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区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储量产生的影响,以高原山地喀斯特石漠化区3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草地、林草地和林灌草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干筛法和湿筛法研究不同年份、不同处理方法下不同土层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林灌草地的两个土层土壤中平均重量直径(Dmw)和几何平均直径(Dgm)均高于草地和林草地;与2018年的结果相比,2019年各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升高,其中,与草地和林草地相比,林灌草地模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升高(P<0.05),林灌草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在0~10和10~20 cm土层分别比草地升高了52.52%和37.08%;与湿筛法的结果相比,干筛法能够更好地避免水溶性碳的损失,是表征喀斯特高原山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优选方法。混合种植的植被恢复模式能够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固存,有效维持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的土壤质量,具有提高土壤养分储量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中1 2 mm、0.5 1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4.74%52.37%)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贡献率(2.87%59.98%)均高于0.25 0.5 mm、<0.25 mm团聚体;相同土层中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 11.93 g·kg-1)均随植被自然恢复呈增加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相同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3.47 55.82 g·kg-1,>20 cm土层14.36 36.80 g·kg-1)与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1.34 22.12 g·kg-1,>20 cm土层0.5711.93 g·kg-1)随土层加深呈减少趋势;同一恢复阶段的同一土层团聚体中1 2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16.9053.43 g·kg-1)最低但其质量百分比有机碳含量(5.24 22.12 g·kg-1)最高;随植被自然恢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 10 cm土层(2.01 2.16)呈增加趋势、在>20 cm土层(2.04 2.24)呈减小趋势;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演化的核心可能是上层土壤细化和下层土壤粗化;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结构有所改善;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质量评价的指标;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既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与减少侵蚀,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循环和累积。  相似文献   

4.
侵蚀条件下土壤性质对团聚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稳定性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综述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相关的土壤团聚机制、侵蚀过程中的破坏机制以及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土壤化学性质。这些土壤性质主要有:±壤有机质、铁铝氧化物、交换性钠及土壤矿物学性质等。  相似文献   

5.
森林植被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森林植被对土壤入渗速率的影响郭忠升,吴钦孝(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任锁堂(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入渗是指水分通过大气──土壤交界面进入土壤的过程。土壤入渗速率调节着进入土壤,积存于地表面或产生地表径流...  相似文献   

6.
火烧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具体取决于火烧烈度和土壤类型等因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是指土壤结构抵抗外界机械应力破坏的能力,土壤团聚体是反映土壤健康的一个参数,因为它与土壤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质密切相关。火烧对团聚体的影响是复杂的,这取决于火烧对与其相关的土壤有机质、斥水性和土壤矿物等因子的影响。许多研究者关于火烧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观点不一,而关于火烧后土壤团聚体性质的改变对土壤系统功能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土壤原生病原体是影响植被和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但是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未能得到充分认识和研究。文中主要根据国外对土壤原生病原体的研究情况,对其类型、传播途径及植被的防御机制进行阐述,并探讨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土壤原生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及原生病原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福建省建瓯市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水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有利于形成大粒径土壤团聚体,而柑橘园、茶园、坡耕地形成的土壤团聚体粒径较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的质量有较大影响:>2 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和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的顺序都为:木荷林>封育林>杉木林>柑橘园>茶园>坡耕地。平均重量直径与>0.25 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含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土壤微团聚体与土壤的能量变化郭素萍(河北林学院林经系保定071000)关键词土壤微团聚体,土壤肥力,土壤粘粒,腐殖质,能量中图分类号S714.1SOILMICRO-AGGREGATEANDSOILENERGYGuoSuping(HebeiForest...  相似文献   

10.
利用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原理,对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4类森林植被下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类林分土壤化学、生物化学综合肥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0-20cm土层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7412、0.5796、0.4798、0.3476,20-40cm土层则分别是0.2357、0.1746、0.1592、0.1168。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和单项肥力指标分析结果一致,但比单项肥力分析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竹子种类丰富、产量大,但综合利用率较低,每年均会产生大量竹子废弃物 。利用竹子废弃物开发园艺基 质,既可缓解竹子废弃物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又可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本研究从竹子废弃物基质化 利用角度,综述了竹子废弃物(包括竹炭基质、竹屑基质、竹纤维基质以及竹醋液基质改良剂)基质化利用工艺手段及其性 能,并阐明了竹子废弃物基质化利用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建议,以期为其绿色、低碳、环保化再利用提供借鉴,促进我国园 艺基质栽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针对江苏某原油管道泄露石油污染土壤开展了修复治理工程,修复土方量共计4902.5m3,工程采用异位生物修复对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了无害化处理,所用生物修复药剂为森诺公司自主研发的营养盐。工程结果表明:对于该项目初始浓度约为45000mg/kg的石油烃污染土壤,通过森诺自研发营养元素刺激土著菌的生长,在适宜条件下,土壤中的石油烃能够达到项目的修复目标值(≤4500mg/kg)。工程项目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降解最优条件为:药剂投加比为2%,pH值为中性7,含水率为35%,降解时间为90d;增加药剂投加量和降解时间能提高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在土壤含水率为20%~50%或pH值为6~8的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含水率和pH值会抑制生物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微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30年生马尾松林分生产结构与现存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不同密度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调查的结果表明:平均胸径随立木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平均树高受立木密度的影响较小;干、枝、叶和根等林分现存量随立木密度的增大而减少;单位叶量的材积生产力随立木密度的增大呈抛物线状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碱料反应的特征与修补方法,介绍了检验碱骨料反应的适用标准,提出了有关碱骨料反应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江苏省沿海3种立地上对10个泡桐无性系进行了生长的遗传稳定性与适应性研究,选出了1个优良无性系。该无性系稳定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兰才民桐和苏桐70相比,其材积增长分别达到56.7%和38.0%。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桐棉松区域栽培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初步试验表明:桐棉松能够适应福建省地理生境且具抗逆性,生长迅速;同当地马尾松生长相比,树高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地径生长差异达显著水平;在海拔800m以下,海拔因子对树高生长有一定影响,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论述了路基压实度在检测准确度中应注意的问题:(1)标准击实试验的准确性要高。(2)采用不同方法检测压实度时注意事项。(3)测点布置;(4)检测结果评定;(5)特殊土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非线性模型最佳拟合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非线性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拟合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各种拟合方法存在的利与弊,研究结果认为三次设计和改进单纯形法都是非线性模型的最佳拟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硫酸铈作为松香酯化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研究了硫酸铈(Ce(SO4)2·4H2O)对松香酯化反应的催化作用,系统探讨各反应因素对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它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而且反应后处理程序简单。  相似文献   

20.
Ⅲ72增力松紧式索道利用双索承载原理,采用小规格钢索做承载-起重索。额定钢索拉力产生的提升力用于提升重量,提升的重量随索长增加而减少,随负荷与下支点距离增大而减少。提升重受钢索拉力限制,并使索道有较大的中央挠度。当以跨中央负荷为设计荷重时,运营中钢索有产生超拉力的可能,为此提出制动力矩调整方法,并进行设计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