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溶性红曲黄色素与2种天然黄色素的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和比较了水溶性红曲黄色素与栀子黄色素和胡萝卜素对热,还原剂,氧化剂和光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水溶性红曲黄色素具高的着色力,其稳定性与胡萝卜素相近,还原剂和氧化剂较稳定,但是对光的稳定性较差,栀子黄色除在了中性条件下耐光性稍好之外,其它稳定性不如上述2种色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天然黄色素的开发和利用及香蕉皮废弃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浸提法提取香蕉皮中的黄色素,研究其溶解性、最大吸收波长及稳定性。[结果]香蕉皮黄色素最大吸收波长为440 nm,易溶于乙醚和丙酮,光照、温度、pH值、氧化剂、还原剂、金属离子对其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光照对香蕉皮中黄色素的影响较大。黄色素在70℃以下及在中性溶液中都有较好的稳定性;在一定浓度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条件下,有耐氧化性和耐还原性;Fe3+、Ba2+对黄色素有一定的增色效应。  相似文献   

3.
橘皮脂溶性黄色素的提取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5%的乙醇为提取剂,用索氏提取器从干橘皮中提取脂溶性黄色素,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橘皮脂溶性黄色素对自然光、温度、酸、碱、NaC l、糖类、还原剂稳定;Zn2+对色素有增色作用;氧化剂对色素有明显的褪色作用。  相似文献   

4.
玉米皮中黄色素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玉米黄色素的理化性质,该色素对氧化剂、光、热极不稳定,对Al3 、Fe3 等离子稳定性较差,但对酸、碱、还原剂、食品添加剂及Fe2 、Zn2 、Na 、K 等离子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从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中提取色素,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迎春花黄色素在自然光、中性、弱酸、弱碱环境下稳定,在氧化剂H2O2和还原剂维生素C及少量的防腐剂苯甲酸钠存在的条件下稳定,对多数金属离子较稳定,强光照射下不稳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非洲菊黄色素理化性质及其各种添加剂对其稳定性的研究,选取能够提高压花作品色彩保存期限的组合剂。结果表明:非洲菊黄色素紫外吸收光谱呈类胡萝卜素的特征吸收。防腐剂和护色剂对非洲菊黄色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高温、光照、强酸、氧化剂和还原剂对非洲菊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著;络合剂、抗氧化剂、糖和某些有机酸能提高色素保存率。在压花保色中可以采取糖和有机酸的搭配,再配以抗氧化剂、络合剂和防腐剂来优化保色组合。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长白金面瓜黄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长白金面瓜黄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在pH=3.6~9.18时,色素的稳定性较好;氧化剂(H202)、还原剂(Na2SO3)、室内散色光、几种常用食品添加剂和金属离子对该色素影响不大;色素在60℃以下热稳定性较好,但对光照不稳定。  相似文献   

8.
金盏菊花黄色素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采用溶剂提取法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研究了金盏菊花黄色素的提取方法、稳定性和抗氧化性以及色素提取物的各项指标 .结果表明 :金盏菊花黄色素主要是类胡萝卜素 ,用等体积的石油醚和丙酮作浸提剂有较高的提取率 ,所得提取物呈红色油状液体 ,具有油溶性 ,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该色素对热、酸、碱、氧化剂、还原剂、室内散射光、紫外光、络合剂及大部分金属离子稳定 ,但对日光及少数金属离子 (如Fe3+ ,Al3+ ,Cu2 + )不稳定 ;该色素有显著的抗油脂氧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山楂叶总黄酮乙醇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pH值、氧化剂、还原剂、光照、空气及金属离子等因素对山楂叶总黄酮乙醇溶液的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山楂叶总黄酮乙醇溶液使用时应避免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和还原剂等相接触,其适宜的保存条件为常温密闭避光。  相似文献   

10.
黑果小檗果皮色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果小檗果皮为试验材料提取色素,并就光照、温度、还原剂、氧化剂、食品添加剂、pH值和不同金属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果小檗色素为花色素苷类物质。对光具有一定的耐性;有良好的热稳定性(T≤60℃);氧化剂和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大,应避免与氧化剂和还原剂接触;食品添加剂食盐、葡萄糖、柠檬酸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且食盐和柠檬酸对色素有增色作用;pH值对色素的影响较大,在酸性条件下黑果小檗色素较稳定,在碱性条件下色素结构可能被破坏,呈现墨绿色;色素对Mg~(2+)、Ca~(2+)相对稳定,Fe~(3+)、Fe~(2+)、Cu~(2+)使色素吸光度产生较大波动,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黑枣果实为原料,用80^乙醇-H2O常温下浸泡24h,重复1次。浸泡液经逍缩,蒸干得色素胶质,再用丙酮溶解,浓缩,干燥,得黄色素粉末。该色素属水溶性色素,对光,热均稳定,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使吸光度减小,对Fe^3,Al^3+,Zn^2+等无作用。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体积质量分数为0.1g/mL时,黄顶菊种子发芽率降低到32%;紫花苜蓿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抑制黄顶菊种子胚根的生长.向日葵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向日葵与低密度紫花苜蓿和黄顶菊混种,能够使黄顶菊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并能使每平方米黄顶菊植株数量显著地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黄顶菊在山东省的分布和发生情况,实地调查了毗邻黄顶菊初发地河北省的山东省西北部。结果表明,与河北省毗邻的聊城、德州、济南均见黄顶菊疫情,其中聊城灾情最重,在夏津已发现黄顶菊侵入农田。调查还发现,黄顶菊主要沿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之间的主要干道传播,且动物和交通工具都是其传播媒介。黄顶菊在山东的分布调查,为山东黄顶菊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红松(Pinus koraiensis)种鳞为原料,提取纯化得到红松种鳞多酚,通过测定多酚在不同加工条件下保存率的变化,研究了pH值、温度、光照强度、氧化剂、还原剂、糖和金属离子对红松种鳞多酚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松种鳞多酚在pH=3、4℃低温下稳定性较好,其保存率为93.06%;光照对多酚稳定性影响显著,紫外光照射下多酚保存率为69.79%;糖类的加入有助于提高多酚稳定性,蔗糖对多酚稳定性的提高效果总体好于葡萄糖和果糖,50%蔗糖能使多酚保存率增加4.54%;氧化剂、还原剂对红松多酚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且氧化剂的影响明显大于还原剂;Cu~(2+)、Fe~(3+)等多种金属离子对多酚稳定性有影响,其中Fe~(3+)的破坏作用最显著。试验表明,为保证红松种鳞多酚的稳定,应低温避光及酸性条件下保存,糖类的适当添加有利于多酚的保藏,贮藏及加工过程中应避免氧化还原剂和金属离子的加入。  相似文献   

15.
利用AFLP技术对黄顶菊(F. bidentis(L.).Kuntze)的4个地理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的研究,并调查了4个地区与黄顶菊种群有关的信息.结果表明4个黄顶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明显差异,不同种群间遗传分化显著.分析表明黄顶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随着入侵时间的延长和扩展尺度的增大而迅速地提高,与其原产地纬度相似的黄顶菊种群遗传多样性较高.黄顶菊现有遗传结构的形成与其生活史特性、入侵生态学特性以及种群发育阶段有关.聚类分析表明4个种群间具有明显的种源地的地源性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玉米蛋白粉为原料,确定最优提取工艺,并研究色素稳定性.[方法]以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分别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玉米黄色素.[结果]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使玉米黄色素的提取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 料液比为1∶10,温度30℃,提取时间15 min,pH值为3,玉米黄色素提取率5.60;.[结论]玉米黄色素的耐光性较差,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在弱酸性和中性介质中该色素比较稳定;Al3+、Fe3+对玉米黄色素有强破坏作用,色素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是高浓度的氧化剂对其有较强的破坏性;山梨酸钾对该色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黄柏根中天然色素的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微波萃取法对黄柏根中天然黄色素的提取工艺条件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微波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蒸馏水为提取剂,原料用量与提取剂比为1∶100(W/W),微波功率为520W,提取时间为160s。对该色素稳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该色素为水溶性色素,适用pH值范围较广,对光、热稳定性较好,对氧化剂H2O2的耐受能力较差,对还原剂Na2SO3的耐受能力强。[结论]黄柏根中提取的色素水溶性好、稳定性好,是一种理想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18.
对黄顶菊入侵初期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定点连续的系统调查,初步系统掌握了黄顶菊田间种群发生动态,为黄顶菊防除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黄顶菊从4月中旬开始出苗,6月下旬进入快速生长期,生长趋势呈逻辑斯蒂曲线,植株高度主要分布在80~ 160 cm,主干叶对数主要分布在10 ~20对.密度是影响黄顶菊种群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黄顶菊1个生长周期中,种群密度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最终趋于平衡,最高密度达到55万株/m2,黄顶菊的株高和主干叶对数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不同密度的黄顶菊种群株高分布和主干对数分布也有较大差异;但不同密度的黄顶菊种群从5%现蕾到95%现蕾所用时间均为20 d;从5%开花到95%开花所用的时间均为25d.黄顶菊的现蕾和开花均不受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外来植物黄顶菊生理指标的季节动态及适应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外来植物黄顶菊营养生长期间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质膜透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并与同科外来杂草一年蓬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低温多雨的早春时期,各指标都显示黄顶菊处于较为不利的环境;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指标季节动态说明,黄顶菊受到低温的胁迫比一年蓬大,黄顶菊对较高温度的耐受力比对低温的耐受力强;质膜透性的季节动态表明,黄顶菊和一年蓬适合高温干燥的气候条件,黄顶菊是喜阳耐旱植物,高温干燥的气候环境极为适合黄顶菊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黄顶菊(Flanueria bidentis)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一种恶性杂草.该研究对我国华北地区黄顶菊上的病害进行了调查,分离鉴定了黄顶菊3种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分析了它们在黄顶菊生物控制中的应用潜力.调查表明在黄顶菊不同生育期都有病害发生,但多数病害种类主要集中在成株期以后.按照柯赫氏证病律接种测试及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形态特征观察鉴定,黄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炭疽病病原菌为一种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p.),而白粉病的病原菌为瓜单丝壳(Podosphaera xanthii).田间观察发现有的病害在适宜的生境中发病较重,可显著抑制黄顶菊植株生长发育;温室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病原菌真菌对黄顶菊都有较强的致病性,其中白粉菌的致病性最强.研究结果显示,这些病原菌在黄顶菊的生物防治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今后需要分别对它们作进一步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