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尚金 《中国动物保健》2009,11(5):19-25,30
由于猪的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受体,因此猪是禽、猪、人流感病毒共同的易感宿主,是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流行毒株的"混合器"和古老的流感病毒长期存在的"贮存器"。流感病毒有八个基因片段,猪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同时感染一个细胞的时候,病毒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就会发生基因交换,重组形成新的病毒。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检测,2009年4月引起墨西哥、美国等国人流感爆发的墨西哥A/H1N1型流感病毒毒株是一种新型变异病毒,是人类流感病毒、北美洲禽流感病毒以及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猪流感病毒的混合体。猪流感病毒(H1N1,H3N2)在中国猪群中普遍存在,而且H9N2和H5N1禽流感病毒也感染了猪,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次病毒暴发在北美,而且是在人中间的暴发,因此现在需要重视的是人之间的传播,严密监控这种病毒是否入境;同时长远来看,应该对中国的猪群进行排查,预警可能发生的疫情。  相似文献   

2.
《中国动物保健》2004,(3):16-17
禽流感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1955年证实病原为A型流感病毒。上世纪禽流感曾在欧洲和北美洲大流行,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1997年4月香港禽流感事件震惊世界,首次发现H5N1禽流感病毒4500只鸡受感染死亡,证实导致6人死亡的A型流感病H5N1是可以通过人传人的方式传染。近段时间来,在亚洲部  相似文献   

3.
<正>禽流感(Avian Influenza),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H5N1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1997年5月,香港报告了全球首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死者是一个3岁的男孩~([1])。2006年4月,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余建村发生1例人感染H5N1禽流感,患者是一个8岁的女孩,经治疗后康复。2015年2月,遂宁市射洪  相似文献   

4.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或野禽的疾病综合征。根据禽流感病毒(AIV)的致病力通常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MPAI),HPAI传播快,具有高度致死性;MPAI多呈隐性感染或症状较轻,不导致严重病变或死亡。AI历来被认为是人类流感的最大基因库,是人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新基因来源。1997年,中国香港H5N1 AIV及1999年中国大陆和香港H9N2AIV首次突破种间障碍直接感染人甚至致死。不但打破了自然条件下仅有H1、H2和H3亚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常规,而且为人流感增添了新的毒株亚型(H5和H9)。由此赋予了AIV(禽流感病毒)全新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5.
禽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中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感染和疾病综合征。A型流感病毒基因易变、亚型众多、分布广泛,虽然中国出现的禽流感主要是低致病性的H9N2亚型,但各种家禽散养和混养的生态以及香港和世界各地不断从活禽市场检出H5N1流感病毒或发生禽流感等情况提示我们加  相似文献   

6.
正禽流感全称为禽流行性感冒,是近些年来对养禽业威胁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它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主要感染禽类,如鸡、鸭、鹅、鸽子等,也可以诱发人发病。自从1997年香港第一次暴发H5N1型人禽流感,全球就不断发生人禽流感疫情,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流行趋势1997年,H5N1型禽流感在香港暴发,全港内的鸡只全部销毁处理。2003年,H5N1病毒再次在香港、大陆、越南等  相似文献   

7.
<正>1病原及传播途径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其中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7N7和H9N2,而以H5N1的感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正>1病原及传播途径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其中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7N7和H9N2,而以H5N1的感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禽流感风波     
间近来在香港报道流感病毒H5N1感染人的情况,访问H5N1代表些什么?(陈东灵玉林市)答1997年5月份开始,香港有儿童及老人感染了禽流感病毒N5N1的报道。并将可疑的传染来源─—鸡全部扑杀。一时港人谈鸡色变,造成人们对禽流感的种种误解。根据流感病毒的核蛋白及胰蛋白,主要是核蛋白,将流感病毒分为三个血清型,即A、B、C三个血清型。血清型A的流感病毒可引起人、禽、马、猪的流感。在A型流感病毒中,分型依据其囊膜纤突中的糖蛋白即血凝素(Helnoagglutinin,HA.该抗原已有历个),及神经氨酸酶(Neuramidinase,NA.该抗原已…  相似文献   

10.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的疫病综合症。疫病的严重程度不一,从无明显症状的感染到以温和性临床症状或者是以大批死亡为特征的疫病爆发(即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无论是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还是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的爆发都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在1997年,香港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以及1999年内地和香港H9N2亚型禽流感感染人事件的发生,更突出显示了其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11.
香港禽流感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7年8月香港首次报道了一起在人体分离到H5N1禽流感病毒病例后,又有18人的分泌物被证实存有这种病毒,其中有6人死亡。该事件引起香港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各界人士对该事件也看法不一致,我们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对该事件作一综述。1禽流感病毒引起禽流感的病原为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AIV),在分类上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这也是正粘病毒科内唯一的一个属。根据流感病毒核蛋白和基质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A、B、C(或称甲、乙、丙)3个血清型。其中,B型和C型主要感染人,而A型既感染人,也感染其…  相似文献   

12.
问 目前在亚洲流行的禽流感病毒H5N1 ,该病毒过去的流行情况如何 ?答 H5N1 亚型禽流感病毒已在禽类及鸟类中流行了几十年了 ,几乎遍及全世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禽流感大暴发 ,其中 1959年苏格兰(H5N1 )、1979年英国 (H5N2 )、1983年美国(H5N2 )等。 1991年 10月至 2 0 0 1年禽流感大暴发 ,如墨西哥 (H5N2 )等。近年来H5N1 病毒引起了人们更密切的注意。 1997年 4月至 12月的香港禽流感 (H5N1 )除引起家禽损失外 ,还引起 18人感染 6人死亡。最近亚洲十多个国家 ,我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 (除台湾省流行的为H5N2 外 )也都是H5N1 作的祟 ,引起家禽的死亡 ,在泰国及越南还引起少数人的死亡 ,因此H5N1 是禽流感重要的高致病性病毒。问 禽流感病毒是如何分型的。答 禽流感病毒分为A、B、C三个血清型。A型主要引起人、畜、禽的流感。B、C型主要引起人的感染 ,有少量猪感染的报道 ,其危害性不大。在A型流感病毒中又分许多亚型 ,其亚型分型的根据是以其血凝素 (HA)抗原及神经氨酸 (NA)抗原的HA抗原有 15种 ,即HA1 至HA1 ...  相似文献   

13.
禽类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与人类流感病毒都属于正黏病毒科,二者关系密切。一方面,禽流感病毒为20世纪暴发的3次人类流感大流行提供丁所必需的基因。另一方面,禽流感病毒也可以直接感染人。例如:1997年香港和2004年初的泰国、越南H5N1亚型禽流感导致多人死亡。H9亚型流感病毒1966年首次从北美的火鸡分离。H9亚型禽流感虽然尚未有导致人类死亡的报道,但是该亚型病毒对动物和人的威胁正在增加。  相似文献   

14.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和公共卫生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禽流感(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疾病综合征。禽流感病毒(AIV)广泛存在于多种家禽和野生禽类中,AIV低致病力毒株可引起禽类的轻度呼吸系统疾病,高致病力毒株引起禽类的急性致死性疾病,可引起禽类高达100%的死亡。由于AIV抗原性和致病力的易变性及其血清型毒株间缺乏交叉保护性,使AI已成为世界各国养禽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并给养禽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虽然AIV通常仅感染家禽,但AIV也被认为是人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新基因来源,1997年香港H5N1 AIV和2003年2月荷兰H7N7 AIV致人死亡的事件,以及今年在亚洲广泛流行并在越南、泰国等导致数十人死于与HPAI(H5N1)感染相关的疾病等,这些撼人事件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世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从而使AIV具有了全新的公共卫生意义,人们应该对禽流感病毒的结构及致病性的分于基础和公共卫生意义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禽流感与人致病的相关性及防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综合征。早在1878年人们就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尤其是近些年,禽流感频繁发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97年的H5N1亚型的禽流感病毒直接感染人并致人死亡,而且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禽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的庞大基因库,是人流感病毒发生变异的新基因的来源。为防止禽流感继续给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更大影响,有关学者和专家对该病进行了深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防制策略。本文就禽流感与人致病的相关性防治方法作一简要论述。  一.禽流感  1.病原  流感病毒据核酸核蛋白不同,可分为甲…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2012年底从辽宁省某屠宰场猪鼻咽拭子样品中分离到1株流感病毒,经HA—HI试验和RT—PCR鉴定为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株,命名为A/swine/Liaoning/01/2012(H1N1),通过对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克隆并测序,并利用分子生物学软件进行遗传演化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HA基因裂解位点附近的氨基酸序列为IPSIQSRjG,符合低致病力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全基因组进化树结果表明,分离株的8个基因片段与A/swine/Jiangsu/40/2011(H1N1)株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离株处在类禽型H1N1亚型遗传进化分支上;由于类禽型H1N1猪流感病毒具有潜在感染人的潜力,在国外和国内均有感染人的报道,因此,辽宁省首次分离到该型猪流感病毒对全省养猪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动物保健》2008,(3):121-121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ARS)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猪流感病毒H2N3。这种病毒属于H2流感病毒组,是由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的基因分子共同组成的。研究人员从猪流感H2N3病毒中可以分离出H2和N3混合基因片段,正是这种基因特性赋予了H2N3病毒具有感染猪的能力。使猪有可能充当“病毒携带者”的角色,把流感病毒由禽类、猪携带给人类。  相似文献   

18.
2004年从广东某地送检的病死天鹅肺组织中分离到1株禽流感病毒,用血凝抑制试验(HI)、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等对其进行了亚型鉴定。结果表明,此分离株具有血凝活性,且H5亚型禽流感病毒标准阳性血清能对其产生特异性抑制作用;分别用针对禽流感病毒M基因、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N1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特异性引物对该分离株进行PCR扩增,均获得特异性目的片段;测序及BLAST分析表明HA基因与A/chicken/Viet Nam/Ncvd8/2003(H5N1)的HA基因同源性为98%;NA基因与A/swine/Fujian/1/2003(H5N1)的NA基因同源性为98%,由此该分离株鉴定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按照国际流感病毒系统命名原则将该病毒株暂命名为A/Swan/Guangdong/197/2004。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综述感染人类的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起源及演化关系,表明感染人的A/Hongkong/97(H5N1)株及目前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能起源于禽源的A型流感病毒株(A/Goose/Guangdong/1/96)。自1996年以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型经Gs/Gd,A,B,C,D,E,V,W,)X0—X3,Y,Z和Z^+不断的演化为目前流行的基因型Z。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H7和H9亚型)在禽,特别是水禽体内的重组或重配而相互传播,并随候鸟的迁徙而传播不易消灭,H5N1亚型的禽流感在不同地区的不断暴发与流行已严重威胁着养禽业的发展及人类的健康,需要进行长期监控。  相似文献   

20.
流感病毒血凝素在宿主特异性转变中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流感病毒宿主感染谱很广,除野生鸟类外,还广泛存在于家禽、家畜、野生哺乳动物甚至海生哺乳动物和人类[1]。种系发生研究表明,感染其他物种的所有A型流感病毒都来源于野生鸟类,野生鸟类是迄今发现所有16个HA亚型和9个NA亚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2-3]在一定条件下,流感病毒可在不同物种之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传播。历史上流感病毒跨越种间屏障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禽流感病毒长期以来仅在禽间存在与流行,但1918年H1N1亚型病毒导致了“西班牙人流感”;1957年,H2N2亚型病毒酿成“亚洲人流感”;1968年,H3N2亚型病毒导致“香港流感”的蔓延;1977年,H1N1亚型病毒再次导致了“俄罗斯流感”;1997年,香港发生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并致死人的事件[4];2003年底至2008年4月30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再次于东南亚等国家肆虐,引发382人感染,其中241人死亡的事件。由此,流感病毒跨越种间屏障的现象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很多学者对流感病毒跨种间屏障机制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诸多的研究进展。不同病毒的感染机制表明,当病毒在一个物种群体中经过多次感染,就会受到1次与宿主特性相关的自然选择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