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北三省及内蒙占地区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400万~500万hm2,大豆重迎茬现象十分严重,如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重迎茬面积达80%以上.重迎茬大豆减产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是妨碍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大力推广控制大豆重迎茬减产技术对大豆生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选地、选茬 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平川地、平岗地。前茬5年内没有种过甜菜的大豆茬、马铃薯茬或玉米茬。避免选在低洼易涝地和根腐病及地下害虫严重的地块。不能选重迎茬地块种植甜菜。  相似文献   

3.
黑河市大豆重迎茬现状分析及缓解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当前黑龙江省黑河市大豆生产现状.并分析了当前本区域大豆重迎茬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给大豆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缓解大豆重迎茬现状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绥化市是国家大豆商品粮基地之一,是黑龙江大豆的主产区,曾有“大豆之乡”美誉.重迎茬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一直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农业科技人员致力研究的课题.特别象绥化市这样的农业大市,大豆重迎茬问题更为突出.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自80年代末开始对重迎茬大豆减产问题进行了认真剖析,并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通过技术实践对比摸索出控制重迎茬大豆减产技术措施,对大豆增产、提质、增效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现状及综合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近年来,在长期追求粮食产量和玉米、大豆不合理比价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大豆重迎茬面积已近大豆面积1/3,特别是北部地区由于小麦退出保护价,价格低效益差,种植面积锐减,种植玉米等喜温作物又受到积温限制。目前这一地区已经由过去的“麦豆产区”变成了真正的“大豆产区”,重迎茬面积占大豆面积的60%~80%,逊克等县市重迎茬面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
<正>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区,大豆种植重迎茬问题较严重,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增加而增大。我们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调查,详细地分析了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摸索了一套综合防治的技术。1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1.1养分失调,营养元素亏缺随着大豆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中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变化不大,但水解氮、速效钾的含量降低,微量元素有效锌、硼含量显著减少,速效磷变幅较大。1.病虫害加重  相似文献   

7.
重迎茬大豆地病虫为害加重,营养元素亏缺与比例失调,土壤生物活性变劣,土壤理化性状变差,大豆植株生长发育变弱,因而导致大豆减产和品质降低。如何提高重迎茬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呢?我市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8.
黄泛区农场位于豫东平原,属河南省大型一类农工商综合企业,拥有土地面积98km2,其中耕地面积6800hm2,常年大豆种植面积在2800~3600hm2,大豆重迎茬现象十分严重。为克服重迎茬对大豆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黄泛区农场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品种改良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大豆产量水平维持在每667m2平均产量180~212kg的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豆重迎茬病害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大豆生产现状及重迎茬危害我县粮豆薯面积历年在20.0万hm2左右,占耕地面积的83.1%。大豆始终是主栽作物,2008年大豆面积达16.5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82.5%。近几年大豆面积猛增,导致了重迎茬面积逐年增大。1.1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恶化重迎茬地,特别是持续重迎茬地,由于连续吸收相同养分,造成了大豆必需养分的严重亏缺。我县重迎茬地土壤钾素亏缺已达50%,  相似文献   

10.
1选茬整地 1.1选地、选茬 最好选择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的平川及二洼地;有灌溉条件的岗地也可以.以玉米、小麦、大豆茬为好,忌白瓜、西瓜等瓜类重迎茬,上茬使用封闭除草剂的地块都不能种植甜葫芦.  相似文献   

11.
迎茬夏大豆荚而不实发生规律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黄淮平原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下,夏大豆迎茬1~4年,单株空荚发生率增加8.8~35.3个百分点;大豆减产12.1%~44.9%;迎茬年限与单株空荚发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95※※;单株空荚发生率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945**。夏大豆迎茬每增加1年,单株空荚发生率约增加8.8%;单株空荚率每增加1%,大豆约减产43.6kg/hm2。迎茬造成大豆荚而不实和减产的生理生态效应为:株高降低,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及粒重减少,百粒重降低;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不良变化,根腐病、霜霉病及灰斑病等真菌性病害发生程度加重;土壤速效性磷、钾、硼等大量、微量营养元素含量明显亏缺;根系生长受阻,根系活力下降。预防迎茬大豆荚而不实的措施有:合理轮作倒茬;选用耐迎茬商豆1099等优良大豆品种;氮磷钾硼肥平衡施用;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12.
高寒地区大豆45cm双行密植栽培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属于高寒地区,大豆生产普遍采用垄三栽培技术模式。近年来,大豆重迎茬面积逐年加大,尤其是黑龙江省北部地区,重迎茬导致大豆保苗株数下降。采取45cm双行密植栽培技术可以增加保苗株数,适合黑龙江省自然条件和农机具条件,对于雨水调和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区,应用此项技术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提升密切相关,能够帮助农民增加收入。通过分析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围绕重迎茬大豆的防治、大豆落英与落花防治、玉米选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分析了大豆与玉米的栽培技术要点,以提升农作物种植的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一、药剂拌种1.选种播种前种子必须精选,剔除病粒、破损粒、虫食粒、杂质,使种子大小均匀一致,以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2.晒种选晴天将种子放在阴凉处晾晒1~2天,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3.重迎茬病害防治黄淮海夏大豆区在播种大豆时正好处于三夏大忙季节,各种作物种、管、收的矛盾比较突出,人与地抢粮,地与人争时。再加上土地面积的减少,大豆播种势必存在大面积的重迎茬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中的山区、半山区主要是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区划的第五积温带和第六积温带,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业特点是气候冷凉,无霜期短,土地开发晚。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以小麦、早熟大豆为主。近年来由于受天气和市场的影响,大豆面积不断扩大,造成大豆重迎茬严重,为了改变这一地区种植结构,采用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方法十分重要,根据该区自然条件的特点,提出马铃薯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6.
1我省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 1.1单产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市场价格竞争力弱 我省的气候条件及土壤均适于种植大豆,大豆生长潜力很大,但是受到栽培习惯的影响,大豆种植投入少,无论从播种密度,施肥水平都很难发挥品种增产潜力;田间管理粗放,重迎茬面积增加,促控措施不得力,病虫草害严重.我省大豆平均单产1.5t/hm2,平均价格一般在1800元/t左右,美国2.7t/hm2、意大利3.7t/hm2.而进口大豆价格在200美元/t左右,可见价格上的弱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结合工作实践,对呼伦贝尔市有关大豆产业现状做一小结。对今后的发展战略与措施提出初浅意见。呼伦贝尔市属国家优质大豆产业带,也是全国大豆面积最大的市,全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县是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翰族自治旗。呼伦贝尔市年播种面积50万hm2,总产70万t。分别占自治区的75%、全国的5.5%和4.5%。缺水、重迎茬种植是目前大豆生产的主要障碍。要增加国家支持和技术投入,努力提高品质、单产、总产。要建设生产基地,做大做强贸易及加工企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1 选地整地 种植无公害高油大豆的地块,周边5km内不应有严重污染源,大豆生长的环境条件要达到无公害高油大豆的质量标准。 1.1 合理轮作 无公害高油大豆应当正确地选择和安排茬口,要坚持合理轮作,避免迎茬,杜绝重茬。要因地制宜采用小麦-小麦-大豆,玉米-大豆-小麦,大豆-玉米-杂粮-小麦等合理的轮作方式。 1.2 精细整地 在土壤耕作上,要坚持以深松为主体的松、翻、旋结合的土壤耕作制,……  相似文献   

19.
大豆新品种北豆21号的选育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在该区域常年种植面积在133万hm2左右,主栽品种有黑河38、黑河18、北豆5、垦鉴豆4号等。由于品种的适应性不同,并且环境条件在不断变化,一是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增加,二是黑龙江北部大豆重迎茬现象严重.因此,对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品种在生产中不断被淘汰。北豆21号是黑龙江农垦北安科研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  相似文献   

20.
王江  侯帅 《中国种业》2011,(Z2):66-68
大豆是黑龙江省主要栽培作物,栽培面积大约446.67万hm2,重迎茬面积30%~50%,病虫害比较严重,对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所以,及时科学诊断和防治大豆主要病虫害,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确保大豆栽培丰产丰收有着重要意义。1大豆主要病害1.1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病害,比其他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大,一般造成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达50%~90%,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