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茶叶》2005,27(3):33-33
据我国台湾媒体报道,为推广民众多喝茶,台湾“农委会”与台湾茶协会4月6日宣布,将4月7日定为“台湾喝茶日”,并展开为期2个月的促销和各种茶文化推广活动。  相似文献   

2.
台湾乌龙茶传自大陆,经台湾多年来以科学方法研究改良后,制作出许多种风味优异的产品,为世界爱茶人士所赏识。现将三种代表台湾乌龙茶的特色说明如下: 清香乌龙茶:是轻度发酵的绿色乌龙茶,  相似文献   

3.
<正>据福建检验检疫局披露,经该局检验合格,一批重2.9吨的福建茶叶近日出口台湾地区,实现闽茶首次输台。台湾茶源自福建,至今约有200年历史,现有如阿里山红茶、冻顶乌龙、高山茶以及东方美人等诸多名茶。台湾年进口茶叶达3万多吨,约占其茶叶市场的7成,多来自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地区。此前,由于台湾地区对当地茶叶的保护,大陆茶叶少有输台。  相似文献   

4.
业界资讯     
台湾定4月7日为“喝茶日”本刊讯据我国台湾媒体报道。为推广民众多喝茶,台湾“农委会”与台湾茶协会4月6日宣布,将4月7日定为“台湾喝茶日”,并展开为期2个月的促销和各种茶文化推广活动。台湾“农委会”农粮署副署长许万祥说,喝茶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又有益健康,而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叶》2012,(2):9-9
正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正式签约。随着ECFA的实施,2012年台湾茶输入大陆将实现零关税。台湾茶大陆销量渐增去年,ECFA正式签约后,就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台湾区茶输出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高毅芳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台湾茶叶  相似文献   

6.
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及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地区制茶种类缘于历史渊源,先后从大陆引进及发展乌龙茶、包种茶、红茶、绿茶(龙井、眉茶及煎茶)等制造技术,使台湾成为兼具不发酵茶类(绿茶),部份发酵茶类(包种茶、乌龙茶)及全发酵茶类(红茶)产制技术的产茶地区。台湾栽培之茶树品种早期皆由先民自大陆传入,福建乌龙茶的制茶技术亦先后传入。然而台湾包种茶及乌龙茶的产制技术,在台湾有关机构不断应用新科技、新技术辅导茶农改进产制技术,提高茶叶品质,已逐渐演变而自成一格,其外观及香味与大陆乌龙茶绝然不同。各茶区亦依其产制环境之特性而发展出各种特色茶:如台北…  相似文献   

7.
张凯农  肖纯 《茶叶》1994,20(2):41-42
台湾绿茶兼有日本绿茶和大陆绿茶的花色品种,同时采用日本和大陆制法,无论制法还是品质都很有特色。一、台湾绿茶的原料台湾绿茶以春茶鲜叶为主,根据市场行情也用少量秋、冬茶鲜叶。主要红茶、青菜产区都生产绿茶。台湾适制绿茶的茶树品种主要有台菜1~11号中除7、8号以外的  相似文献   

8.
台湾的茶树品种很多,有的栽培品种是或早或晚从大陆引入的,有的品种是以大陆的引入品种为亲本选育而成的。台湾的主要茶树品种有青心大有(音铆),台茶一号,台茶五号,红心大有,青心乌龙,铁观音、乌金、台茶12号、台茶13  相似文献   

9.
海峡两岸茶树同根同源,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台湾农民先后到大陆开发台茶生产。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就是从这个时期起步。在省茶叶学会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们通过艰苦创业,应用现代新科技,建立起了台茶科技示范园区。同时受到国台办、农业部的高度重视,被授予全国八大“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两岸合作的典范,蜚声于海峡两岸。  相似文献   

10.
俭朴清雅的茶宴台湾在弘扬中华茶道、倡导茶艺中,推展出了茶宴,在茶宴的研究和设计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茶宴,就是以茶宴客。它不但是社交的礼仪,而且是即席艺术表演,雅而不俗,俭而不吝,既符合中华民族的俭朴的美德,又具有待客交谊之功,确是值得提倡之事。据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茶艺月刊》社长兼主笔蔡荣章1985年报道,茶宴已在台湾倡行,受到茶艺、文化界和社会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制一款复合功能性保健茶包。【方法】以罗布麻茶和无花果叶作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罗布麻茶无花果复合茶包进行工艺优化,采用模糊数学法对罗布麻茶无花果叶复合茶包的色泽、滋味、香气和风格进行感官评分。【结果】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无花果叶杀青5 min,无花果叶与罗布麻茶复配比为1∶3,包装材料为玉米纤维,感官评分最高为84分,香气均衡,口感柔和,无苦涩感。【结论】采用本法研制的罗布麻茶无花果叶复合茶包成品香气浓郁,而且工艺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茶叶学会和台湾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8月24-25日在台湾台中大坑佛法山忘忧湖咖啡茶园举行,由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陈宗懋和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杨亚军率领的大陆代表团65位专家、学者与来自台湾茶业界人士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1885年10月12日(清光绪十一年九月初五)台湾建省,距今100周年了。 由于台湾长期与大陆分离,对台湾茶业情况知之甚少,今年初在从事台湾问题研究的兄长处与其谈至台湾茶业,产生了兴趣,就此翻阅了一些史书及资料,对台湾建省前后的茶业作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台湾产茶、采茶、制茶的起始,乌龙茶、包种茶的产生及其原因,以及建省前后的台茶出口和茶业组织形式等情况作了整理,并仓促作文以为台湾建省百年纪念。  相似文献   

14.
茶类丰富显特色台湾茶叶界称台湾是世界上一个特殊的茶区,若就茶类而言,的确如此。由于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世界上生产的茶类,在台湾几乎都能生产。台湾最初的制茶方法,是从福建武夷山和安溪引进的,生产乌龙茶,以后进而创制出台湾特有的包种茶。四十年代初,太平洋战争爆发,乌龙茶在美国的市场被爪哇红茶代替,台湾乌龙茶一落千丈,台湾始转向印度引种阿萨姆种,在平镇、鱼池试种,发展红茶生产。五十年代初,由大陆来台的茶业经营者倡导,兴起生产外销绿茶。同时,大陆各省同胞迁台居住者甚多,不少人士喜欢饮用绿茶,遂仿效大陆制法生产多种内销绿茶以及其它内销市场需要的茶类。以致目前台湾茶类众多,但仍以乌龙茶和包种茶为台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茶叶》从1986年第二期至1987年第一期,曾连载拙作《台湾茶事》,受到不少读者的嘉许,不胜荣幸。内地访港茶友说,《台湾茶事》很有意思,篇篇必读。台湾茶友也说,《台湾茶事》对中华茶艺发展的内部沟通有很大帮助,对现代茶艺文化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见,《中国茶叶》不惜篇幅介绍台湾茶事,在一些读者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应。  相似文献   

16.
茶具之贵在壶艺茶具,广义地讲,包括采、制、品饮等所有茶事所用的器具。然社会上一般所言茶具,乃是指品茗饮茶时所用的器皿,通常包括茶壶、茶杯、茶船(或茶盘)等。茶具不仅是品茗的器具,而且是组成茶的文化的重要部分。茶具的玩味,也是中华茶道的重要内容。茶具之中,最令茶师茗友所重者,乃是茶壶。台湾茶艺界,不仅将其艺术及其欣赏列为茶道的范畴,而且认为它是考证“茶的文化”的重要依据,其中最  相似文献   

17.
豆腐在我国的台湾省有着悠久的流传历史,据了解,目前台湾豆腐行业企业大约有近两千家,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在规模上虽然远远比不上大陆,但台湾省的豆制品种类十分丰富,销售范围和人均销售量比大陆多,台湾的豆制品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定位分两个层次,即大众消费层次和高端层次,各种产品售价约是大陆的2~8倍。通过下面这篇文章,我们不但能了解到台湾豆腐产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深切感受到了台湾豆腐业者对豆腐产业发自肺腑的热爱。  相似文献   

18.
台湾茶史之考证关于台湾产茶历史,连横在《台湾通史》农业志有绪言中写道:“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桀)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籽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盖以台北多雨,一年可收四季,春夏为盛。茶之佳者,为淡水之石碇、文山二堡,次为八里坌堡,而  相似文献   

19.
台湾省是我国的重要茶区。全国人民,特别是茶业界对台湾茶叶的生产很是关心,希望了解台湾茶叶的生产技术及其研究动向,也渴望海峡两岸的茶业界进行技术交流的机会早日到来,为此,将现有资料整理成文,以飨茶业界同人。一、台湾的制茶业  相似文献   

20.
台茶源流在武夷台湾也有野生茶树分布,在南投县的眉原山上,如今还保存着野生茶林。据台湾大学吴振铎教授称,眉原山野生茶树的树龄,在两百年以上。日本名城大学桥本实教授曾前往考察,并报道眉原山尚存的野生茶树,主干直径达90余厘米。但是,台湾栽培的茶种,则是一百多年前由福建移民自福建携带而至。《台湾通志》对此有明确记载:“嘉庆时(公元1796~1820年),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