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镇)电管站是业务上受供电部门的管理,行政上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容技术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2.
3.
王峰 《农村电工》2000,(3):11-11
1乡(镇)电管站体制改革前的农电管理情况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各乡(镇)自1984年起,在市区电力局的指导下相继成立了电管站,并开始实行乡村电力一级管理.各乡(镇)成立了电管站后,取消了村、组电工,电管站职工直接管到用户,实行集体办公,8小时上班,24小时值班制度.  相似文献   

4.
1 总体部署乡(镇)电管站的改革,涉及到管理模式的重组,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上划,财务的调整,人员的精减等问题,必须统一部署和规划,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意见,以引导乡(镇)电管站改革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为进一步理顺乡(填)电管上管理体制,加强乡(镇)电管站的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低压电网统一管理,促进城乡居民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发展局于1998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了乡(镇)电管站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农电工作的文件精神;交流了乡(镇)电管站管理、改革的经验,研究了乡(镇)电管站改革问题。还就“国家电力公司关于加快乡(镇)电管站改革、衽行城乡低压配电电网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广泛征求了与会代表的意见。会后达将进一步征求各省(市、自治区…  相似文献   

6.
乡(镇)电管站发展的关键在于体制转变,逐步形成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高效益的发展局面.1 走深化改革之路要以转换经营机制为重点,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不断深入开展内部改革.一是改革管理体制,按照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事业型单位要向企业型转变,所有乡站都必须实现这个转变,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不断促进农电事业的发展.二是建立新型用人制度,实行劳动合同制,实行岗位管理,打破干部与工人、合同工和  相似文献   

7.
国办发[1998]134号、国发[1999]2号和国家经贸委85号文件下发之后,我局被列为全国乡站体制改革试点县,抓住这一机遇,我们按照省农电局下达的乡站改革目标,以整顿农村电工队伍,改革抄、收方式为重点,扎实工作,半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确定目标、稳步实施黑龙江省五常市电业局结合农村电网改造进展情况,确立乡电管站改革目标分二步实施:第一步是1999年上半年完成电工整顿和抄、收方式改革,乡站不撤,仍然与供电营业所合署办公,按照供电营业所模式进行内部管理,一套人员、二块牌子。第二步是随着电网改造的进展,资产上划县供电公司,城乡用电同网  相似文献   

8.
《农村电工》2001,(6):5-6
目前,“两改一同价”已进入攻坚阶段,乡(镇)电管站体制改革正在进行验收,为协助县级供电企业搞好乡(镇)电管站体制改革自查验收,现将《国家电力公司乡(镇)电管站体制改革验收标准》予以转载。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乡(镇)电管站改革工作全面展开 ,1999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难度很大 ,但意义深远。1 1999年我们首先改革乡(镇)电管站的现行管理模式 ,即撤销电管站(包括县农电总站) ,成立供电所 ,人、财、物由县供电局统一管理。2 认真做好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无偿划拨和乡(镇)电管站财务接收工作。接收农村集体电力资产是国务院的政策 ,也是赋予我们电力企业的责任。省政府95号文件明确规定 :“乡及乡以下农村集体电力资产(不含乡(镇)电管站所办三产)可采取无偿划拨的方式由县供电企业统…  相似文献   

10.
乡(镇)电管站兴办第三产业蔚然成风。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底如何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了几个乡(镇)电管站。  相似文献   

11.
据某县供电部门1994年底的最新调查,全县2O多个乡镇电力管理站共有职工349名,而按照所管辖的电力设备容量和所从事的用电管理业务量来看,最多只需252人,人员超编率高达38.49%。 在经济比较落后、就业渠道不宽的地区,乡镇电力管理站因工资、福利比较稳定,一向颇受青睐。乡镇干部、甚至县市干部的亲属,纷纷往电管站塞,有的乡(镇)长没有职业的爱人常常挂名吃饷。乡镇领导还经常把卸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安置到电管站,或委以一官半职,或照顾拿工资养老。有些政策性安置人员还指定要到电管站,比如有个抗美援朝残废军人,1992年落实政策后就非电管站不去,经县长办公会研究安置到乡站。还有一个军队离休老干部儿子车祸死亡后,要求政府把媳妇安置进家乡的镇电管站,镇政府只得办理。 乡镇电管站人员的严重超编,随之产生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准下降、安全管理难抓等消极因素,但最令人忧虑的则是会变相增加广大用电群众的  相似文献   

12.
实施“两改一同价”,全面推动了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乡(镇)电管站的职责、定位及其功能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性的转变。如何进一步理解和充分认识乡站改革的基本内涵、目标及模式,稳步推进改革并把握住改革的基本要点,逐步地建立和完善新的运行机制,协调并处理好改革中复杂的关系和众多难题,实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当前乡(镇)电管站改革中议论较多的六个热点问题谈一些看法,供同行们参考。一、关于正确理解和充分认识乡(镇)电管站改革的重大意义问题全国近5万个乡(镇),约65%~70%的乡(镇)有管电组织,担负着9…  相似文献   

13.
挨家挨户抄表,直接上门收电费,是农村成立电管站之后对广大农民用电户“一杆子插到底”的主要收电费服务方式。这种收电费方式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和致命弱点。本人认为,这种方式已不再适用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农村用户。从我县推行了近十年上门收电费的总体局势看,这种方式存在以下主要弊端:1 上门收费对电管站的日常工作形成巨大的压力 一个乡电工抄表收费400来户,电费一茬接一茬,尤其是收电费工作,三番五次上门催收,电费回收工作占电管站工作量绝大部分,而乡站工作人员受定额限制,不能任意增员,属于乡站日常工作的线路维护、低压电网施工改造、表计管理、用电服务等程度不同地削弱了。部分电管站几乎变成了功能单一的收费站,不利于乡站建设和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2 上门收电费透明度差,监督制约难,一些农户交电费有疑虑 在上门收电费过程中易产生关系电、人情电等不良现象。久而久之,不按表抄收,无票收费或白条收费时有发生。鉴于农村电工整体业务素质较低,又是以电管站聘用的农民工为主,相当一部分乡电工没有以站为家的觉悟,不遵守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的事件不  相似文献   

14.
乡(镇)电管站体制改革前,乡(镇)电力管理存在着多家管电,但都管不到位的被动局面。严重制约着农电管理的发展。为此,国务院下发2号文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用电体制改革,确立了由县级供电企业一家管电的格局。这一德政民心工程实施两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同时  相似文献   

15.
乡(镇)电管站是农村用电管理的基层单位,每一个电工思想情绪的波动都直接影响着电管站的经营管理,作为“一家之主”的电管站站长,如何有效地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电管站站长做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疏通和引导为主,切实做好以下几点:1 理论联系实际.电管站站长在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时应注意:①面对现实.客观公正,忌说假话.②坚持对症下药,忌说空话.③循序渐进,不搞“急风暴雨”.④敢于碰硬,敢抓“刺头”.⑤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⑥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2月18日,国家电力公司以国电农[2001]75号文发出通知,要求系统各单位做好乡(镇)电管站体制改革验收工作,同时还附发了《国家电力公司乡(镇)电管站体制改革验收标准》。通知指出,国务院国发[1999]2号文件下发后,国家电力公司系统乡(镇)电管站改革进展很快,效果明显。截至2000年12月底,公司系统原有28138个乡(镇)电管站已经改革24522个,占87.2%;建立县、乡供电一体化管理的供电所21059个,精简农村电工21.6万人。为确保改革质量,巩固改革成果,进一步规范乡(镇)电管站改为供电所后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一盼理顺关系,加强行业管理.二盼适当提高待遇,稳定农村电工队伍.现在乡站人员大多是由村电工选拔出来的,工作了十多年,工资收入才300多元,而村电工月工资大多只有100多元.三盼提高自身素质.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的提供参加现代管理技术培训,进行“充电”的机会.四盼加大对权力电、窃电的制约、打击力度.五盼供电部门与工商管理、技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为了加强对“两改一同价”工作的具体的指导,前不久,国家经贸委下发了“关于加快乡(镇)电管站改革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文件就当前乡(镇)电管站改革中涉及的管理模式、农村电力资产、财务管理、人员管理和营销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此意见的...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农电局为充分发挥乡(镇)电管站的作用,十分重视乡电管站的建设.1996年7月中旬,省农电局在丹东市召开了专题会议,就如何加强乡(镇)电管站自身建设,提出了具体措施.与会人员分析了全省乡(镇)电  相似文献   

2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快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加强农村电力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发[1999]2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改造农村电网改革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请示的通知>(国办发[1998]134号)精神,加快乡(镇)电管站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理顺县供电企业与乡(镇)电管站的关系,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