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为了缓解牧业冬春季节饲草不足的问题,有效利用8—10月的水、热、光和土地资源,复种青刈秣食豆,明确秋闲田秣食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采用正交试验与软件PASW Statistics 18的LSD法,以秣食豆产草量为主要考核指标,对秋闲田秣食豆播种行距、种植密度与氮、磷、钾等影响因素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行距与钾肥对秋闲田秣食豆产草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秣食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方案:每公顷留苗密度75万株,并以氮肥(N)300 kg/hm2、磷肥(P2O5)112.5 kg/hm2、钾肥(K2O)375 kg/hm2做基肥,播种方式以50 cm的行距进行条播。该方案的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661.67 kg/hm2、2723.64 kg/hm2,较产草量位居第二的优良组合的鲜重、干重分别增产24.17%、27.63%。为秋闲田栽培秣食豆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丰产丰收,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列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 的LSD法,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的种植密度与播种行距进行了单株生产力及其草产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草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单株生产力最大的优化组合为A1B4,即种植密度为7.50 万株/hm2 与播种行距为40 cm 的配置;获得最高产量的优化组合为A2B4,即种植密度为22.50 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研究结果为秋闲田种植饲用甜高粱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丰产丰收,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采用列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的种植密度与播种行距进行了单株生产力及其草产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草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秋闲田饲用甜高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单株生产力最大的优化组合为A_1B_4,即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获得最高产量的优化组合为A_2B_4,即种植密度为22.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研究结果为秋闲田种植饲用甜高粱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轻度盐碱地蓖麻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蓖麻的最佳高产栽培措施。[方法]在轻度盐碱地上,以蓖麻杂交种通蓖6号为试验品种,利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设置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为参试因子,采用四元二次通用设计,研究了高产栽培措施。[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4个主要栽培因子对通蓖6号产量影响的大小次序为密度、磷素、钾素、氮素。蓖麻产量大于2 499.23 kg/hm2水平下,最佳栽培措施为:密度为23 918~25 514株/hm2,氮肥(纯氮)用量为131.000~230.500 kg/hm2,磷肥(P2O5)用量为42.000~76.125 kg/hm2,钾肥(K2O)用量为50.175~75.525kg/hm2。[结论]为中低盐碱地蓖麻高产栽培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科杂2号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惠应  程国旺  吴晓亮  吴盛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528-9529,9541
[目的]为科杂2号在安徽沿江棉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寻找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方法]采用4元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科杂2号进行高产栽培试验,建立科杂2号皮棉产量与栽培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函数模型,并对上述模型进行显著性测验。[结果]最优农艺措施组合:密度为21 606~22 394株/hm2,氮肥(N)为234.3~266.1 kg/hm2,磷肥(P2O5)为85.2~114.8 kg/hm2,钾肥(K2O)为186.0~214.80 kg/hm2。[结论]该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实际意义,可作为科杂2号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优化饲用甜高粱留苗密度与播种行距的最适配置,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饲用甜高粱的密度与行距进行叶茎比、干鲜比与草产量的对比试验。[结果]密度与行距对饲用甜高粱的叶茎比、干鲜比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草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饲用甜高粱高产的密度与行距的最佳优化组合A2B4:留苗密度22.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40 cm的处理组合。[结论]该研究为饲用甜高粱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花生新品种黔花生二号丰产栽培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黔花生二号的丰产栽培技术模式。[方法]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黔花生二号产量与主要栽培措施(密度、氮、磷、钾)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各因素与产量指标间的数量模型。[结果]黔花生二号获得高于4 305.3 kg/hm2的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是:播种密度为28.29×104~28.69×104株/hm2;尿素施用量为136.875~163.125 kg/hm2;过磷酸钙施用量为423.750~476.250kg/hm2;硫酸钾施用量为136.875~163.125 kg/hm2,其中N∶P2O5∶K2O=1∶2.08∶2.17。[结论]影响黔花生二号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密度和钾肥,其次是磷肥和氮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施N量、施P2O5量及施K2O量对普那菊苣鲜草产量的影响,为菊苣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普那菊苣秋种次年鲜草产量与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4因子间的关系,建立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试验4因子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模拟寻优,提出普那菊苣高产综合农艺措施。[结果]普那菊苣鲜草产量≥206250kg/hm2的农艺措施:种植密度19.08万~20.54万株/hm2,每次刈割次日施纯N量82.60~97.25kg/hm2,底肥施P2O5量170.09~196.95kg/hm2,K2O量123.17~142.43kg/hm2。[结论]在普那菊苣高产栽培中,种植密度是影响鲜草产量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氮、钾肥施用量,再次是磷肥施用量,故应在合理密植、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株数的基础上,合理施用氮肥,并配合磷、钾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9.
毕单18号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黔西北地区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建立了该品种产量与种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毕单18号在黔西北海拔1400m左右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案:种植密度53 934~55 365株/hm2,氮肥(纯N)用量298.4 ~ 357.0 kg/hm2,磷肥(P2O5)用量144.3~169.3 kg/hm2,钾肥(K2O)用量18.5~42.3 kg/h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促进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103的推广应用.[方法]应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进行云-103的氮钾肥用量、密度的研究.[结果]影响云薯103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密度、氮肥用量,次要因素是钾肥用量.[结论]云薯103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的栽培技术方案为密度57420株/hm2,尿素300 kg/hm2,硫酸钾600 kg/hm2.  相似文献   

11.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氮、磷、钾肥和密度4因素及其互作对脱毒甘薯豫薯7号产量的影响。[结果]4因素与甘薯产量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依次为钾肥>氮肥>密度>磷肥。氮、钾互作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氮、密度互作,氮、磷互作的影响效应较小。随着产量的提高,脱毒甘薯对钾的需求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豫薯7号的最高产量为53.0 t/hm2。[结论]脱毒甘薯产量在45.0 t/hm2以上时的农艺措施为:施N 63.42~74.73 kg/hm2,施P2O567.76~82.24 kg/hm2,施K2O 106.70~127.71 kg/hm2,密度4.6万~5.3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饲用甜高粱丰产丰收,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列区试验设计与软件IBM.SPSS.Statistics.v22的LSD法,对饲用甜高粱的种植密度与播种行距进行了单株生产力及其草产量的比较试验。[结果]种植密度与行距对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草产量均具有重要影响。明确了饲用甜高粱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单株生产力最大的优化组合为A_1B_4,即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获得最高产量的优化组合为A_2B_4,即种植密度为22.50万株/hm~2与播种行距为40 cm的配置。[结论]为种植饲用甜高粱的生产实践提了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油菜钾肥产量效应及其利用率研究(英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钾肥用量对油菜产量、生物学特性及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零水平为对照,设置9个钾肥用量水平,在云南9个不同生态类型的油菜产区组织3次重复的单因素随机区组联合大田试验。[结果]云南油菜适量施用钾肥能够提高籽粒产量,钾肥用量为150-180kgK2O/hm2时,油菜产量可达到3983-4151kg,比K0对照增产4.7%-9.1%,并在K165处理处出现产量峰值;每施用K2O1kg,可增加油菜籽粒产量559kg,纯利润达到1229元/hm2,产投比达到1:1.95,钾肥偏生产力达到31.32kg/kgK2O,钾肥农学利用率达到3.7kg/kgK2O;施钾可促使油菜健壮生长,具有增果实、增粒、促进籽粒充实的作用。[结论]云南油菜钾肥高产高效生产的适宜推荐范围为150-180kg K2O/hm2。但综合考虑产量和效益等因素,云南省适宜K2O施用量在73.9kg/hm2左右,陇川、玉龙和临翔产区及条件类似产区应适当增加到100kg/hm2左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磷肥及钾肥对小麦新品种绵麦42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磷肥与密度,它们对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钾肥对产量影响较小,未达到显著水平。绵麦42获得高产(产量大于7500 kg/hm2)的具体栽培技术措施为:密度为226.35-250.65×104/hm2基本苗,纯氮量182.85-197.55 kg/hm2,P2O5用量119.4-130.8 kg/hm2,K2O用量79.65-113.85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为加快高产粮用和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桂粉2号的推广应用,探索最佳的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采用4因子(1/2实施)5水平2次通用旋转回归试验设计,研究桂粉2号产量与栽插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顺序为氮肥>磷肥>密度>钾肥;单产达32685.60 kg/hm2,以上优化方案为密度53835.00~55515.00株/hm2、纯氮用量116.85~125.10 kg/hm2、P2O5用量59.85~64.35 kg/hm2、K2O用量156.60~173.40 kg/hm2。不同的密度肥料组合与甘薯产量之间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依据建立的产量与密度及氮、磷、钾施用量的回归模型,明确了产量与各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为甘薯新品种桂粉2号的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密度、行距及施肥量等因素的试验,研究夏大豆新品种科豆1号配套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栽培密度为21万株/hm2、行距为0.4m,底肥施三元复合肥450kg/hm2的种植模式下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设置不同的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探索出粤油13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模式.[方法]运用二因素三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水平对粤油13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粤油13种植密度30万株/hm2,施足底肥(生物有机肥2250 kg/hm2+复合肥300 kg/hm2)的前提下,苗期追施N量76.6 kg/hm2、P2O5量48.8 kg/hm2、K2O量126.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产量.[结论]在丘陵红壤旱地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粤油13产量的影响达0.05显著水平,而施肥对粤油13产量的影响达0.0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结果,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及高产创建应用,探讨了玉米高产栽培中的关键因子——氮、磷、钾肥、密度与产量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邯玉66’大面积高产群体产量结构指标为:收获株数63000~67500株/hm 2 ;每穗450~600粒,千粒重325~345g,穗行数14~18行,行粒数33~35粒,单穗粒重160~210 g,穗长17~22 cm。‘邯玉’种植密度及N、P、K优化栽培技术方案:产量9750~10500 kg/hm 2 ,优质有机肥60-75m3/hm2,SN 115-150kg/hm2,SP2O5 300-375kg/hm2,SK2O 225-300kg/hm2。在玉米品种邯玉66特征特性、生产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制定了‘邯玉66’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为玉米“高投入、低产出”向“高产、高效”的转变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甘薯品种龙薯15号配套高产栽培提供依据,为其推广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探讨密度及氮、磷、钾施用量对甘薯产量的影响。[结果]4个因素对龙薯15号鲜薯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钾肥>氮肥>密度>磷肥。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最大,磷、钾肥互作的影响效应较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均可提高甘薯产量。在该试验条件下,龙薯15号的最高理论产量为60.24 t/hm2。[结论]龙薯15号产量在50.00 t/hm2以上时的农艺措施为:密度5.83万~6.08万株/hm2,施氮肥132.48~148.19 kg/hm2,施磷肥40.59~49.41 kg/hm2,施钾肥184.73~215.93 kg/hm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黔育1号"菊苣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有机肥、氮、磷、钾4个施肥试验因子对"黔育1号"菊苣鲜草产量的影响,并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各因素对菊苣的鲜草产量的作用以有机肥最大,其次为磷肥、氮肥,而钾肥的影响最小。为获得最高鲜草产量146 000 kg/hm2,需要有机肥6 000 kg/hm2、氮肥375 kg/hm2、磷肥180 kg/hm2、钾肥6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黔育1号"菊苣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