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2年10月底,泉州市郊两个养鸭户的两批丽佳雏鸭相继于15日龄左右发生一种以萎顿、软脚、眼界有分泌物、下痢和摇头、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为特征的疫病.根据临诊和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学检验,分离出一株血清Ⅰ型鸭疫巴氏杆菌,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为国内另一鸭品种发生本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在规模化养鸭中应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防制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适用的免疫程序。试验采用了测定血清中相应抗体液度以及免疫鸭抵抗鸭瘟强毒攻击的能力和免疫鸭的下一代雏鸭抵抗鸭肝炎病毒强毒攻击的能力来进行判定。试验结果表明,种鸭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的免疫防制,使用鸭瘟鸭病毒性肝炎二联弱毒疫苗首次免疫的适宜时间为28-30日龄,二免时间为产蛋前即23-24周龄.这样在60周龄内可使种鸭不发生鸭瘟和下一代雏鸭不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对于1-30日龄阶段的小鸭鸭瘟和鸭病毒性肝炎的防制主要是依靠母源抗体和环境的隔离、消毒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元德发 《饲料博览》1998,10(4):43-43
7活拔毛绒鸭的饲养管理7.1活拔鸭毛绒的意义活拔鸭毛绒,就是利用人工拔取活体鸭毛绒,这样在一年内,可以多次在一只鸭体上获取毛绒,从而迅速增加羽绒产量,而且可以提高羽绒质量。活拔鸭毛绒技术为羽绒生产创造了一条新的途径。我国是养鸭大国,北方寒冷地带,羽绒...  相似文献   

4.
雏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易发。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的雏鸭,7-20日龄的雏鸭发生率和死亡率特别高。我县为养鸭大县,年饲养量为130多万只。近几年雏鸭病毒性肝炎屡有发生,且无特效药可治,成为我县鸭的主要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对养鸭业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进行快速诊断,做好防治工作显得至关重要。笔者现将多年来用特异性疗法结合中草药治疗该病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是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点是危害3周龄以内的雏鸭,表现为发病突然,病程短促、食欲废绝,运动失调,倒地呈游泳状.死后呈角弓反张,肝脏出现肿胀或出血。肝质变脆,呈土黄色或红黄色。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目前养禽业中常见的病毒性疫病之一,对养鸭业的危害极大。普宁市梅塘镇一陈姓养鸭户,于2006年10月引进樱桃谷肉雏鸭2000羽,养至14日龄时发生了病毒性肝炎,经正确诊断和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后.获得满意的效果,现将该病的诊疗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5个鸭群体遗传关系的微卫星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12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鸭群体(金陵黑鸭、樱桃谷鸭、乌嘴鸭、莆田黑鸭和三穗鸭)的进行了了群体内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群体间遗传距离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标记只有7个在5个群体中检测到多态性,5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在0.530 8~0.634 7之间,其中金陵黑鸭的平均杂合度最高,乌嘴鸭的最低。基于Nei氏标准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樱桃谷鸭独聚为一大类,金陵黑鸭与乌嘴鸭聚集为一类,莆田黑鸭和三穗鸭聚集为一类。上述5个群体7个微卫星座位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为这些鸭群体的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用12个微卫星标记对5个鸭群体(金陵黑鸭、樱桃谷鸭、乌嘴鸭、莆田黑鸭和三穗鸭)的进行了了群体内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和群体间遗传距离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标记只有7个在5个群体中检测到多态性,5个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在0.5308-0.6347之间,其中金陵黑鸭的平均杂合度最高,乌嘴鸭的最低。基于Nei氏标准遗传距离构建的系统发生树结果表明,樱桃谷鸭独聚为一大类,金陵黑鸭与乌嘴鸭聚集为一类,莆田黑鸭和三穗鸭聚集为一类。上述5个群体7个微卫星座位的检测和分析结果为这些鸭群体的资源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稻鸭无公害共育提高水田经济效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稻鸭无公害共育试验结果表明,共育不仅不影响水稻生育进程,而且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改善经济性状。稻鸭共育能有效控制水田杂草生长和病虫发生,减少鸭的喂食量。不仅实现稻鸭双丰收,而且可生产无公害的稻、鸭农产品,大幅度提高了水田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与鸭肝病及肝癌的关系,取鸭肝癌高发地区启东市2年以上鸭114只和低发地区高邮市1.5年以上鸭98只,分别经血清学检测鸭DHBV,逐个进行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两地区带毒率和阳性鸭群与阴性鸭群的病变性质及程度,采用Ridit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统计推断。发现无论是高邮鸭还是启东鸭,同一地区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的鸭群,DHBV阳性组和阴性组之间肝病的性质和程度以及肝癌检出率无显著差异;高邮阳性鸭群和启东阳性鸭群相比较,胆管增生、淀粉样变和细胞变性及肝癌检出卒等多项指标差异显著。进一步分析证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由于病因不同所致。高邮鸭肝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东方次睾吸虫感染,而启东鸭肝病和肝癌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黄曲霉毒素中毒。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与否对两地区鸭群的肝病及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鸭疫里默氏菌病的传染类型,对两组不同日龄的鸭人工感染鸭疫里默氏菌,于接种感染后不同时间测定其血液中细菌含量,白细胞分类计娄的动态变化,并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果表明:两组鸭在接种感染后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其外周血液中细菌含量持续大幅度上升,并且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都能在血液中查到鸭疫里默氏菌,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得出鸭疫里默氏菌病是一种急性或亚急生的败血型传染病,在感染12-24h后出现菌血症,后瞬即发展为败血症经过。  相似文献   

11.
吴立芬 《现代农业科技》2009,(14):303-303,305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鸭一种传染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小鸭。介绍了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生流行特点,总结了其诊断与防治方法,以期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肝炎即鸭瘟,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急性、热性传染病。不同品种、日龄及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在秋季鸭群运销旺季和低洼多水的污染地区最易发生和流行。成鸭发病及死亡较多.雏鸭较少大批发病。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鸭和带毒鸭,以及其它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健康鸭一旦接触这些带毒禽类排出的粪便及其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饲养工具等,都会感染发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危害雏鸭为主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与致病性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后.常造成雏鸭短期内大批发病和死亡.生长发育严重受阻.给养鸭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自2005年3月份以来,柳州市郊区沙塘镇多户养鸭场饲养的肉仔鸭相继发生以打喷嚏,眼、鼻流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腿软、扭头、抽搐等为特征的疫病。  相似文献   

14.
鸭传染性浆膜炎叉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系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鸭群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该病在一些养鸭场,特别是育雏环境卫生较差的鸭场常有发生,其发病率很高,可达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间,是造成养鸭户和养鸭场鸭群成活率低、成长缓慢、体重碱轻、淘汰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前鸭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仍是影响我国养鸭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类疫病,根据我们多年的临诊实践经验,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本文就鸭的主要病毒性疫病及其防制简述如下。 (一)鸭瘟 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首次从病原学角度证实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在河北省的存在。在1999年底,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部分肉鸭饲养场的幼龄鸭发生了一种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病原的分离和鉴定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分离菌经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鉴定为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Ⅰ型,易感雏鸭接种试验能够复制出典型的病例,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17.
鸭圆环病毒病由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 DuCV)引起的一类对鸭场危害较大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属于近些年新发现的禽类病毒病。鸭圆环病毒病的发生会引起鸭的免疫抑制和生长缓慢。本文主要对安徽省某鸭场中疑似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利用PCR检测,将其确诊为鸭圆环病毒。现报道如下,期望为该地区鸭圆环病毒病的防控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8.
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病学与病原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4年以来,浙江省杭州,桐乡等地的小鸭群中发生一种传染病 ,其死亡率为6-57%,经病理剖解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等,。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产现变观察及病原分离鉴定。确诊为小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原为鸭疫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9.
一、发病特点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李氏杆菌病,原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1~8周龄鸭对本病敏感,但多发于10~30日龄雏鸭。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常因引进带菌鸭而发生流行。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蹲伏、缩颈、头颈歪斜、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随着病程  相似文献   

20.
高邮鸭体脂沉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邮鸭为试验素材,屠宰测定1-8周龄鸭腹脂重、皮下脂肪重(腿、颈部)、肌脂率(腿、胸肌)和肝脂率,研究其体脂分布和沉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邮鸭生长发育的早期,腿部皮下脂肪、腹部脂肪、颈部皮下脂肪比胸部皮下脂肪沉积早。高邮鸭早期生长过程中,腹脂相对于屠体重的比值呈上升趋势,说明腹部脂肪的沉积速率大于体重的生长速率。3-5周龄鸭的肌脂率、肝脂率的变化曲线是一致的。各周龄鸭肝脏含脂率高于肌肉含脂率,这可能与肝脏是脂肪合成的场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