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雷达、GPS大气可降水量等综合分析了云物理特征参数在一次对流降水中实施人工增雨的指标,根据对流过程的演变,将其细分为生成、发展、成熟、减弱、消亡5个阶段来分析各物理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GPS大气可降水量对降水的产生有较好的指示作用;组合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积分液体水含量与降水相关性好,能表示对流云总体发展情况;成熟阶段是实施人工增雨的最佳时段。  相似文献   

2.
薛小宁  刘敏  刘建雄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65-13967
利用榆林市所辖各县区1971~2010年地面水汽压和降水资料,对该地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人工增雨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市年大气可降水量随年际有增多趋势,递增率为448.2 mm/1Oa;空中云水资源月变化呈近似正态分布;各地的自然降水产出率4和11月较大,7、8、12、2、3月较小;榆林市年平均增雨潜力达78.67%,增雨潜力巨大;7、8、3、12、2月增雨潜力较大,4和11月增雨潜力最小,西北部的增雨潜力大于东南部,定边增雨潜力最大,清涧的增雨潜力最小.  相似文献   

3.
对安徽省滁州地区和大别山区的44个雨量站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森林能增加大气降水,森林覆盖率增加1%,丘陵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增加7.99 mm,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增加约16.59 mm.森林对局地降水量影响大,对过程降水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西宁地区旱季(10月~次年5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6%-30%,但对西宁地区大气环境保护的贡献是极大的,研究西宁地区冬春季降水的变化规律,找出适合的增雨作业点位置,对其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大气环境保护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给出了西宁地区人工增水重点作业区域,为科学合理的开发西宁地区空中云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林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1):169-171
对大别山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以及大别山区域进行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巨大潜力,从区域的自身特点出发,着重研究了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以区域、政府、旅游产品、旅游设施、宣传为中心,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发展,增强大别山区红色旅游的实力。  相似文献   

6.
杨旭  高杰  杨青  田广元  陈刚  胡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581-19581,19693
利用辽宁1961~2008年5~9月人工增雨作业季节的日降水资料,选出5~9各月中最大连续降水量作为基础,对人工增雨试验区最大连续降水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年人工增雨试验区最大连续降水量各月周期不尽相同,但5、7、8、9月最大连续降水量的变化呈减少趋势,而6月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商丘市1960~2014年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商丘市干旱和降水气候特征,以及人工增雨潜力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干旱年份具有持续出现的特点,干旱年发生的频率为80%,四季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春旱发生的频率最高;年降水量有较大差异,降水变率大,各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夏季最多,降水日数为6~9 d,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各月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7月份降水量最大,降水日数最多为8~9 d;从月、季增雨条件来看,春、夏、秋季均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6月份可供作业日最多,相对增雨潜力最大,8月份最少,增雨潜力最小,人工增雨社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1.大别山牛.大别山牛主产于湖北省大别山西部的黄陂、大悟、英山、罗田、红安,麻城等县和安徽省大别山东部的金寨、霍山、岳西、六安、舒城、桐城、潜山、太湖、宿松等县.大别山区邻近的各县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9.
采用7个花生新品种进行机械起垄栽培比较试验,考察经济性状和实收产量。表明:1、远杂9307综合表现最好,可用作大别山区花生起垄栽培品种。2、中花413实产最高但青枯病发生较重,建议在大别山非青枯病疫区慎重推广;对照鄂花6号产量稳定,青枯病发病轻,可在大别山区继续种植。3、豫花9326空秕荚果多,表现较差,不宜在大别山区用作起垄栽培花生品种。  相似文献   

10.
张苗苗  张云峰  王会山  郑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69-15171
应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台站1960~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黑龙江省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和自然降水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区域差异较大,总体上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趋势;自然降水率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山脉及其南端年平均降水效率相对较高,大庆、齐齐哈尔南部、绥化南部较小;全省年大气可降水量存在不规则波动,年际变化不大;年大气可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占全年的78.2%;大气可降水量的月际变化呈单峰结构,全年的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的8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