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收获籽粒兼采叶饲用是贵州较普遍的农牧结合生产方式,对13个大豆品种的粒叶兼收性试验结果;各品种采干叶量为63.2~151.5公斤/亩,采叶籽粒减产率为lO~61%,粒叶换牧率0.84~7.01,叶片蛋白质为17.%~24.78%。分析了采叶对籽粒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通过经济评价将参试种分为主收籽粒型、主收叶片型、中间型三类。提出了适宜采叶的品种及其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2.
苎麻叶饲用效果及苎麻叶配制浓缩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菜用大豆籽粒形成规律及产量估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分析菜用大豆产量主要指标籽粒,荚皮重量和荚重在生殖生长期4个不同阶段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三性状积累最高期分别表现为:籽粒重在中后期;荚皮重在中前期;荚重在中期。菜用大豆生殖阶段前期侧重荚皮的生长,中期籽粒快速增长,后期籽粒重和荚皮重均迅速脱水下降。考虑到商品的外观品质,合适的采收期应在中期之前。在荚重量最高期的中期,籽粒与荚皮比为1:0.88,此项指标可作为最佳收获期临界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提高北疆高产春大豆的综合利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种种植密度下春大豆的茎杆饲用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结果]种植密度从30.0万株/hm2增加到60.0万株/hm2时,茎杆产量增加26.57%,粗蛋白质、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酸不溶性灰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降低71.28%、3.19%、3.26%、7.54%、9.21%、1.91%和3.43%,粗蛋白质单位面积产量降低63.65%,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纤维素、半纤维素、酸性洗涤木质素和酸不溶性灰分产量分别增加22.53%、22.44%、24.15%、22.24%、17.03%和14.89%。[结论]综合考虑北疆高产春大豆的籽粒产量、饲用营养成分含量和产量,最能利用其优势的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镁肥对红壤饲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原位红壤土不同的镁肥(碳酸镁)添加量对饲用大豆的叶绿素、株高、生物量、ADF和NDF含量、粗蛋白、可溶性糖及K、Mg、Ca含量的影响。[结果]适量镁肥(100 mg/kg)可显著提高大豆植株的生物量、粗蛋白以及镁元素的含量,但对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无显著影响;低量镁肥(20 mg/kg)的施用对生物量、粗蛋白以及镁元素的作用效率降低,过量镁肥(200 mg/kg)反而会抑制大豆叶片中钙元素的含量。[结论]在红壤上施用适量的镁肥可提高饲用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为农田合理施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杜仲叶采收时间与采叶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杜仲叶不同采收方式的研究,结果认为,不同采叶方式对杜仲树体及叶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叶量愈大、采叶次数愈多,树木高、径生长量愈小,新生叶叶面积也愈小.但是,50采叶量组和70采叶量组、1次采叶组和2次采叶组差异不显著.所以,从采叶后对杜仲高、径生长量以及叶片生长的影响来看,一次采叶量以50左右为宜,一年内采叶次数不宜超过2次.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不同切碎方式对饲用苎麻青贮品质影响,试验Ⅰ以饲用苎麻和饲用玉米为青贮原料,分别进行切碎、切碎揉丝和揉丝3种不同切碎处理,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组,使用全自动MK-5050型青贮打包机进行打包,在室温下储存70 d,之后进行感官评定及营养成分检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切碎方式处理对青贮化学成分中的干物质、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粗蛋白等无显著影响(P0.05),对有机酸含量、灰分、氨态氮(NH4+-N)有显著影响(P0.05),采用切揉处理乳酸含量最高,占总酸总量达到84.7%,乙酸、丁酸含量极低,且采用切揉处理氨态氮含量最低仅为0.03%。综合来看,采用切揉处理方式青贮饲料青贮品质最优。为探索不同青贮时间对青贮品质影响,在试验Ⅰ结果基础上,试验Ⅱ将相同原料配方进行切揉处理,采用相同的打包方式,在室温下分别储存40,70,100 d,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最后进行取样检测分析。试验表明:不同青贮时间对青贮pH值影响不显著(P0.05),对粗蛋白、灰分、丙酸和丁酸影响显著(P0.05),其中40 d组乳酸占总酸比重达到84.8%,乙酸占总酸比重为14.6%,70 d组乳酸占总酸比重为82.7%,乙酸占总酸比重为15.5%,而100 d组时乳酸占总酸比重下降至79.4%,乙酸占总酸比重上升至19.9%。试验结果表明青贮时间过长乳酸占总酸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乙酸占总酸比重呈上升趋势,过长青贮时间可能会降低青贮饲料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菜用大豆籽粒形成规律及产量估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菜用大豆产量主要指标籽粒、荚皮重量和荚重在生殖生长期4个不同阶段的形成规律。结果表明三性状积累最高期分别表现为:籽粒重在中后期;荚皮重在中前期;荚重在中期。菜用大豆生殖阶段前期侧重荚皮的生长,中期籽粒快速增长,后期籽粒重和荚皮重均迅速脱水下降。考虑到商品的外观品质,合适的采收期应在中期之前。在荚重量最高期的中期,籽粒与荚皮比为1:0.88,此项指标可作为最佳收获期临界指标。根据12个品种最佳采收期鲜百荚重与百粒干重两者的回归系数,在已知大豆产量和百粒重的情况下,提出估测菜用大豆鲜荚产量的公式。  相似文献   

9.
贮藏温度对菜用大豆采后生理和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菜用大豆采后在1,6和12℃下主要衰老和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菜用大豆在采后前30d豆荚叶绿素和豆粒维生素C与还原糖含量迅速下降,豆荚失水率,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上升较快,30d后豆荚腐烂迅速增加。低温能抑制豆荚贮藏期间的呼吸强度和蒸腾失水,保持较低的膜透性。MDA含量和较高的叶绿素。维生素C及还原糖含量,从而延缓豆荚的衰老和品质下降,延长贮藏寿命。  相似文献   

10.
为制定适宜贵州种植青贮饲用大豆获取高产的优化栽培农艺措施提供技术依据,设置密度调控田间试验,探索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饲用大豆全株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青贮饲用大豆黔饲豆1号产量及农艺性状均有一定影响,2.4~3.0万株/667m2是获取青贮饲用大豆高产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氮量对饲用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对饲用玉米子粒和秸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纯氮0-450 kg/hm^2的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玉米子粒和秸秆产量增加。当施氮量为375 kg/hm^2时秸秆产量最高,当施氮量为450 kg/hm^2时子粒产量最高。施氮量超过450 kg/hm^2时,经济效益下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秸秆粗蛋白含量逐渐上升,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下降,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改善秸秆品质。  相似文献   

12.
以黄淮地区主要栽培的有限和亚有限2种结荚习性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结荚部位籽粒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两种结荚习性的大豆品种,其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是上部最高、中部次之、下部最低;而脂肪含量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栽培方式对饲用苎麻鲜草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闽饲苎1号等饲用苎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并分析饲用苎麻刈割高度对其茎、叶饲用价值影响。[结果]试验最优处理组合为饲用苎麻品种闽饲苎1号、尿素量300 kg/hm~2、刈割高度90 cm,鲜草产量最高(137.85 t/hm2);70 cm刈割处理饲用价值最高(141.52%)。[结论]在追求饲用苎麻(闽饲苎1号)鲜草产量时,90 cm时刈割比较合适;在追求饲用苎麻相对饲用价值时,70 cm时刈割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以陇藜1号、冀藜2号、青藜1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开花后15、20、25、30、35 d进行收获,研究不同收获时间对藜麦籽粒产量和物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5次收获时间可分别对应种子的乳熟期、黄熟前期、黄熟后期、完熟期和枯熟期,各品种不同收获时间籽粒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随着收获时间的延迟不断增加,至开花后30 d收获产量最高,之后又略有降低,开花后35 d的产量与开花后30 d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开花后25 d的产量与开花后30 d的产量差异未达极显著水平,开花后15、20 d的产量与开花后25、30、35 d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同时随着收获时间的延后,收获的籽粒物理特性趋于向好,不仅籽粒体积(直径和厚度)、千粒质量持续增加,而且比重增大,籽粒散落性增强。由于藜麦籽粒成熟的不一致性和脱落性,以及种子易在穗上发芽,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可在开花后25~35 d,即种子黄熟后期至枯熟期,根据天气等实际情况确定收获时间,趋利避害以达到最佳收获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13个饲用玉米品种生物学产量和籽粒产量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饲用玉米生物学产量与主要性状间的关联度顺序为:株高>穗位高>成熟期保绿度>穗行数>行粒数>结实长>吐丝期>穗长>穗粗>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产量与主要性状间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穗长>结实长>行粒数>穗粗>行数>生物产量>株高>穗位高>成熟期保绿度>吐丝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阐明不同行距和密度对籽粒饲用高粱生长、产量形成、品质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明确山西农牧交错带饲用高粱适宜的栽培模式,为籽粒饲用高粱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籽粒饲用高粱新品种辽夏梁1号为材料,于2018和2019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3个行距,分别为30、50和60 cm,每个行距设4个密度,分别为13.5×104、16.5×104、19.5×104和22.5×104株/hm2,分析不同行距和密度及其交互对抽穗期株高、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收获期产量、养分累积量和品质等影响。【结果】行距和密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饲用高粱的生长、养分吸收、产量形成和籽粒品质。增加种植密度,抽穗期株高、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增加,但抽穗后生物量、收获期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以及产量在50和60 cm行距下,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产量与收获期生物量、氮积累量及抽穗后生物量显著正相关。50 cm行距下的平均产量、抽穗后生物量、收获期氮磷积累大于60和30 cm行距;行距50 cm、密度16.5×1...  相似文献   

17.
菜用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蔗糖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蔗糖含量差异显著的菜用大豆品种——‘浙农6号'(蔗糖含量高)、‘辽鲜1号’(蔗糖含量中等)和‘夏丰2008’(蔗糖含量低),对三者籽粒发育过程中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蔗糖合成酶(SS)、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等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并对蔗糖积累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菜用大豆籽粒干、鲜重积累均呈单“S”型曲线,三个品种的蔗糖代谢规律基本相似,整个菜用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蔗糖是可溶性总糖的主要成分,约占其总含量的70%.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是影响蔗糖积累的主要因子,在籽粒发育早期,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为负值,蔗糖以分解为主,此时蔗糖合成酶和酸性转化酶是催化其分解的关键酶;籽粒发育中期,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转为正值,蔗糖代谢转为合成为主,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是催化其合成的关键酶;进入籽粒发育后期,蔗糖代谢相关酶的净活性仍为正值,但接近于零,表明蔗糖的合成与分解速率基本相当,此时蔗糖合成酶、酸性转化酶、中性转化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在蔗糖代谢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验分别用常规全收粪和直代谢能快速测定法测定了饲用酵母的代谢能值,试验结果表明,浙江酵母和广西酵母的表观代谢分别为2.29和2.41cmla/g(风干状态),真代谢能快速法所测的代谢能值显高于全收粪法(P<0.01)。此外,当用全收粪法时,不同取代比测的代谢能值差异显(P<0.01),但当使用真代谢快速法时,差异不显(P<0.05)°。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旗叶和籽粒水分状况对灌浆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亏缺降低冬小麦籽粒水势(ψw)和渗透势(ψs)。在灌浆过程中,籽粒ψw,ψs变化主要与糖合成淀粉有关。花后10~12d,籽粒膨压(ψp)达最大值。与籽粒体积迅速膨大相吻合。籽粒灌浆过程对土壤水分亏缺不甚敏感;不严重的水分亏缺淀粉提前合成,促进前期籽粒增重,但灌浆期缩短,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饲用苎麻湘饲苎1号的收获高度、干燥方式与其营养品质之间的关系,设置四种收获高度和三种干燥方式。以期筛选出湘饲苎1号较佳的收获高度和干燥方法。结果表明:三种干燥方式对饲用苎麻的营养品质影响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随着高度增加,粗蛋白含量下降、粗纤维含量提高,NDF、ADF含量提高。营养品质最好的处理是45cm,最差的是90cm处理。综合考虑以75cm作为饲用苎麻收获标准,其营养品质和生物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