。  相似文献   

13.
桑芽瘿蚊,又名桑瘿蚊,属双翅目瘿蚊科。我县1994年在个别乡镇发生为害,造成局部桑园灾情严重。该虫以幼虫蛀害桑枝顶芽,致使顶芽枯死,枝条封顶;受害严重的桑树,侧枝丛生,枝叶细小,树形紊乱,桑叶产量和质量显著降低。1 发生与为害桑芽瘿蚊一年发生6~8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休眠体越冬。次年早春,当月平均气温在12℃以上,而土壤温湿度适宜时即解除休眠化蛹。4月中下旬越冬代成虫陆续羽化产卵,至5月下旬春蚕结束,桑树夏伐前,可完成1~2个世代;桑树夏伐后至7月中旬夏蚕结束时,又可完成2~3个世代…  相似文献   

14.
粤北桑瘿蚊生活史、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995年初步研究表明,粤北桑瘿蚊发生期一般从每年3月底、4月初气温适合时,越冬休眠体解除休眠开始,一直为害至10月底老熟幼虫落地休眠为止。以5—8月为害最为严重。主体上一年发生8代,完成一个世代少则需3个星期,多则需4个星期。单食性,仅为害桑树,成虫雌雄性比为3:1,对粤北桑瘿蚊发生影响的最大生态因子是温湿度。  相似文献   

15.
桑瘿蚊发生规律调查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学奎 《四川蚕业》2014,(1):48-48,50
<正>桑瘿蚊是为害桑树顶芽的害虫,体型小,周期短、繁殖快,常因幼虫吸食顶芽汁液,造成新梢顶芽勾头、凋萎、发黑脱落、枝条封顶、侧枝丛生,严重影响桑树单株产叶质量,特别是对农村的冬季重剪桑树为害最重。该虫一旦发生,来势凶猛,短时间内很可能蔓延成灾。为准确掌握我区桑瘿蚊的发生情况,笔者于2011年对该虫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相关情况报道于后,以便准确预测和防治桑瘿蚊的为害。  相似文献   

16.
虫螨克防治桑瘿蚊的药效和毒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以来 ,桑瘿蚊在我市桑园普遍发生 ,为害严重。该虫的为害虫态为幼虫 ,为害时期从6月中旬开始 ,寄生在顶芽幼叶之间 ,以口器锉伤顶芽组织 ,吸食汁液 ,造成顶芽弯曲、凋萎、发黑、脱落 ,枝条封顶 ,连续为害后 ,使桑树侧枝丛生 ,分档开叉 ,枝条变短、变细 ,叶形变小 ,造成桑叶减产。该虫防治十分困难 ,造成防治困难的原因有三 :一是桑瘿蚊的发生极不整齐。越冬代桑瘿蚊羽化期起于4月中旬 ,止于6月中旬 ,历时约2个月 ,故从5月中旬至6月下旬田间均可连续剥查到为害的第一代幼虫 ,可见越冬代桑瘿蚊的发生极不整齐 ,从而影响后期…  相似文献   

17.
在积温预测法的基础上,经研究发现桑瘿蚊(Epimyia sp)从成虫盛发日到幼虫盛发日经过的历期,在同一地理种群中的"桐乡青"桑树将生长出2.04开叶,以此作为预测桑瘿蚊幼虫发生高峰期,以便提出对其幼虫防治时期.我场通过多年应用此法预测桑瘿蚊幼虫高峰期其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桑瘿蚊是我县桑树的主要害虫,为了摸索对该虫的测报和防治途径,在蔗螟,稻瘿蚊性引诱的启发下,从七七年起,我们利用桑瘿蚊雌虫活体的性外激素诱杀雄虫试验、事实证明,桑瘿蚊具有较强性引诿的特点,这就为桑瘿蚊的综合防治提供一个新途径,现将试验方法,及三年来试验结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桑螟(Margaronia polo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为探索该虫在本县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期提供依据,现将近两年来对该虫作了一些生活史观察及预测预报方法的探讨,材料整理如下:一、发生世代和时期据两年大田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桑螟在顺德县一年发生6一7代,均以老熟幼虫越冬。一般年份越冬幼虫在翌年不再为害桑  相似文献   

20.
<正> 淮阴市1990年有50%的桑田受桑瘿蚊为害,1990年7月份市蚕学会为研究防治对策,对宿迁、淮阴、涟水、洪泽四个县、市的桑瘿蚊发生与防治组织了专题考察。1990年桑瘿蚊的发生特点是:发生期早、发生量大,发生期要比常年提早5~12天,发生量要高两倍以上,夏伐桑百芽虫量达185头。为控制桑瘿蚊的危害,宿迁市丁咀乡、淮阴县码头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