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和平展大麦种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幼胚培养技术获得了栽培大麦(Hordeum vulgare,2n=2x=14)×球茎大麦(H.bulbosum,2n=4x=28)和平展大麦(H.depressum,2n=4x=28)×栽培大麦种间杂种。杂交结实率分别为95.8%和75.0%。杂种在形态上偏向野生大麦亲本,自交不孕,回交亦不结实。栽培大麦×球茎大麦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平均染色体构型为6.08Ⅰ+4.76Ⅱ+1.36Ⅲ+0.29Ⅳ,双亲染色体组间有比较高的同源关系,但在染色体结构上已有所分化。平展大麦×栽培大麦杂种表现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的不稳定性,中期Ⅰ的平均染色体构型为16.02Ⅰ+2.47Ⅱ+0.02Ⅲ,表明双亲染色体组间无同源关系。本文对野生大麦种质导入栽培大麦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4X)杂种F1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栽培大麦与球茎大麦(4X)种间杂种F1的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杂种F1根尖细胞染色体数2n=21。C-带带型分析展示,7条为母本栽培大麦染色体;14条为父本球茎大麦染色体,与预期结果相符。杂种F1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数平均为20.61。构型为:单价体平均5.86;同型二价体平均5.77;异型二价体平均0.21;三价体平均1.02,有时还由三价体再结合成六价体。用C-带分析异型联会染色体,结果表明,在异型 相似文献
4.
通过染色体观察,从57个中国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苏联球茎大麦(Hordeum bulbosum L.)BC_1F_5和BC_1F_6 代杂种株系中,筛选出13个整倍体株系(2n=6x?42)(编号E_1-E_(13))。形态观察表明:它们在苗期、成熟期和穗部形态以及抽穗期、株高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获得了一批矮秆、大穗、高蛋白、抗小麦黄花叶病等优良农艺性状的材料。这批材料有4种减数分裂染色体构型:即具有低频率和高频率单价体的株系;具有低频率和高频率四价体的株系。由此推断,这些株系所特有的性状是通过染色体置换(二体或单体置换)和染色体易位而引入的,并且这种置换和易位涉及到球茎大麦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以四个栽培棉种为材料,通过种间杂交,产生了栽培棉种间二元、三元和四元杂种。对各材料叶片横切面结构研究表明,草棉与亚洲棉为等面叶,陆地棉与海岛棉为背腹叶,而各多元杂种均表现为等面叶,这一结果可用于多元杂种的早期鉴定。对各材料减数分裂的研究表明,二倍体的二元杂种(亚洲棉×草棉)F1联会成11个二价体和1个四体环,四倍体的二元杂种主要联会成26个二价体,而各多元杂种联会成大量的单价体和多价体。从而引起后期Ⅰ染色体分离混乱,并产生大量的异常四分体,造成多元余种的高度不育。 相似文献
6.
普通大麦(Hordeum vulgare L.2n=2x=14)品种与球茎大麦(H.bulbosum L.2n=2x=14)的杂交结实率受双亲基因型影响.供试1个大麦品种与球茎大麦的杂交结实率变异在40.4~100.0%之间,9个品种间F_1与球茎大麦的杂交结实率变异在55.5~94.5%之间.供试球茎大麦品系中,Hb05/1和Hb03/7与普通大麦的结实率最高,达95.5%以上,Hb06/9的结实率最低,只有54.8%.环境条件对结实率的影响也很大,气温20~27℃时杂交,结实率较高,但不同品种有不同反应;营养不良能导致幼胚发育中途停止,40ppm 2,4-D 75ppm GA_3混合激素处理比GA_3单一处理明显提高结实率.因此,筛选优良的球茎大麦基因型,创造和选择适宜的环境条件,授粉后喷施混合激素能使杂交结实率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7.
8.
二倍体和四倍体球茎大麦及其种间杂种的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倍体和四倍体球茎大麦的核型相似,都有5组非常相似的中着丝粒染色体,一组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一组随体染色体。C-带带纹很小,大多数染色体只有一开两条着丝粒带,染色体4有1条中间带,随体染色体有次溢痕带,二倍体类型的带型表现出一定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9.
莜麦与野红燕麦杂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将野红燕麦9Avena sterelis L)的高蛋白,抗蚜、抗锈病等优点导入莜麦(A vena unda L),进行莜麦与野红燕麦的杂交研究,A,nuda×A.sterelis杂交(48朵小花),获得1个幼胚和4粒种子,杂交结实率10.4%,F1自交结实率48.1%,杂种F1在穗型,外秀,芒性,茎节部性状等方面与母本莜麦存在显著差异,来自野红燕麦的野生性状,如外孚绒毛,曲强芒,落粒性等均说明F1 相似文献
10.
同源四倍体高粱与约翰逊草种间杂交及其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人工去雄及塑料袋简便杀雄法获得了6个同源四倍体高粱品系与约翰逊草的种间杂种。研究表明,在40个染色体水平上两种间杂交不存在遗传障碍;杂种F1在生长势和生物产量上表现了巨大优势,在主要形态上介于双亲之间;杂种F1PMC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017Ⅰ+1411Ⅱ+0028Ⅲ+287Ⅳ+0004Ⅴ+0007Ⅵ+00007Ⅷ;约翰逊草是一节段同源异源四倍体,将约翰逊草染色体组模式表示为AAA′A′,能解释减数分裂过程中更多的染色体行为。同源四倍体高粱与约翰逊草杂交成功为约翰逊草优良基因向栽培高粱转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二倍体和四倍体球茎大麦的核型相似,都有5组非常相似的中着丝粒染色体,一组近中着丝粒染色体和一组随体染色体。C-带带纹很少,大多数染色体只有一或两条着丝粒带,染色体4有1条中间带,随体染色体有次溢痕带,二倍体类型的带型表现出一定的多态性。根据带型特征,结合染色体形态,球茎大麦的7组同源染色体可以区分,依据四倍体球茎大麦的C-带带型,可以证明其同源多倍体的起源。在种间杂种中,球茎大麦的核仁消失,而栽培大麦的核仁依然存在,表现出典型的“核仁隐性”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以报春刺玫、单瓣黄刺玫、‘月月粉’和疏花蔷薇等抗性强、早花的蔷薇属资源作为父本,以大田栽培的现代月季作为母本进行杂交育种试验。结合前期育种工作,筛选出杂交亲和的组合有22个:‘Eyeopener’×报春刺玫、‘Berk Shire’×单瓣黄刺玫、‘Sally Holmes’×单瓣黄刺玫、‘Partidge’×单瓣黄刺玫、‘Partidge’×报春刺玫、‘Partidge’ב月月粉’、 ‘Partidge’×疏花蔷薇、‘Cambridgeshire’×单瓣黄刺玫、‘Robin Redbreast’×报春刺玫、‘Summer Sunrise’×报春刺玫、‘Tess of The Durbervilles’×报春刺玫、‘Petal Pushers’×报春刺玫、‘Laura Ford ×单瓣黄刺玫、‘Jill Dando ×单瓣黄刺玫、‘Jill Dando ×报春刺玫、‘Twenty|fifth ×报春刺玫、‘Phea Sant ×报春刺玫、‘Grouse ×单瓣黄刺玫、‘Grouse ×报春刺玫、‘Summer Sunset’×单瓣黄刺玫、‘Anna Zinkeisen ×单瓣黄刺玫、‘Anna Zinkeisen ×疏花蔷薇。 相似文献
13.
大白杜鹃与露珠杜鹃杂交亲和性及其杂交果实发育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白杜鹃为母本,露珠杜鹃为父本进行杂交试验,通过测算露珠杜鹃与大白杜鹃的花柱长度比进行杂交可行性分析,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授粉后露珠杜鹃花粉管的生长状况确定杂交亲和性,并对温室和露天两种条件下的杂交果实的纵横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露珠杜鹃与大白杜鹃的花柱长度比为0.98,推测两种杜鹃杂交容易成功。露珠杜鹃花粉管在授粉后9 d进入大白杜鹃胚珠并完成受精,证实两种杜鹃杂交亲和。温室和露天条件下的杂交果实形态成熟时间均约180 d,其中,授粉后0~9 d为第1次缓慢生长期,授粉后9~105 d为第1次迅速生长期,授粉后105~135 d为第2次缓慢生长期,授粉后135~180 d为第2次迅速生长期;果实纵径和横径的生长动态变化过程相似,但横径的生长动态曲线较纵径平缓。温室条件下的杂交果实纵横径大小明显高于露天条件下的杂交果实。研究认为,大白杜鹃与露珠杜鹃杂交亲和,杂交果实生长动态曲线为双S型,其形态成熟时的纵横径大小与其栽培条件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油菜显性无蜡粉基因的染色体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克隆无蜡粉基因提供理论依据,减少无蜡粉基因分子标记的工作量,对用白菜型油菜有蜡粉材料C1-33与甘蓝型油菜无蜡粉材料1047种间杂交获得的F1,自交所得F2,以及与C1-33回交获得的BC1,BC2代的蜡粉性状分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047中显性无蜡粉基因位于甘蓝型油菜的A染色体组上。 相似文献
15.
孟金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7,(3)
以甘蓝对甘蓝型油菜授粉后,观察花粉在柱头上附着、萌发,花粉管在柱头表面和花柱中生长,以及杂种早期的胚胎发育。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的主要障碍在于杂交不亲和,表现在甘蓝花粉粒很难在甘蓝油菜柱头上萌发以及萌发的花粉管难于穿过沉积有胼胝质的柱头乳突细胞。这种不亲和反应与孢子体自交不亲和反应在形态上十分相似。初步提出了解决该杂交组合不育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6个四棱大麦品种及其15个正交组合的杂种F_1为材料,研究了四棱大麦10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及其杂种优势。试验结果表明:株粒重、株粒数、主穗粒重、分蘖数、子粒重的杂种优势达10~20%;主穗粒数、主穗长、株高、主穗小穗数的杂种优势为5~10%;主穗茎长为4.38%。F_1株高、分蘖数与中亲、高亲、低亲的3个亲子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准;主穗茎长、株粒重的3个亲子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准;而其余性状与中亲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水准,和高亲、低亲的相关系数各有不同。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吉8306、莫特44、蒙克尔一般配合力较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三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后代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_1代各农艺性状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F_2代变异异常广泛,出现了大量的超亲植株,性状的广泛分离为选择提供了依据。种间杂交后代处理与栽培种内杂交后代处理相同。种间杂交后代必须用栽培品种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株选与粒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回交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个栽培大豆与半野生大豆杂交组合及9个回交组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而且主要表现在产量性状上,百粒重的杂种优势及超亲优势为负值,超亲优势的表现与杂种优势的表现基本相同。杂种后代植株高、分枝多、籽粒小是半野生大豆在育种工作中利用的障碍。以有限性品种做回交亲本对种间杂种后代降低株高效果最佳,亚有限品种次之,无限品种效果最差。为克服杂种后代的小粒性,必须用大粒亲本进行回交并进行定向选择。在蛋白质含量上用高蛋白品种进行连续回交,可逐年提高杂种后代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9.
对三大类型油菜及种间杂交后代的同工酶分析表明:它们在酸性磷酸脂酶(APS)同工酶的表现上具有稳定的遗传基础。在白菜型油菜中,B.campestris和B. chinensis属同一物种。在甘蓝型油菜中,随品种来源不同,酶谱有差异。APS在油菜中的表现具有二聚体酶的特性。在油菜远缘杂交中,APS可作为杂种后代鉴定的基因标志。 相似文献
20.
普通小麦-大麦杂种后代衍生系抗旱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普通小麦-大麦杂种后代群体分离出的13个2n=42整倍体衍生系种子发芽水分效应和干旱胁迫条件下产量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方差分析筛选出4个具有大麦抗旱性状的杂种后代衍生系(WB0859、WB0862、WB0826、WB0817),其中,WB0817、WB0826和WB08623个衍生系的抗旱指数介于‘长武34’和‘小偃128’对照品种之间,衍生系WB0859抗旱指数均高于抗旱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