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贵州省耕地人口及粮食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群生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1-12,14
阐述了省域概况、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了贵州省近几十年的人口、耕地及粮食数据,结果表明:贵州省的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减少速度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近期内粮食安全的形势比较严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GIS技术和作物生长机理模型对河南省的粮食生产潜力进行了测算,并在对粮食需求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通过保护耕地数量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河南省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粮食安全保障问题,而且还可以补给缺粮地区。  相似文献   

3.
王金旗  李世平  任兴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39-10740
介绍了陕西周至县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分析了周至县耕地减少的原因,提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对当前中国粮食生产现状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剖析了中国粮食增产背后农业科技的重要支撑作用,明确了未来发展阶段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并从大力提升粮食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和不断完善粮食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耕地压力分析的河北省粮食安全保障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政府粮食安全保障策略的相关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参考,在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河北省1980—2007年耕地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北省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相似变化趋势。并探讨了缓解耕地压力的调控策略,即为保持区域内一定数量的耕地和种植高产作物是缓解耕地压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未来粮食安全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斌  刘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69-2071
对世界粮食供需形势和我国粮食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陶宇  杨薇  李伟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2,(5):3052-3053,3108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的,使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耕地保护的绩效原理,提出可持续利用耕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结果表明:加强耕地保护、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健全耕地利用和保护的法规、法律保障体系可以更好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岳坤  杨香合  梁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65-3166,3210
在对粮食安全界定的基础上,以河北省为例,分别从粮食供需平衡、粮食供给、粮食需求3个方面分析了河北省粮食安全现状,进而提出了确保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尝试以2005年为基期,建立3种人口预测模型,并利用2006和2007年数据修正,预测出杞县2010年和2020年的人口规模;并运用耕地需求量预测模型,预测出杞县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水平。预测结果表明,上轮规划以来杞县耕地保有量水平一直偏高,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本轮规划修编可适当核减杞县耕地保有量,同时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切实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实现“保红线,保增长”并进。  相似文献   

10.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确保粮食供给,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产量连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1%的人口,  相似文献   

11.
采用EMD和FFT方法对中国的生猪产量波动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生猪产量总体发展特征是在波动中不断上升,但年增长率呈缓慢下降趋势;(2)就产量而言,我国生猪波动周期以3.33年短周期为主(贡献率高达53.7%),此外还存在一个较为清晰的5年中周期以及更长周期的波动尺度;(3)近几年生猪产量波动越来越大,波动周期性也越加模糊。  相似文献   

12.
基于雷达图法的江苏省粮食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一种多变量可视化的雷达图分析方法应用于江苏省粮食安全问题,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对江苏粮食安全及保护耕地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现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近20年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变化和不同粮食品种进出口情况的变化。未来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为:①适当增加粮食进口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的、经济的、有效的选择;②广泛参与世界粮食贸易,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保持90%左右的粮食自给率;③适当增加玉米和小麦的进口,控制稻谷的进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4.
用EMD方法首次对河北省的人口净增量与粮食净增量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人口净增量的波动周期为3.6、9.0和23.0年;粮食净增量的波动周期也为3.6、9.0和23.0年,两者的波动周期完全吻合。将其IMF分量进行对比,发现粮食净增量变化要滞后于人口净增量的变化。这一滞后性应引起注意,要加大科技投入,改变这种粮食产量的提高依赖于劳动力数量的趋势,要着眼于长远,制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问题的科学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5.
肖顺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554-16556
介绍了构建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5个方面:中国国情、粮情的特殊性;粮食作为商品的重要性;粮食供给的波动性;粮食市场化潜在的危机性;粮食作为商品具有政治性。探讨了完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的措施:一是组建独立的预警组织机构,这是完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的前提;二是确立预警机制的运作原则,主要包括系统原则,定性与定量原则,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并用原则,高效原则,应对手段与基础性工作并重原则;三是酌定预警机制的运作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应选择政府主导的运作模式;四是加大预警资金投入,提高粮食安全预警信息的质量;五是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基于EMD北海道地区50年降水及南方涛动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树木年轮δ18O资料有助于重建过去降水情况;利用EMD法分析北海道地区50年的降水情况及南方涛动指数(SOI)。[方法]利用北海道大学地球环境科学学院实验室的橡树树轮资料和NCEP公布的1953~2002年的SOI资料,采用EMD法对北海道地区的树轮的δ18O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的降水存在着3、6、11、22、33年的周期。对SOI进行EMD的分析发现,南方涛动同样存在着3、6、22、33、50年的周期;而SOI指数能够反映南方涛动现象。通过对比这两个EMD结果,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北海道地区的降水与南方涛动的周期尺度基本上是相同的,进而推测,北海道地区的降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南方涛动的影响。[结论]通过分析得到的北海道地区降水多时间尺度周期,对分析我国的降水资料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降水量这样一种非线性、非平稳序列,研究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MD)和信息扩散近似推理方法(IDAR)在年降水量预测中的组合应用,解决资料序列不充分情况下的区域降水量预测问题。首先,通过EMD方法对具有典型非线性与非平稳特征的年降水量时间序列进行处理,分解出包含原信号不同特征尺度的分量数据系列;然后应用信息扩散近似推理技术对各降水量分量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进行描述,建立当前趋势以及相邻年份之间的预测规则,并进行预测。以文献案例灌区长系列降水资料为样本进行实例计算,并与其它预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EMD和信息扩散近似推理的预测方法效果较好,误差绝对值和为1.30,优于人工神经网络、线性自回归方法以及单纯信息扩散近似推理的统计结果。同时,为了验证该方法的适用性,将该方法应用于文峪河灌区的降雨量预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研究中发现:信息扩散近似推理可将样本点转换成模糊集,部分弥补了由于数据的不完备性所造成的信息空白,并可将矛盾模式转换成兼容模式。而EMD方法可有效分解具有非线性、非平稳特征的降水序列,保留其原序列在空间(或时间)各种尺度上的分布规律。两者结合对解决样本不完备的非平稳序列的预测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与其它预测方法比较,发现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光滑样本数据以及能够较好地发掘知识,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粮食安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当前粮食安全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粮食安全的定义、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但受各研究区域自然与社会条件的影响,粮食安全研究的侧重点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20.
采用平均值和变异系数模型对1980~2006年全国29个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按省平均产量和各省粮食产量的变异系数将粮食生产的时间序列划分为3个阶段,依次为低产高变阶段、高产低变阶段和高产高变阶段;结合各省粮食生产水平和年际变化特征,将各省的粮食生产分为4种类型,即低产高变型、低产低变型、高产低变型和高产高变型。从各农业生产区看,各农业区整体粮食生产能力随时间具有稳定性,但区域之间差别较大,各农业区内部省域单元之间的粮食生产水平差异较大,具有空间上的不均匀性,表明中国粮食生产具有时空上的不稳定性。最后,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