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总结了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河蟹技术,包括池塘准备、苗种的选择与放养、养殖管理、敌害与蟹病防治以及成蟹捕捉上市等内容,以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蟹投饵,从养殖的意义上讲,饵料就是产量。要养好河蟹,就要根据河蟹对饵料的需求、嗜好以及贪食、争食的习性,科学的筹划,合理的投喂,以促进河蟹生长发育。一、饵料种类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满足河蟹营养需求的同时,为降低养殖成本,可搭配使用多种饵料。1.水  相似文献   

3.
黄玉安 《新农村》2012,(5):33-34
浙江省长兴县洪桥镇地处南太湖河网地带,境内水域广阔,水质清洌,当地称为“漾荡”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历来是河蟹生长繁殖的理想之地。  相似文献   

4.
胡运涛 《农技服务》2009,26(11):79-79,85
从蟹苗选择、水质调控、培植水草、病虫害防治、科学投饵、日常管理及适时捕获上市等方面总结了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5.
杨贤玉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212-213
池矿养蟹成本低、收益好,就池矿养蟹的场地选择、蟹池建造、饲养管理、成蟹捕捞等技术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河蟹池塘养殖技术,包括扣蟹培育、成蟹养殖和常见病害的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河蟹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介绍河蟹池塘高效立体生态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池塘条件、虾种放养前准备、种苗放养、饵料培育、饲养管理、起捕上市等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文斌 《农家致富》2005,(10):36-37
池塘养殖投饵除需遵循“四定”的基本原则外,还需依据养殖对象、水体环境、养殖目标等选择适合的饵料和投喂方法。  相似文献   

10.
2003~2004年在贵阳市花溪区鱼种场进行池塘河蟹生态养殖试验,其结果为:蟹鱼套养2004年总产值达到105315.75元,纯收入2764.43元/667m^2,蟹平均规格为128.15g,最大个体210g,平均单产115.33kg/667m^2,回捕率45%,鲢鳙鱼303.75kg,投入产出比为1:1.65。河蟹单养总产值达到32340元,纯收入2475.37元/667m^2,蟹平均规格为125.35g,最大个体为190g,平均单产为107.8kg/667m^2,回捕率为43%,投入产出比1:1.62。完成了该项目的各项指标,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在广泛调查长江下游地区稻渔共作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不同稻渔共作生态模式下中华绒螯蟹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蟹苗放养主要以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为主,体重绝对生长曲线均呈"S"形,1龄蟹种体重随体宽的增加呈指数式生长;1龄蟹种与Ⅴ期幼蟹的环境适应期分别约为1个月、2个月,增重最快期分别为9月、8月;河蟹放养规格不同时,其日增重与体重的增加随放养规格的提高而提高,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产量比1龄蟹种分别高17.58%、13.20%;栽培植物为常优1号水稻时,Ⅴ期幼蟹的回捕率与商品蟹规格最高,分别为58.2%、72.5 g/只。蟹产量以种植水草为高;稻渔(蟹)共作各模式的纯收入差异显著,以"常优1号 1龄蟹种"模式为最高,达2.507万元/hm2。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经55.244~73.659 mGy的小剂量中子刺激后,不同养殖时期生化指标变化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扣蟹处理与对照相比巯基(-SH)含量提高14.05%~23.59%、蛋白质含量增高2.33%~24.09%,羟脯氨酸(Hyp)增加,碱性磷酸酶(AKP)降低,蟹壳颜色较深;且1龄蟹的抗逆能力增强,生长速度快,规格整齐,性早熟幼蟹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为了缓解目前海参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研究了白沙参的池塘生态养殖关键技术及参数,包括养成环境与条件,清池消毒及肥水的方法,种苗选择、运输及投放方法,以及水质管理、投饲管理、敌害清除等养成管理,并介绍了采捕方法。按照此套技术,开展了白沙参池塘生态养殖,记录了白沙参生长及存活情况,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并对成品白沙参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该套技术参数条件下,经过约10个月的养殖,白沙参的体长相对日增长率为5.73%,体重相对日增长率为781%,存活率达92%左右;白沙参池塘生态养殖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达到400%;养成的白沙参质量优异,符合GB2762-2012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设置A、B、C 3种投饲模式,研究其对于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全程模式A、B、C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045.08%、3117.94%和3077.97%,模式B相对增重率高于模式A和模式C,且养殖对象生长较均匀;不同投饲模式下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模式B为6门32属,其种群多样性较模式A和模式C丰富;3种投饲模式塘水质等级分别为IV、III、V类水。分析认为,模式B更有利于实现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较快生长及保持较好水质。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18~22℃下,研究了不同投饲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和饵料种类(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4.96 g±0.08 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8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P>0.05);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成活率、蜕壳率均高于鲜杂鱼组;投饲频率相同时,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各组饲料转化效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各组幼蟹的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种类和投饲频率对幼蟹体成分无交互作用(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鲜杂鱼组幼蟹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代谢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配合饲料组幼蟹则与其呈相反态势;各组幼蟹的排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下降,配合饲料组排粪能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适宜投饲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6.
在水温18~22℃下,研究了不同投饲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和饵料种类(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4.96 g±0.08 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8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P>0.05);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成活率、蜕壳率均高于鲜杂鱼组;投饲频率相同时,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各组饲料转化效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各组幼蟹的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种类和投饲频率对幼蟹体成分无交互作用(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鲜杂鱼组幼蟹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代谢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配合饲料组幼蟹则与其呈相反态势;各组幼蟹的排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下降,配合饲料组排粪能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适宜投饲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池塘养殖中投饵机大部分加料都是依靠人力完成,劳动强度大,在陡峭斜岸上对投饵船进行加料困难的现状,设计一种无动力出料的节能定量加料车。加料车使用旋转下料阀进行定量下料,使用剪叉式升降平台调整加料高度。通过设计位于下料阀出料口的球形限位旋转连接件调整加料管的倾角实现无动力出料。基于圆柱凸轮设计新型伸缩加料管。加料车通过车体的移动、剪叉式升降平台的升降、加料管倾角和长度的调整实现定向、定距、定点的饲料添加。制作加料车样机,以投饵船和固定式投饵机为加料目标进行加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料车对不同规格饲料具有通用性,1.2 m的伸缩长度和1.5 m的升降高度能满足投饵船和固定式投饵机的加料需求,调整灵活,加料速度为6.2 kg/min。设计的加料车使用灵活,能代替人工给投饵船和固定式投饵机加料,减轻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养殖过程的机械化水平,为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高效安全的刺参生态苗种培育途径,在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运用陆基围隔法比较了池塘围隔内外的环境特征(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并采用搅底、施用微生态制剂、培养底栖硅藻和换水等技术方法,对刺参幼虫、稚参进行了生态育苗试验(2011年6—11月)。结果表明:试验池塘的水温与盐度呈负相关,温幅和盐幅较大却变化缓慢,pH稳定于7.98.2,COD含量小于10 mg/L,透明度较高,营养盐含量低;浮游生物小型化明显,浮游植物以硅藻占优势,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占优势;围隔内刺参幼虫由小耳期发育到中耳期,成活率为50%,发育到大耳期,成活率为25%;稚参转入围隔48 h后的成活率为20.0%,70 d后的成活率为2.2%,每个围隔内稚参的平均质量从5 g/m3增加到37.9 g/m3。研究表明,在刺参养殖池塘中设置围隔,对幼虫和稚参进行生态育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盐碱水资源丰富,通过渔业手段有效开发和利用盐碱水域资源,对拓展水产养殖空间、保障水产品供给、实现盐碱环境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氯化钠盐度、碳酸氢钠碱度及盐碱交互作用的耐受能力,探究中华绒螯蟹对盐碱水域环境的生理耐受性.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24、48、...  相似文献   

20.
中华绒螯蟹血淋巴中酚氧化酶的部分生化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的血清、血浆和血细胞裂解上清液(HLS)中酚氧化酶(PO)的活力以及该酶最适pH和温度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血清和HIS中都有PO活力,而血浆中无PO的存在,血清中的PO来自于血细胞;以L—Dopa为底物,中华绒螯蟹PO活力的最适pH值为6.5,最适温度为40℃。采用SDS、Ca^2+、Mg^2+以及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分别对酚氧化酶原(proPO)进行激活试验,血清和HLS中的PO活力都有显著的增加,其中SDS的激活作用最强,Ca^2+、Mg^2+的激活作用最弱,SDS与Ca^2+联合和SDS与Mg^2+联合的混合激活作用介于SDS和Ca^2+、Mg^2+之间,激活试验表明中华绒螯蟹的PO主要以酚氧化酶原(proPO)形式存在于血细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