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但是,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在氮素利用率上的差异尚存争议。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以明确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以常规稻为对照,杂交稻为处理,筛选出56篇文献,建立了包含367对观测值的数据库。利用Meta分析方法,针对不同杂交稻类型、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次数、土壤全氮、土壤碳氮比和土壤质地,探究了杂交稻对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显著提高了产量(+11%)和生物量(+14%),而对收获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在各氮肥施用水平下,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均显著提高了产量;然而,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杂交稻的增产优势显著降低。另外,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显著提高了氮素吸收(+8.1%)、氮素生理利用率(+2.9%)和氮素回收率(+3.6个单位)。【结论】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能够提高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本研究为评估杂交稻的推广应用对我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2000,(4)
两系法杂交稻的研制成功,不但使杂交稻的制种技术有了一个新突破,更重要的是它能很好地解决三系杂交稻难以解决的将早熟与高产和高产与优质结合在一起的难题,为实现杂交稻的优质、高产栽培找到了新途径。因此两系法杂交稻开发前景广阔。从湖南省目前试种的品种看,两系法杂交稻比三系法杂交稻一般增产10%~20%。据湖南省“两系办”4个示范样板、848公顷两系杂交稻的产量统计,平均每亩(1亩=667  相似文献   

3.
采用35个杂交稻新选恢复系与已在生产上获得推广的16个杂交稻两系或三系不育系随机配组成73个杂交稻组合,将各杂交稻稻组合杂种F1及其亲本在相同栽培环境条件下种植,对其收获各杂交稻组合与其亲本种子的碾米品质性状及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丰源A/R2032、P64S/R996、粤太A/R259、金23A/R52等杂交稻组合的碾米与外观品质表现优异;母本T98A、陆18S,父本R2773、保健红米适宜大面积推广配组;杂交稻组合整精米率受恢复系的影响不可忽视,73个杂交稻新选恢复系整精米率的一级优质米达标率为95.9%;杂交稻垩白性状的超亲优势表现明显;同时还发现不同杂交稻恢复系与同一杂交稻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组合、同一杂交稻恢复系与不同杂交稻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稻组合的碾米品质及外观品质各性状均表现不同;今后杂交稻及其亲本的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改良重点是进一步提高糙米率和降低垩白度.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兴宁市超级杂交稻高产推广现状,总结兴宁市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保障超级杂交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的相关措施,以为兴宁市粮食生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不同插秧量对东北杂交稻与常规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东北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产量形成过程和产量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杂交稻的经济系数显高于常规稻,这主要得益于杂交稻后期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移率较高。在产量结构上,杂交稻的穗粒数多、千粒重大,但穗粒数的优势主要来源于二次枝梗,这也造成了杂交稻的结实率偏低,成为限制杂交稻产量潜力发挥的瓶颈。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杂种优势,需要从提高后期光合能力和提高结实率两方面人手。杂交稻与常规稻有各自适宜的栽培方式,插单苗有利于提高杂交稻的平均穗重、千粒重、结实率,并最终使产量提高;而插3苗更适于常规稻生产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6.
采用半双列杂交方式研究带有eui1、eui2基因的4种不同基因型杂交稻的株高、分蘖及叶面积动态.结果表明:带有eui基因的e-杂交稻的株叶形态与对应的非eui基因杂交稻相似,但含有eui基因使杂交稻株高增高,分蘖略有减少,成穗率却有所提高,有效穗与原杂交稻相当;eui1基因效应大于eui2基因,同时含有eui1、eui2基因的e-杂交稻十分相似于含eui1基因的e-杂交稻.不同类型杂交稻比叶重无显著差异.在生长旺盛期,含有eui1基因的e-杂交稻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含eui2基因的e-杂交稻和不含eui基因的对照,含eui2基因对杂交稻叶面积的增大作用不显著.生长后期,e-杂交稻叶面积减小较快,使e-杂交稻叶面积指数逐渐降至或低于对照水平.eui基因表现的效应呈现如下顺序:eui1≈eui1+eui2>eui2.  相似文献   

7.
籼型杂交稻与常规稻米质特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目前在洞庭湖区广泛种植的9个籼型杂交稻组合和11个籼型常规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杂交稻组合间、常规稻品种间的变异系数以及杂交稻与常规稻的碾磨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淀粉、17种氨基酸、粗灰分、9种矿质营养素和N营养素)的差异,研讨了提高杂交稻整精米率的途径和改善杂交稻食用品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高产常规稻3种不同类型中稻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齐穗后遮光(70%)和不遮光两种处理方式,研究了光强变化对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营养吸收与分配的影响,以揭示超级杂交稻产量稳定性较差的原因。结果表明,遮光处理后:①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累积量大幅度减少,干物质分配到穗中的比率仅为32.1%,低于其他类型品种;②超级杂交稻谷粒氮总积累量降幅达33.9%,氮收获指数下降12.3%,而普通杂交稻和常规稻分别只降低19.8%和26.9%;③超级杂交稻产量下降幅度为53.1%,显著低于常规稻和普通杂交稻品种。  相似文献   

9.
eui基因对e-杂交稻若干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研究了含有不同eui基因的杂交稻的若干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 ,e 杂交稻与原杂交稻株叶形态和主要农艺性状相近 ,但e 杂交稻比原杂交稻株高、穗长、穗颈长、剑叶长、倒二叶长、倒一节间长这 6个性状均有较明显的增长。含eui基因的杂交稻早生快长 ,生育期缩短 ,分蘖力下降 ,成穗率提高。e 杂交稻谷粒长、谷粒宽、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比原杂交稻有所增加。在分蘖及齐穗期 ,含有eui1基因的e 杂交稻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含eui2基因的e 杂交稻和不含eui基因的对照。e 杂交稻的群体生长率也比不含eui基因对照的高。eui基因对杂交稻群体生长率增加的作用主要是在生长前期和中期 ,且以eui1基因的作用最为显著。就大多数性状而言 ,不同eui基因的效应依次为 :eui1≈eui1+eui2 >eui2。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根系生长优势与吸氮特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对杂交稻汕优63及其亲一的根系生长和吸氮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根系生和工和吸氮特性较亲本有明显优势,在低氮浓度下尤为突出;根系吸氮量与植株干物质生产优势密切相关;杂交稻对NH4^+的吸收速率受父本影响较大,杂交稻虽有明显的吸氮优势,但其呼吸耗氧并未增加。这种现象可能暗示杂交稻的根系呼吸产生的ATP或能量分配方式与其亲本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11.
水稻叶片气孔特性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改良刮制法观测了13个早稻品种剑叶、20个晚稻品种上三叶的气孔特性,比较了常规稻与杂交稻气孔差异,并对气孔密度、长度与宽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气孔密度变幅大于气孔长度与宽度;早稻杂交稻剑叶气孔密度、长度与宽度大于常规稻;剑叶气孔长度与宽度呈显著正相关,但长度、宽度与密度相关性不显著;晚稻杂交稻剑叶气孑L密度大于常规稻,倒二叶、倒三叶均要小于常规稻;而杂交稻上三片功能叶气孔长度均大于常规稻;杂交稻倒三叶气孔宽度大于常规稻,其他2叶均比常规稻小;上三片功能叶气孔长度与密度、气孔宽度与密度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关系,而气孔长度与宽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正福建野生稻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源杂交稻(简称新质源杂交稻)育种技术,是一项遗传学规律、育种学方法都有别于袁隆平院士等发明的野败型杂交稻、二系法杂交稻育种技术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非转基因育种新技术,聚合了高产、优质、种子生产安全等优点,突破了长期以来野败型杂交稻稻米品质难以提高、二系法杂交稻种子生产风险大等限制杂交稻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幅  相似文献   

13.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意义重大,湖北省为两系杂交稻的发源地,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多成果,最早探明了育性转换机理,选育了一系列两系杂交稻,对这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湖北省杂交稻育种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种和密度对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品种和密度对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品种与密度间交互作用差异不显著,中浙优1号抛秧密度112500穴/hm^2产量最高,适合广西进行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在广西桂中和桂北地区,早熟的新两优6号也可作为超级杂交稻强化栽培。  相似文献   

15.
单季杂交稻氮肥肥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展了单季杂交稻主栽品种中浙优1号、甬优9号不同氮肥施用量增产效果试验及移栽株行距、有机肥施用量对单季杂交稻产量的影响试验,明确了青田县单季杂交稻氮肥最佳施肥量与移栽株行距、有机肥施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的目标,技术路线和育种理论,综述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概况,以及在亲本选育,品种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阐述了通过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扩大亲本遗传差异,提高水稻生物学产量,改善水稻生理机能等技术策略,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杂交稻新组合,进一步提高中国超级杂交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以6个长穗颈不育系及3个相应原不育系与3个高秆隐性恢复系及其相应的原恢复系为材料,组配成一套9组共36个组合的F1材料.每组的4个杂交稻F1遗传背景一致,但eui基因型不一致,分别带有eui1、eui2基因,同时带有eui1、eui2基因以及不含eui基因.比较了这4种不同eui基因型的杂交稻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籽粒灌浆的差异.结果表明:e 杂交稻同原杂交稻在株叶形态和主要农艺性状上十分相似,但e 杂交稻比原杂交稻在株高、穗长、穗颈长、剑叶长、倒二叶长、倒一节间长6个性状上均有较明显的增加,eui基因对杂交稻其它农艺性状影响较小.e 杂交稻在产量构成和穗部性状上与原杂交稻相当.不同eui基因的效应以eui1基因较大,eui2基因较小;同时含有eui1、eui2基因的组合表现与仅含eui1基因的组合相似.4种不同eui基因型杂交稻的籽粒灌浆过程相似.  相似文献   

18.
双杂吨粮生理生态指标及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研究通过3年的调查与试验,阐明了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在不同栽培季节,不同栽培水平下的产量形成特点及氮钾吸收特性,明确了杂交稻的穗型与生育期有一定的关系,对杂交稻需钾量是否近似常规稻这一理论问题也给予了肯定的证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不同生育期杂交稻组合亩产吨粮的产量结构指标,氮钾吸收量指标及相应的生理生态指标,制订的“双季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模式”,实用性强,增产节支,为吨粮田的建设与推广提供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徒手切片结合直观对应调查法研究了籼粳亚种间杂种F_1雏管束性状及其与籽粒充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伸长节间与穗颈维管束数目和大小,亚种间杂交稻>品种间杂交稻>常规稻。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差主要与其输导组织的颖花负荷量过重有关。2.籽粒充实度差的亚种间杂交稻穗基部一次枝梗维管束性状优于穗项部,与对照表现一致;但其单个大维管束的韧皮部横切面积穗基部的远小于穗顶部。3.亚种间杂交稻伸长节间的大维管束数目,上部<下部,与品种问杂交稻相同但与常规稻相反。  相似文献   

20.
遮光对超级杂交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遮光条件下超级杂交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特征,以超级杂交稻、普通杂交稻和高产常规稻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齐穗后遮光30%、60%和不遮光3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遮光处理对叶绿素含量影响显著,超级杂交稻在齐穗后遮光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叶绿素b含量增加的幅度高于叶绿素a;遮光处理对超级杂交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遮光处理降低超级杂交稻叶绿素a/b,超级杂交稻叶绿素a/b下降幅度要高于常规稻和普通杂交稻,这可能与超级杂交稻对环境适应能力的脆弱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