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同质恢材料,选择具有广亲和基因的粳稻品种02428与之杂交,采用系谱法进行连续多代选择正常结实株,育成了偏籼型的广亲和同质恢复系T136、T137等。通过对当选材料的亲缘关系分析,利用籼型同质恢复材料(系)与粳型广亲和系杂交,可以将广亲和基因与恢复基因聚合于一体,从而选育出广杂和恢复系,为三系法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探索出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3.
4.
5.
6.
应用花培技术选育水稻广亲和恢复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自杂交组合CPSLO17/明恢63的3个花培系(TG7、 TG8和TG11),与南京11、IR36(籼),巴里拉、秋光(粳)等广亲和测验种测交F1结实均正常,表现为优良的广亲和性。对珍汕97A、V20A、红突A(野败型)协青早A(矮败型),D297A(D型),Ⅱ—32A(印尼水田谷)等籼型和双百A(BT型),7627A(滇—Ⅰ型)等粳型不同来源的雄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安全和稻米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水稻生产和大米消费市场的需求,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及时调整育种目标,整合育种资源,选育优质高抗的杂交稻新品种。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先后育成了秋优1025、秋优998、百优838等一批优质高产组合,促使广西杂交稻优质化育种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进一步提高杂交稻产量和质量,研究人员以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自育的优质常规品种八桂香与闻香占进行有性杂交, 相似文献
8.
重庆三峡农科所水稻研究室 ,1 982年春以IR64为母本 ,圭 63 0为父本杂交 ,经 7代选择稳定后 ,1 985年春用该材料F7作父本 ,再输入IR1 544的抗性基因 ,采用系谱选育 ,配合力育种 ,稻瘟病自然诱发和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于 1 989年筛选成型。 1 990年将其恢复品系定名为万恢 86。1 特征特性谷粒黄色 ,长粒型 ,无芒 ,稃尖无色 ,谷粒长1 0 .9mm、宽 2 .8mm ,子粒饱满 ,谷壳较薄 ,千粒重 3 4.4g ,出糙率 80 .9% ,精米率 72 .7% ,整精米率 70 .4% ;米粒透明 ,无心腹白 ,外观和食味品质上等。株高 1 1 0cm ,苗期长势旺 ,能早生… 相似文献
9.
10.
11.
杂交水稻强优广谱恢复系测253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大学支农开发中心于 1 985年双季晚稻采用(IR36×田东野生稻 ) ;1 986年双季早稻采用(IR36×田东野生稻 )×IR2 0 61 ,当年双季晚稻采用[(IR36×田东野生稻 )×IR2 0 61 ]× (IR2 4×古1 54)。然后将其杂种后代反复进行株选、系选 ,于1 9 96年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性状稳定的强优广谱恢复系测 2 53。1 选育技术为获得 1 1号优广谱恢复系测 2 53通过野生稻作亲本进行远缘杂交 ,我们选用IR36、IR2 0 61、IR2 4、古 1 54、田东野生稻 5个血缘较近的育种材料。这些材料性状差异很大 ,杂交后代多仍产生疯狂分离现象。因此 ,如何… 相似文献
12.
13.
14.
花药培养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个籼粳单(复)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所获花培后代株系用“三系”不育系与之测交,以鉴定各株系的恢复度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20个单交花培株系中有27.50%的株系,35个复交花培株系中有44.00%的株系能使野败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正常;在149个株系配制的“三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12.08%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8%;在130个“二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4%左右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8—41%。经与籼梗测验种及“三系”不育系的测交鉴定证实:通过花药培养可以在较短时间内(3-4年)获得性状稳定的新广亲和系和广亲和恢复系。讨论了花药培养技术在水稻籼粳交恢复系选育上的可利用性,及由此而展现了在“三系”或“二系”上逐步实现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花药培养在水稻灿粳心恢复系选育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个灿粳单(复)交组合进行花药培养,所获花培后代株系用“三系”不育系与之测交,以鉴定各株系的恢复度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20个单交花培株系中有27.50%的株系,35个复交花培株系中有44.00%的株系能使野败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正常;在149个株系配制的“三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12.08%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38%;在130个“二系”组合的优势鉴定中,有4%左右的组合比对照汕优6 相似文献
16.
17.
《分子植物育种》2015,(11)
稻褐飞虱是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各省稻区中稻晚熟品种及晚稻品种的主要害虫。培育抗性水稻新品种是防治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试验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接虫鉴定的方法,将Bph14和Bph15基因分别导入到自选恢复系赣恢2688、赣恢4864和中组14中,最终获得遗传稳定的改良恢复系R1、R2和R3。分子标记检测表明三个改良恢复系都携带纯合的抗褐飞虱基因Bph14和Bph15;人工接虫鉴定结果显示,三个改良恢复系R1、R2和R3皆高抗褐飞虱;改良恢复系与4个不育系配制的组合之间抗性存在差异;农艺性状分析显示,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单穗重共7个农艺性状与受体恢复系差异不显著。证明本研究已成功获得了抗褐飞虱的改良恢复系R1、R2和R3,为选育抗褐飞虱杂交稻提供了重要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