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湖北省天门县沼气办马以兵吸取外地节柴灶的优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制成天门Ⅰ型节柴灶。性能特点: 1.省柴省时效果好。6分钟,0.4公斤松柴,可烧开24℃的水5公斤。 2.结构简单,造价低。建灶仅须材料费10元。 3.适应性广。软硬柴均可,烧硬柴效果最佳。 4.热性能测试结果:升温速度3.7℃/分,蒸发速度0.033公斤/分,降温速度0.415℃/分,热效率47.47%。结构特点: 该灶主要由进风口、灶门、活动炉齿、燃烧室、拦火圈、回烟道和烟囱等组成。 1.灶膛。燃烧室呈鼓形,上、下口φ270毫米,中  相似文献   

2.
在1980年10月于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能源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邀请江西省代表向大家作了一次节柴灶的现场表演。在17℃的气温和初水温条件下,他们只用了8分钟、半斤木柴就烧开了10斤水,与会代表一致称赞这种节柴灶。在这次会议上表演的节柴灶(见附图),烟囱加高了一倍,为6.4米,并在烟囱里加了矿渣棉作为保温材料。八次实地测试证明这种灶省柴效果明显,平均热效率为40.7%(见附表)。做饭时,一般堵上地风道,采用投料口进二次风,烟火不会外冒。据江西省代表介绍,这种灶用砖250块(用坯也可);炉芯、炉篦、进科管和风阀等由县里统一安排生产,供应用户。由于这种  相似文献   

3.
1.柴要适当劈小点,长短搭配好,起火用干柴、小柴,但不要架得太高、太空,火才会旺,待炉栅烧红后,可加些大柴或半干柴,如红炭太多,可适当拨火,以利燃烧。2.添柴少而勤,燃烧才均匀。节柴灶炉膛小,如一次添得多、挤得实,火反而不旺,因聚热反射层与锅壁间隙小。如火上不来,灶门也会冒烟火。所以添柴只要见火亮、火势基本充满整个炉膛就可以了。3.用好三个闸门(风道闸、灶门闸、烟囱闸)。柴一般不应长出灶门;添足柴后关上灶门以增加炉温及抽风力。抽风力太大,可适当  相似文献   

4.
节柴灶不能只满足于20%的热效率,而要从更省柴、热效率更高、方便群众着想。为此,对目前节柴灶的有关技术问题提出来商榷,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一、节柴灶的炉条,是直放好呢还是横放好?这个问题,在农牧渔业部能源环保局主编的1986年获奖省柴节煤炉灶图册中的节柴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并末引起人们的注意。我到一些农村参观节柴灶时,都是直放炉条。为此,我们做了直放、横放炉条  相似文献   

5.
6.
鄂利农Ⅰ型二次进风节柴灶自1983年研制成功以来,在湖北省已推广百万余个,其中,仅麻城一县就推广十数万个。该灶构造简单,易于建造、使用方便,而且省柴省时,热效率高。1984年该灶被评为湖北省优秀节柴灶。一、鄂利农Ⅰ受二次进风节柴灶的性能特点 1.该灶利用二次进风的原理,使之上火快,柴草燃烧充分。经多次测试,15分钟时间1.15公斤麦草便可烧开10公斤23℃的水。比旧式灶节柴2/3,节时1/3。 2.该灶双锅,热效率较高。前锅热效率达32.8%,后锅热效率为3.18%。升温速度4.85℃/分,蒸发速度0.047公斤/分,降温速度0.35℃/分。 3.结构简单,取材容易,造价低廉。砌一个双  相似文献   

7.
东乡野生稻情况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活龙 《农业考古》1990,(2):274-275
东乡野生稻于1970年在东乡县岗上积乡青湖村委会尧家新村中塘中首次发现。发现后县农业局前往实地进行考察,确认为野生稻。并进一步发现,中塘下面的稻田田埂和沟圳边均有野生稻。一、东乡野生稻生存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东乡县位于鄱阳湖南侧,处于亚热带北缘的温暖气候环境。成土母质为新生第三纪和第四纪物质,第四世纪物质为成土母质主要来源。县城座落在北纬28°14′东经116°36′,海拔45.8  相似文献   

8.
<正>东乡黑羽绿壳蛋鸡是由江西省东华种畜禽有限公司和江西省农科院畜牧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对原产于江西省东乡县(现为东乡区)的黑羽绿壳蛋鸡进行系统选育而成。经过5个世代的选育,选出体型外貌一致、纯度较高、开产日龄早、高峰期产蛋率高的种鸡。东乡黑羽绿壳蛋鸡体型较小,产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东乡县林区五月花林业规划的目标及建设内容,总结了其机构设置及人员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投资及效益概算,以期为五月花林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东乡野生稻耐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东乡野生稻耐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水稻冷害和东乡野生稻耐冷性的鉴定、遗传分析、利用等。并对今后东乡野生稻的研究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乡野生稻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从多角度对东乡野生稻的研究和利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东乡腰鼓蔗”密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乡腰鼓蔗"播种密度增大,有效茎增多,单茎重和田间锤度下降,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因此该品种宜适当稀植,以提高其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东乡野生稻核基因组SS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SSLP标记对东乡野生稻进行了多态性分析 ,结果表明 :在 1 4对SSLP标记引物中 ,1 2对引物扩增的产物产生多态 ,总共扩增出了 70条多态性带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的多态性带数为 5.8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取自同一居群的部分材料遗传差异较小 ,甚至有些材料完全相同 ,但也有些材料遗传差异较大 ,不同程度地分布在各个类群组。这些结果表明“东野”9个居群的天然小群体可能就是一个大的群落。阐述了对“东野”原生地现有居群进行保护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16.
对东乡野生稻的种子形态(谷粒、米粒)特征,谷壳和果皮的构造,种子休眠性、种子吸水量和种子萌发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形态,长宽比大于3.5,千粒重20 g,谷色黑褐色,芒长5.42 cm,米粒长7.15 mm,长宽比3.3,米色呈虾皮色,无腹白,玻璃质,直链淀粉含量24%,蛋白质含量10.8%.种子休眠性强,可达7个月之久,与谷壳结构密切相关,其谷壳外的硅质细胞层厚和谷壳内的蜡质层厚.种子萌动发芽的最低需水量为20%;种子萌动的最低温度为8 ℃;种子发芽后可在(6±0.5)℃下生长,2 d增长1.24%;10 d可增长12.24%.成熟种子播入土水中,在自然条件下日平均温度12.3 ℃,日最高温度16.5 ℃以上,开始萌动发芽,在室内条件下,日平均温度15 ℃,日最高温度16 ℃开始种子萌动发芽,但前者比后者提早5 d萌动发芽,发芽率比后者少10.4%,日最高温度比平均温度对种子萌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抚州市东乡区对蓝莓长发育过程中的温度、水汽、光照等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发现东乡区气候条件可以满足蓝莓生长发育的需求,结合蓝莓的种植特点对影响蓝莓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总结,包括高温热害、日灼、干热风、干旱、低温冻害、大风,并提出了相应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和气象服务对策,以期为抚州市东乡区蓝莓生产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乡野生稻遗传异质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光温反应、株高等位基因、细胞遗传和酯酶同工酶四方面对东乡野生稻的遗传异质性作了分析。试验表明,东乡野生稻与栽培稻存在着交配障碍、株高不等位、减数分裂期染色体行为明显异常、酯酶同工酶无籼、粳特征带而特具5A带,表明差异很明显。这是东乡野生稻在进化过程中与栽培稻产生遗传分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东乡野生稻原生地植被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乡野生稻原生地的生境及其分布区的植被分布及群落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东乡野生稻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2005年在网室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测定了22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对稻瘟病菌混合菌株及A~G 7个不同生理小种、水稻纹枯病菌、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①39号单株(东野樟塘-35)和83号单株(东源叶禅寺-4)在两年混合菌株的测定中,均表现为中抗稻瘟病(另有7个单株在2004年的测定中表现为中抗,但在2005年的测定中表现为中感),而其余的单株表现为中感或感病,没有发现对稻瘟病表现出高抗、抗病或高感的单株,不同生理小种接种测定表明,39号单株除对小种2001-050E1感病外,均中抗其余小种;83号单株除对小种97-23-2D1感病外,均中抗其余小种。②东乡野生稻没有对纹枯病表现出高抗、抗病或高感的单株,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单株数分别为18、169和35株,所占比例分别为8.11%,76.13%和18.47%;③东乡野生稻没有对白叶枯病表现出高抗或高感的单株,抗、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单株数分别为37、75、91和19株,所占比例分别为16.67%、33.78%、40.99%和8.56%;④东乡野生稻没有对细菌性条斑病表现出高抗或高感的单株,抗、中抗、中感和感病的单株数分别为46、68、67和41株,所占比例分别为20.72%、30.63%、30.18和18.47%。⑤东乡野生稻除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外,对其它病害的抗性没有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东乡野生稻种质资源中缺乏高抗稻瘟病和纹枯病的抗源,难以在抗病育种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