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区新圩公社荔枝桥李永和,为了解决无菇房的困难,于1983年冬利用1.86分稻田种蘑菇71米~2,收菇1774斤,近25斤/米~2左右的好收成.现将有关技术措施问题介绍如下。 (一)选地措棚:选择地势较高、沙壤土、近村旁、北边有避风屏的早熟晚稻田。按长32米、宽4米面积搭人字棚架,最高处离地面2米,中间有11条直径10~13厘米的支柱,支柱间隔约3米,深埋土中1尺,再在支柱顶端扎两条32米长的竹竿,贯串东西。两檐边缘筑高1尺,底宽1尺、顶宽0.5尺的小堤。在人字骨架上盖草席、再盖塑料薄膜.草棚东面开二个长×宽为2×1尺的窗,挂草席,西面有门。棚内畦宽1.2米,畦与畦之间挖深宽各1尺的排水沟兼作行人道(见图)。 (二)堆制培养料:稻草2500斤,牛粪粉3500斤,花生麸90斤,尿素30斤,石灰80斤,过磷酸钙50斤,石膏50斤.于83年10月14、15日堆料,19日第一次  相似文献   

2.
我市地处北回归线,冬季气候温和,适宜蘑菇栽培,1983年我们开始进行户外简易棚栽培蘑菇。87年我们联户利用晚稻田2.1亩栽培蘑菇650m~2收鲜菇14690斤,总值25300元,纯收入2.1万元。经多年实践,我们认为户外栽培蘑菇,可以利用冬闲田,不占用屋舍,可进行集约式生产,投资少、省工、高产、优质,经济效益显著。现将户外种蘑菇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菇农都知道,一间菇房连年栽培蘑菇,如果消毒不彻底,就会出现“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垮”的结局。在实践中,有些菇农采用室外搭塑料大棚栽蘑菇,由于每年可更换场地,从而可避免在室内连年栽培消毒难的问题。我厂原料基地年栽培蘑菇面积达100万米~2左右,近年来约有50%采用冬闲地露地塑料大棚栽培,其特点是栽培面积不受限制,进出料方便,一户有4个劳动力的每年可栽菇700~1000米~2,且产量高而稳,一般每米~2产菇5.5公斤以上,最高可达16公斤。现将蘑菇露地塑料大棚栽培技术简述如下:(一)整地与作畦选背北向南、地势较平、  相似文献   

4.
林敦锦  吴碧慧 《食用菌》1993,15(2):29-30
广西利用冬闲稻田栽培蘑菇,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简易菇棚造价低、不争劳力、场地清洁、病虫害少、通风保温保湿性能好、出菇正常、菇体肥大洁白、技术易掌握等优点,但也有人认为稻田气候环境条件比室内差,难高产,更担心稻田线虫和农药残留影响产量和质量。为此,我们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菇房不足和老菇房病虫害多等问题,我们于1983年在冬闲水稻田搭简易草棚种菇180米~2。在投料量偏少(40斤/米~2)的情况下,单产也达到11斤/米~2,接近我区室内栽培水平。1984年全乡栽培面积5770米~2,投料量增至54.2斤/米~2,平均单产达13.5斤/米~2,纯收入6.90元/米~2。其中有25%的菇房单产达到17.3斤/米~2,纯收入10元/米~2。现将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6.
蒋雪荣 《广西园艺》2006,17(2):34-34
大棚稻田蘑菇栽培,是于秋冬季节利用稻草等为主要原材料进行蘑菇生产的栽培模式,由于取材容易,价格便宜,经济效益显著.两年来,笔者在大棚蘑菇稻田栽培中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问题并予以解决,现将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海门县四甲乡同一大队菇农,从1980年开始利用十边隙地框架塑料大棚栽蘑菇,亩年产值达5000元左右。平山乡菇农袁世农,1983年室内栽菇1800尺~2,秋收鲜菇3316斤,平均产值1.99元/尺~2;室外框架塑料大棚栽培700尺~2,秋收鲜菇1374斤,平均产值2.10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10,(2):43-43
<正>据平乐县食用菌协会负责人介绍,该县2009年冬利用冬闲农田发展蘑菇等菌类种植大棚400多万m2,栽培白灵菇、香菇、杏鲍菇300万袋,预计鲜菇总产量5.7万t,种菇产值2.1亿元,菇产品深加工产值1.5亿元(图为冬闲蘑菇棚)。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梨幼树密植栽培的技术途径,我们从1977年开始,以晚三吉梨为试材,进行了梨幼树密植丰产栽培试验,试验园面积1.2亩,1978见产,1979年,三年生,平均亩产9596.1斤,其中1× 0.67米区8764.6斤;1×0.5米区10933.7斤;1980年平均亩产11208.3斤;其中1×0.67米区10527斤,0×0.5米区12304.3斤。现将试验情况初步整理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在市区公社南竹岛大队的丘陵砾质壤土上进行,土层深度60厘米左右,底层为“酥石硼”基岩。PH值7.2,0~20cm土壤全N0.106%,有效P13.5ppm,速效K56.4ppm。20/40cm土壤N、P、K分别为0.148%,6.8ppm,80ppm。 …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八二年以来经四年重复试验,摸索出一套新法栽培蘑菇技术。用此技术栽培蘑菇单产每平方尺都在二斤以上,从堆料出菇只需四十天,且省工省本。现将新法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配料配方一:稻草5000斤,菜籽饼,尿素40斤,硫酸铵20斤,石膏200斤,磷肥100斤,石灰100斤,甲醛3斤,敌敌畏1斤,硫酸铜5斤。  相似文献   

11.
1980年10月1-5日,由省地县有关单位对蓬莱县小柱大队的板栗丰产试验田和海阳县姜格庄大队的小砧木早期丰产园进行了实产验收。 小柱大队的丰产试验田,自1976年以来,连续四年亩产600斤以上,在此基础上,今年亩产918.8斤。为我国板栗稳产高产的典型。 姜格庄大队的小砧早期丰产试验田,于1977年直播,株行距为 1×1.5米, 78年嫁接,主栽品种为徐家1号和红光26号,在去年亩产151斤的基础上,今年创造了亩产417.4斤的新记录。 实践证明,板栗不是晚实、低产树种;只要路径、措施得当,既能稳产高产,也能早期丰产。板栗丰产栽培会讯…  相似文献   

12.
江苏吴县胜浦乡,1986年从上海嘉定县购进气生型蘑菇栽培种4000瓶,栽培面积1111.1米~2,其中第5大队有四户菇农栽培191.1米~2全部采用河泥砻糠覆土做试验。结果出菇均很正常,菇形圆正,色泽洁白,没有锈班菇。平均每米~2产鲜菇4.149公斤,达  相似文献   

13.
1983年,我们在福建永定县抚市乡用芦苇配料,栽培蘑菇400米~2,其中有40米~2平均单产26.8斤/米~2。实践证明,芦苇料栽培蘑菇,成本低,产量高,工艺简单,现简介如下。 (一)备料与配方:将鲜芦苇先铡成10厘米长,再送入拆除筛片的粉碎机粉碎(反复2~3次),也可用切碎机切成0.5~0.8厘米的碎片,加工后可随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长阳县于1981年开始引进蘑菇栽培技术,两年试验面积2558米~2,平均单产13斤/米~2,还出现了五个23.15斤/米~2的高产菇房,其中沿头溪公社两河口社员覃素涛,栽培40米~2,单产达26.5斤/米~2。现将五个高产菇房的主要技术经验小结如下。一、提高培养料的质量培养料配方的好坏,发酵腐熟的优劣,菇床铺料的厚薄,直接影响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高产菇房培养料的配方(干重):每平方  相似文献   

15.
户外塑料棚育菇模式简介户外塑料棚栽培蘑菇、平菇、草菇,可以利用冬闲地或果林竹下种植,不占用屋舍,便于进行具有一定规模的集约式生产,且省工,投资少,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666.6m ̄2(一亩)冬闲田可种菇700m ̄2(二层式),一般每平方米产菇10公...  相似文献   

16.
陈胜昌 《食用菌》2012,34(6):39-40
双孢蘑菇冬闲田栽培是充分利用晚稻田收割后,就田块搭低拱棚在田板上铺料、播种、覆土、采收等简易的栽培法。该栽培技术应具备如下基本条件:一是选择中低温型的蘑菇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主要有如气温在5℃以上能正常出菇、  相似文献   

17.
浙南栽培鳞菇有30多年的历史,且以蘑菇秋季集中栽培为主要生产模式。目前栽培面积420hm^2,年产值2.3亿元。蘑菇是浙南农村支柱产业,亦是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笔者根据近几年来浙南各地在蘑菇栽培中的实际情况,以及利用参与有关蘑菇病虫害防治、丰产栽培等课题,总结出一套浙南双孢蘑菇丰产栽培关键技术,供广大食用菌工作者和菇农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食用菌》2015,(6)
<正>以前辽宁省凌源市利用一次发酵技术栽培双孢蘑菇,产量不高(7.5 kg/m2)。近几年笔者在凌源市刀尔登镇柏杖子村利用现有50个冷棚进行二次发酵技术栽培双孢蘑菇,鲜菇产量达到15 kg/m2。笔者根据栽培实践,现将冷棚二次发酵技术的要点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1二次发酵法的优点二次发酵技术是双孢蘑菇标准化规范栽培的重要步骤,是双孢蘑菇高产栽培不可缺少的技术措施,与传统的一次发  相似文献   

19.
稻田玉米秆栽培蘑菇高产几点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斌 《食用菌》2003,25(2):27-27
稻田玉米秆栽培蘑菇,一项短、平、快的好项目,即有效利用闲置稻田,提高稻田产值,又将废弃的玉米秆变废为宝。我校生物组在职业教育课中,积极推广该项目。但是,通过6年栽培实践,我们发现不少问题,不断改进方法,取得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20.
莆田县蘑菇栽培面积达111万米~2,菇房栽培一季蘑菇后几乎没有利用。为了提高菇房利用率,1986年春在九华农场,用蘑菇房挂袋栽培黑木耳试验,获得了良好效果。一、材料与方法一)制栽培袋:供试黑木耳菌种为D-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