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农业大区现状及农业信息工作基础南阳市卧龙区是一个地处中心城区的城郊型农业大区,辖1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36个行政村,总面积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在郊区,是南阳市粮、棉、菜、花卉和副食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全区有耕地50666公顷,林木面积9333公顷,总劳动力28万人,  相似文献   

2.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确保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基础.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过去近20年,现耕地地力状况和环境质量状况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受二、三产业污染,土壤酸性化趋势严重,部分农田重金属含量超标,既制约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又影响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迫切需要对耕地进行修复.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耕地质量调查与农田环境评价,研究开发和试验推广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农业资源化利用、耕地修复与改良综合技术,以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耕地退化,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根据聊城市耕地退化的资料,筛选评估指标,再逐项进行经济损失计算,并根据研究的状况展开讨论。结果表明: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问题依然严重;耕地污染与土壤沙化问题已经对该地区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现有的农业耕作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农业生产的环境成本较高,不利于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结合智慧农业的概念,分析了南阳市卧龙区农业生产现状,并提出了加快推进卧龙区智慧农业发展的对策,以期提高卧龙区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降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一、农业大区现状及农业信息工作基础 南阳市卧龙区是一个地处中心城区的城郊型农业大区,辖1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36个行政村,总面积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在郊区,是南阳市粮、棉、菜、花卉和副食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全区有耕地50666公顷。林木面积9333公顷,总劳动力28万人,近年来,卧龙区立足城郊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蔬菜、食用菌、林果、畜牧、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使大批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腱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南阳市卧龙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推动农业上档升级,实现了农业大提升。城郊型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石桥月季基地已成为带动  相似文献   

7.
<正>卧龙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西半部,是南阳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辖2乡9镇7街道1景区,耕地5.6万hm~2,总人口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农业大区。区内道路纵横,交通便利,兼有独山、紫山等7架孤山,白河、潦河等14条河流,麒麟湖、兰营水库等29座中小型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卧龙岗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龙王沟风景区、独山风景区三大景区已  相似文献   

8.
耕地污染控制与农艺协同治理模式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耕地污染。耕地污染修复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从优先保护、安全利用、严格管控分类管理探讨耕地污染控制与质量保护措施,确保落实农业环境的保护,全面优化农业环境。  相似文献   

9.
耕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我国耕地总量有限 ,人均数量少 ,总体质量较低 ,在耕地数量迅速减少的情况下 ,质量亦有下降趋势。而我国人口却有增无减 ,因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就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动态保持耕地数量 ,合理利用耕地 ,提高耕地质量 ,改善耕地生态条件 ,减少退化污染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农业资源是制约和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资源相对匮乏,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率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入WTO,我国农业又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为了使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就必须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性调整,因此,在分别对耕地、水、劳动力这三大农业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利用三大农业资源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被占用、污染和破坏,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挑战。以湖北省为样本区域,利用2003~2012年县级面板数据,考察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动态变化,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湖北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处在0.60~0.75之间,耕地可持续利用处于一般水平,并呈明显下降趋势;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有9个,涉及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产出、基础、环境、质量四个方面,9个因子的权重之和占总权重的71.77%。  相似文献   

12.
PSR模型下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结构和运行原理,结合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各个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部系统规律,构建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以便为下一步开展耕地资源生态质量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结合2000~2005年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的桐柏大枣栽培试验,总结了桐柏大枣矮化、密植、早果、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杨正伟 《乡村科技》2019,(10):116-1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成因、来源、特性、污染现状、危害。同时,根据可持续循环农业发展要求,提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状况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湖南省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耕地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了湖南省目前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现状、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治理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探讨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是如何促进各成员国实现政策目标,德国是如何实施该政策并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遵循怎样的政策机制,对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政策制定有重要借鉴意义。运用实地调查法和归纳总结法,对德国落实欧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做法进行梳理,并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对德国精准农业进行分析,探讨对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启示。结果表明:1)德国严格贯彻落实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主要做法包括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耕作方式绿色化、耕地利用精准化和农业废弃物生态循环与资源化;2)这些做法主要得益于欧盟及德国具有完善的政策机制,一是耕地保护制度化与法制化强制性的结果,二是农业绿色补贴政策诱致性的结果,三是以科技与大数据为支撑制定耕地利用措施的结果,四是以产学研紧密结合构建农业经营者准入制度的结果;3)欧盟及德国的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值得学习与借鉴,亟须从加快立法进程、改进农业补贴方式、建立农业科技与信息系统及加强产学研等方面着手,全面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4个基本特征,指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耕地资源,针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详细叙述了吉林省农田自然环境、面源污染和耕地土壤退化现状,产地环境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回顾了主要气象灾害、面源污染及耕地质量退化形成的原因,分析了30年来,粮食产量波动规律及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解决吉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的关键技术措施,认为科学施肥,提高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生产力是解决粮食可持续的关键技术环节。粮食可持续关键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吉林省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粮食品质,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制约洛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因素及制约洛阳市土地复垦开发和耕地保护利用的专项因素,论述了21世纪初洛阳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及21世纪初洛阳土地复垦开发和耕地可持续保护利用的单项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以河南省为例,从耕地的生产性、耕地的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2003-2012年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11年耕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值最高,2003年分值最低。2003-2012年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呈增长趋势,其中,2003-2007年耕地可持续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状态,2007-2012年处于中度可持续状态。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各类工业废弃物治理率低和人口基数大是制约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对耕地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期为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