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多年的名茶研制开发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名茶品质的形成与茶园生态环境、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采制技术密切相关。优质鲜叶原料是形成名茶品质的基础 ,精湛的制茶技术是形成名茶品质的关键。本文以“天山真香”等名茶为例 ,就制茶技术与形成名茶品质的相关性进行探讨。1 制茶技术与名茶外形各种名茶都有其独特美观的外形。如天山真香茶外形挺直略扁 ,旌德魁针茶紧秀似针 ,旌德亳芽茶扁平似雀舌等 ,虽然外形各不相同 ,但都有共同的品质要求 ,即外形要求“三个一致” :形状一致、大小一致、色泽一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1 采摘优质的鲜…  相似文献   

2.
群体茶树品种在我国茶叶生产上所占栽培面积最大,我省95%以上茶园所栽培的都是良莠不齐、优劣混杂的群体茶树品种,而且这些群体品种茶树大部分均巳树势衰老,特别是我省生产的一些名茶优质茶,由于树势衰老,茶树生活力下降,产量和质量均难提高,使市场上产生名优茶紧缺的供求矛盾,急需从当地群体茶树适制名茶类型中选育适制名茶优质茶的茶树品种,对老茶园提纯复壮和换种,以提高名茶优质茶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  相似文献   

3.
茶的诗文以茶事为题材,兴起于唐代。安徽在唐代时期,舒州、寿州、宣州、歙州、池州均生产名茶。赏析唐代茶的诗文,可以从中了解到安徽名茶的制作工艺、品质特征、社会影响等诸多安徽茶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詹罗九 《茶业通报》2005,27(4):183-183
由安徽省商业协会、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安徽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安徽省农垦事业管理局等八家单位在合肥市科技馆联合举办的2005年中国(安徽)首届茶产业博览会,评选出了“安徽十大品牌名茶”,揭晓和颁奖大会于2005年6月24日在安徽省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次活动面向省市县级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茶产业协会。参评名茶必须是批量生产的安徽历史名茶和已有多年生产历史的创新名茶。产品必须有茶名、级别、注册商标、条码、产品标准、生产工艺规范、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和企业各类认证、获奖、市场销售等资料。安徽省十大品牌名茶,不排名次,…  相似文献   

5.
王宏树 《茶业通报》2004,26(3):125-126
开展安徽主要名茶生化成分测定与制茶品质关系的研究,对发展名茶及提高名茶品质,增进广大消费者对名茶的理性认识,宣传饮用名茶的价值,促进名茶消费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本试验严格按各种名茶采摘标准要求和精湛的加工工艺进行精心制作黄山毛峰等14种名茶样品,密封包装贮存。1.2试验方法1.2.1样品处理将采购的名茶样品及时进行磨细处理,通过40目孔筛,注明标签,存于阴凉干燥处待测。1.2.2测定内容与方法氨基酸含量采用GB8314茶-氨基含量测定法;多酚类含量采用GB8313茶-多酚类含量测定法;水浸出物含量采用GB8305…  相似文献   

6.
徐善真  方惠 《茶业通报》1995,17(4):33-33
新名茶“旌德魁针”徐善真,方惠,郭晓宁(旌德县茶叶公司)“旌德魁针”茶产于安徽省南部山区旌德县境内,是近年创制的名茶新秀。在1995年6月“安徽省第四届名茶评比会”上“旌德魁针”茶以其独特的外形风格、优异的品质特征被评为安徽省级名茶。并获第二届中国农...  相似文献   

7.
詹罗九 《茶业通报》2006,28(2):84-84
2005年中国(安徽)首届茶博会评选出的安徽十大品牌名茶,是唐宋以后,安徽名茶文化的千年淀积,也是安徽名茶文化的继往开来。唐代安徽名茶主要有寿州(霍山)黄芽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鸦山茶等。宋代安徽名茶除霍山黄芽、天柱茶、鸦山茶(鸦山阳坡横纹)外,还有舒州开火茶、庐州开火茶、六安龙芽、小岘春、九华龙芽、全椒南樵、歙县紫霞、休宁白岳黄芽;池州(蒸青)片茶:仙芝、嫩蕊、福合、禄合、运合、庆合、指合、华英;新安(蒸青)片茶:胜金、嫩桑、仙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新安(蒸青)散茶:歙县茗茶等。南宋以后,安徽江南茶区名茶文化全面崛…  相似文献   

8.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的大巴山腹地,是陕南的重点产茶县,产茶历史悠久,所产茶叶品质优异,久负盛名。尽管民间流传着“雌鸡岭上茶,白河井中水”的佳话,历史上镇巴县并无名茶,与紫阳县并称“中原茶区”,以紫阳毛尖为历史名茶。1984年陕西省首只名茶“秦巴雾毫”研制出来通过鉴定,随后一时间市场名茶林立,品质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9.
六月上旬,在农牧渔业部农业局和中国茶叶学会联合召开的全国新名茶评展会上,经过鉴评,安徽的“天柱剑毫”、“黄花云尖”、“岳西翠兰”被评定为部级名茶,“泾县物尖”被评定为部级优质茶。这四种茶品质优异,各具特色,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无性系品种由单一亲本无性繁殖育成,其后代表现型一致。在相同的采管制茶工艺条件下,其品质基本一致,有利于集约化生产和创品牌。福建是主产乌龙茶的省,是以品种作为茶叶品名。如用铁观音种制的乌龙茶叫铁观音,乌龙种制的叫乌龙。福建安溪县有5.33万hm2茶园,其品种基本上是无性系铁观音种,创造名茶铁观音驰名中外,是我国唯一以产茶为主的百强县。浙江省也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推广龙井种,创造了西湖龙井和大佛龙井  相似文献   

11.
神泉珍珠绿名茶是安徽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于九十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的,在1995年安徽省第四届名茶评比会上被评为省级名茶,获中茶所举办的全国"中茶杯"名茶评比一等奖,并在农业部举办的第二届农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它是绿茶类珍珠状的球形茶。其商品茶所具有的特点如下:1外形有特色,生产有批量。目前评选出的名茶,绝大部分是芽型茶,多半都采摘幼嫩单芽或一芽一叶初展制成,制出的茶多呈两头尖的芽型,或两头尖略扁的芽型。采数万个芽才能制Ikg茶。采摘难度大,难以上规模成批量生产,所以名茶评上以后往往是昙花一现。神泉珍珠绿…  相似文献   

12.
潘玉珍 《茶业通报》1992,14(4):21-24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九华山,盛产名茶历史悠久。据《九华山志》记载,唐代时就有“金地茶”。“闵园茶”的生产,1915年曾获巴拿马方国博览会金质奖章。九华山现有茶园面积600多亩,年产干茶15000多斤,年产值达20余万元。1983年以来,恢复生产“金地茶”、“东崖雀舌”两个历史名茶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名茶生产除良好的适制品种、精湛的采制技术外,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土壤是生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依据九华山土壤普查资料,通过对茶园土壤的调查及理化性状分析,将名茶  相似文献   

13.
大方茶是徽州特产,亦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它以品质优异,风韵独特而得到中外消费的赞誉。大方状似龙井,外形扁平、匀直、有锋苗,但比龙井光滑、宽大,富有艺术特色。色泽深绿、油润、鲜活。香气高爽、持久,含有熟栗子香。滋味鲜爽、回甘。汤色清彻,叶底匀嫩、黄绿、明亮。大方形、色、香、味俱佳,不愧为我国名茶中的珍品。大方创制于明朝隆庆年间,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据歙县志记载:“明隆庆间,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茶精妙,郡邑师其法”,“大方以旱南有大方山而得名,或云仿僧之制法,以僧名名之产”。这段记载说明,大方茶的名字有两种命名,一是以大方山命名,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农业厅于1982年1月6日在合肥召开茶树品种资源调查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产茶地区农业局,省祁门茶叶研究所,安徽农学院、劳动大学茶叶系,屯溪茶校等多人。会议认为鉴于安徽省是全国重点产茶省之一,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好,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有不少优良群体品种及名丛单株。为了摸清我省资源家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黄山茗菊     
“黄山茗菊”茶产于黄山市徽州区名茶主产地的富溪乡。系1991年春由区名茶研制组会同富溪制茶名农,选用黄山大叶种茶树早春萌发的茁壮芽叶与蜚声中外的贡菊花进行精心制作而成。在北京市试销时,获北京茶叶总公司的好评。该茶品质特征为:形美如花、芯白叶绿、白毫显露、茗菊香高、汤色清绿、滋味鲜甜,冲泡后似朵真菊盛开。饮用之功能:不仅生津止渴、心旷神怡,而且降压清心。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该茶的采制工艺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6.
松萝茶     
安徽省休宁县产制松萝茶,早在明朝就开始闻名,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是安徽名茶中最早著名的绿茶。《歙县志》载:“明隆庆间(1567—1573)僧大方住休之松萝山,制法精妙,群邑师其法,因称茶曰松萝。”《休宁县志》也有记载:“邑之镇山曰松萝,远麓为琅源,多种茶,僧得吴人郭第制法,遂托松萝,名噪一吋。茶因涌贵,贾利还俗,人去名存,山客索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自然条件优越,产茶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故此名茶繁多,品质优异,在大宗外销茶中,安徽的“祁红”、“屯绿”亦久负盛名;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银奖,饮誉世界。1987年“祁红”、“屯绿”分别荣获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质奖和第27届世界听装食品博览会银质奖。1988年和1989年安徽省茶叶出口创汇居全国第四位。  相似文献   

18.
贵州是个古老茶区,具有二千多年的悠久产茶历史。茶树分布辽阔,茶树品种及资源繁多,勤劳的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采制经验,孕育出千姿百态又脍灸人口的地方历史名茶。贵州各地历史名茶,各有特点。有的采摘细嫩,制工精巧,有的叶形粗大,其味隽永。惟以贵州地处西南隅,开发迟,建置晚,直到明代始置贵州布政使司,清为贵州省。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特种名茶究竟有多少?众说纷云。有“十大名茶”之说,亦有“八大名茶”之论。但“六安瓜片”则是公认的一大名茶。鉴评茶叶品质,虽有各种标准和要求,但统而言之,不外乎是以色、香、味、形四字衡之。“六安瓜片”由单片叶制成,不含芽头和茶梗。只此一端,在我国所有茶类中是绝  相似文献   

20.
陈椽《安徽茶经》记叙了“祁红”肇始的两种说法:首先是一八七五年余干臣在建德尧渡街创制“祁红”说(清末祁门、建德、浮梁三县的红茶合称“祁红”),其次是一八七六年胡元龙于祁门贵溪创制“祁红”说。李则纲的《安徽历史述要》,安徽农林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的《安徽名茶》,均认定“祁红”肇始于建德。不过,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建德外销茶,尤其是朱兰茶,在省学术界,除了最近出版的《安徽省情工》记载了一鳞半爪外,似一直无人问津,这是很遗憾的。本文由于资料的限制,对此也只能作一点力所能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