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宁麦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品种来源 宁麦13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宁麦9号中经系统选择育成的优质、高产、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小麦新品种,2001-2003年度参加江苏省弱筋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2003-2004年度通过江苏省小麦良种生产试验,并推荐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2005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定名。 相似文献
10.
11.
绵阳30号是绵阳市农业学研究所以自创的优良种质绵阳01821为主要亲本,采用复合杂交方法育成的大穗型小麦新品种。其主要特点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突出,穗大粒多,白皮大粒,商品性突出,适应市场需求,抗逆力强,穗产性好,适应性广泛。粗蛋白质含量11.59%~11.79%,湿面筋含量20.1%~21.4%,沉降值13.1~5.0ml,面团稳定时间1.4~1.5min,达到弱筋小麦品种标准。2003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3001。 相似文献
12.
气候是小麦赤霉病发生早迟和轻重的决定因素。在菌源存在的前提下 ,病害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的温度和湿度 ,尤其是湿度。一般 4月中旬至 5月上旬 ,雨日达 9~ 14d可导致其大流行 ,6~ 12d可致中流行 ,少于 5d可致轻流行。而据统计 ,江苏省靖江市常年 4月中、下旬和 5月上旬雨日分别为 4 .6 9d、4 .6 2d和 5 .2 3d ,降雨量分别为 2 5 .92mm、2 0 .78mm和 36 .78mm ,日照时数分别为 5 7.6 9h、6 0 .2 0h和 6 1.72h。气候条件属于中流行至大流行的范围。该市推广种植弱筋小麦扬麦 9号以来 ,赤霉病均属中等偏重发生 ,影响了产量和… 相似文献
13.
弱筋小麦扬麦15优质高产群体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播期、密度、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和氮磷钾配比对弱筋小麦扬麦15优质高产群体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弱筋小麦扬麦15实现产量与品质协调发展的适宜播期在10月22日~11月5日左右,最适密度在210万-245万/hm^2,施氮量180—240kg/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比例为7:1:2,氮磷钾配比为1:0.6:0.6。在本试验条件下,10月29日播种,密度240万/hm^2,施氮量180kg/hm^2,氮肥运筹(基肥:壮蘖肥:拔节肥)比例为7:1:2,氮磷钾配比为1:0.6:0.6,产量〉6000kg/hm^2,子粒蛋白质含量〈11.5%,湿面筋含量〈22%。符合弱筋小麦国标(GB/T17893—1999)要求。 相似文献
14.
密度及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宁麦13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弱筋小麦新品种宁麦13号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在总施氮、磷、钾量一定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种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研究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密度(基本苗,下同)16万/667m2左右,总施氮量14 kg/667m2,氮肥运筹(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7∶1∶2时,宁麦13号表现产量高、品质好。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宁麦13号籽粒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降低,但超过一定的范围,随着密度增加其籽粒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也增加;在总施氮量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氮肥运筹比例的前移,宁麦13号粗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15.
16.
华麦12为弱筋小麦新品种,其主要品质指标如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吸水率、稳定时间等均达到国家弱筋小麦品种标准,且表现为矮秆、高产、稳产。报道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讨论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量呈不断增长趋势,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和种植不足戚为我国目前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改善我国小麦生产品质结构,国家制订了《全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稳定发展中筋小麦。长江下游以江苏为主体的淮河以南地区及皖豫鄂接壤地区.由于降水量多.自然条件不利于小麦籽粒蛋白质和面筋等的形成.但对弱筋小麦的生产相对有利.是弱筋小麦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而弱筋小麦在栽培技术上与中筋、强筋小麦有很大的差异,产量和品质难以协调。本文总结了扬麦15的选育过程,研究了密度、氮肥用量和运筹比例对其产量与籽粒品质的调控作用.为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
弱筋小麦施肥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江苏省海安县弱筋小麦无肥基础地力产量平均为4 566 kg/hm2,土壤贡献率为63.2%,其中,氮素58.7%,磷素92.8%,钾素95.9%.100 kg籽粒氮、磷、钾吸收量,施肥区为2.49、0.53、2.25 kg,不施肥区为2.1、0.5、2.03 kg. 氮(尿素)、磷(过磷酸钙)、钾(氯化钾)肥料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6.6%、9.9%、18.2%,其中:土壤当季贡献率和氮、磷肥料利用率以水稻土高于潮土;而100 kg籽粒氮、磷、钾吸收量以潮土高于水稻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