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代乳粉的饲喂方式对0~2月龄犊牛的体重和采食行为、非营养性吸吮行为及其他行为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新生犊牛12头,随机分成2个处理,每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单笼饲养。分别用奶桶和奶瓶按体重的11%饲喂代乳粉乳液,在试验的第0周、2周、4周、6周、8周时晨饲前称重,第1周、3周、5周、7周的第3天、4天、5天、6天选取其中的一天,记录犊牛的行为参数。结果表明,两组犊牛的体重没有显著差异(P=0.8619);犊牛的摄乳时间随周龄的增长逐渐减少,但奶瓶组摄乳时间显著高于奶桶组(P〈0.0001):奶瓶组比奶桶组的犊牛出现更多次数的顶乳行为(P=0.0003);奶瓶组犊牛吸吮乳头比奶桶组犊牛吸吮空桶的时间长,全期差异不显著(P=0.1160),但在第5周龄时,差异显著(P=0.0054),犊牛出现的非营养性吸吮行为(吸吮桶边缘或奶瓶、吸吮栏杆)是以奶桶组持续的时间较长,两组犊牛在其他的状态性行为方面差异不显著。在本试验中,代乳粉的饲喂方式对犊牛的生长性能影响不大,但对犊牛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1月龄之前,故建议在1月龄之前的犊牛用奶瓶饲喂,可以减少犊牛出现异常行为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在奶牛场里初生奶犊的哺奶一般不直接从母牛吸吮,而是采用人工引食法。人工喂奶操作者须弯腰曲背,比较劳累。为了使犊牛尽快自行吃奶,缩短人工引奶时间,我们对184头黑白花奶牛的初生犊牛(其中♂99头,♀5头)进行了人工引奶的时间及与母牛胎次,分娩持续时间,初生重和犊牛性别的关系。观察结果 1.人工引奶184头犊牛中,1天学会哺乳的15头,占8.15%;2天的73头,占39.67%;3天的75头,占40.76%:4天的9头,占  相似文献   

3.
科苑采撷     
犊牛初乳的饲喂技术 ①饲喂方法.如果用奶桶喂初乳时.一般是人将手指伸在奶中让犊牛吸吮.不论用什么工具喂奶都不得强行灌入.在初乳期每次喂乳1~2h后.应饮温开水进行补水。⑦饲喂量应根据小牛体质量的不同.每次所需的量不同.在24h内应喂3~4次.每次饲喂量不能超过犊牛的胃容积。③饲喂用具的消毒.饲喂初奶可用清洁的奶瓶或奶桶.所有容器在使用前后必须彻底清洁消毒.切断细菌的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犊牛腹泻易造成初生犊消化道内有有害细菌。大多数犊牛腹泻是因为吃了不洁的乳汁引起腹泻的,因此我们第一步就首先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奶牛犊一般不让犊牛自行吸吮母乳,所以挤初乳和放初乳的容器一定要卫生,挤初乳时洗净乳头,挤时头两把把奶丢掉,然后挤在消毒好的容器里。  相似文献   

5.
<正>脐带炎,是出生奶犊牛最易发生的一种脐带感染疾病。在我市的奶牛和肉牛繁殖场都有发生,发病率在5%左右,随天气逐渐转暖,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病因奶犊牛脐带炎,多为断脐时消毒不严,断脐后护理不当或奶犊牛出生后脐带自行踩断,趴卧潮湿粪污处感染,或蚊蝇在脐带断头处叮咬后产卵而直接感染所致。由于蝇蛆的寄生,更加重了病情。奶犊牛在牛舍或放牧时,脐带划伤后感染,奶犊牛集中管理时,相互舔食、吸吮脐带更会造成感染发炎。  相似文献   

6.
初乳(Colostrum),又称血奶或胶乳,是指母牛产犊后1周内,特别是头3天内所产的奶.它对新生犊牛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初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不能混在正常的商品奶中,只能用来喂犊牛.因此必需重视初乳喂犊牛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1犊牛的管理初生犊牛出生后10~15d内,应单独饲养,以便加强管理,防止感染疾病。15d以后可合群饲养,每头犊牛应有颈架和饲槽固定位置,以免互相吸吮和抢食。喂奶用具要清洁卫生,使用后应及时清洗干净,定期消毒。每次喂奶后用毛巾将犊牛嘴部周围残留的奶擦净。  相似文献   

8.
1第1周龄当犊牛出生后,立即用干将毛巾擦去口鼻粘液,以防犊牛吸入粘液,造成呼吸困难或窒息死亡。一旦发生窒息时,进行人工呼吸救治。犊牛在出生后0.5~1.0小时内吃到初乳,最迟不能超过2小时。对于个别不让犊牛吸吮乳头的初产母牛,应进行人工辅助犊牛吃到初乳。若没有初乳,可用人工奶代替。人工奶配方为,鸡蛋3个,鱼肝油15毫升,鲜牛奶500毫升,食盐8~10克,充分搅拌均匀,加热至38℃后饲喂犊牛。每日饲喂3次,饲喂5~7天后改喂常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犊牛低奶量培育方法(早期断乳)在日本北海道奶牛生产中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既降低了饲养成本,又促进了犊牛机体的早期发育。采用此法,哺乳期内鲜奶总量仅119千克/头,而与常规多奶量哺育的犊牛相比,生长发育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其以后的产奶性能则大大高于多奶量哺育的牛。具体方法: 1.犊牛出生后,在60分钟内要吃上初乳,一次喂量1.5千克,奶温保证达到40—45℃,以后每隔12小时喂一次。两天后每次喂量增至2千克,每日喂2次,一周后改喂常乳。(注意,哺乳期内一定要用哺乳瓶或哺乳器,以加强吸吮反射) 2.常乳哺喂到35日龄。2—3周间每天喂鲜奶4千克,分早、晚二次喂。第四周减至3千  相似文献   

10.
1喂奶技术1.1对新生犊牛尽量喂给初乳(不喂乳质不良的奶,可喂同期产犊母牛初乳)初乳中干物质总量较常乳多,尤其在蛋白质中含有大量免疫球蛋白,它对增强犊牛的抗病力起关键作用。同时初乳中含有较多的镁盐,有助于犊牛排出胎便。此外,初乳中各种维生素含量较高,对犊牛的健康与发育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犊牛生后应在30min内喂给初乳1~1.5kg。连喂7d,7d后喂给常乳。喂奶要采取人工哺乳法:用奶瓶套上橡皮乳头喂奶,如犊牛不能吸吮奶汁,可人工将手指沾上奶汁塞入犊牛嘴里进行诱导,如此反复诱导2~3次,犊牛便可自行吸奶。1.2喂奶要采取三定1.2.1“定…  相似文献   

11.
一.犊牛的饲养   (一)喂初乳   初乳是母牛产犊后1~7天内所产的奶.正常的初乳是浓稠的,呈奶油状的黄色分泌物,具有很高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是新生犊牛不可缺少的营养品.  相似文献   

12.
<正>1第1周龄当犊牛出生后,立即用干将毛巾擦去口鼻粘液,以防犊牛吸入粘液,造成呼吸困难或窒息死亡。一旦发生窒息时,进行人工呼吸救治。犊牛在出生后0.5~1.0小时内吃到初乳,最迟不能超过2小时。对于个别不让犊牛吸吮乳头的初产母牛,应进行人工辅助犊牛吃到初乳。若没有初乳,可用人工奶代替。人工奶配方为,鸡蛋3个,鱼肝油15毫升,鲜牛奶500毫升,食盐8~10克,充分搅拌均匀,加热至38℃后饲喂犊牛。每日饲喂3次,饲喂5~7天后改喂常乳。  相似文献   

13.
<正> 奶牛产犊后,因排乳反射受到部分抑制,乳房内虽有大量奶,但通过挤奶和犊牛吸吮都排不出奶。这样病例过去未见报道,病例虽少,但能摧残奶牛的一生。从1977年起我们先后遇到5例,诊治4例,做药物安全量试验一例,认为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犊牛饲养管理对于犊牛的生长、发育及健康十分重要。关系到牛群更新、经济效益及奶牛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但奶农在现实喂养中往往忽视这一点,造成饲养管理上的误区:其一,奶农对犊牛吃初乳(奶牛分娩后最初7天所分泌的乳汁)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甚至误认为初乳(俗称的浆奶)不好,把它挤掉,造成犊牛不能获得母体抗原性物质,导致免疫力下降,胎粪排泄不及时,弱犊率升高。其二,奶农为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减少犊牛的常乳供应量,而缺少代乳品(代乳品在我国尚不普遍)的补充,导致犊牛发育缓慢,犊牛的断奶重极低。其三,是补料较晚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养牛业的快速发展,犊牛的数量大量增多,为了使犊牛正常而健康的生长发育,早期断奶早期补饲,增加商品奶,降低培育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一、犊牛早期断奶的好处: 1、缩短哺乳期,节省用奶量。常规犊牛的哺乳期长达10个月之久,实行早期断奶可改为6月龄断奶。不但不影响犊牛生长发育,而且节约大量全乳,满足市场的需要,可大大降低培育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一)喂初乳 初乳是指母牛产犊后1~7天内所产的奶.正常的初乳是浓稠的,呈奶油状的黄色分泌物,是新生犊牛不可缺少的营养品.  相似文献   

17.
正2005年11月、12月,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兴隆镇一奶牛饲养户中的2例犊牛发生小脑形成不全症。这2例虽然是正常分娩,却呈现了运动失调及明显的小脑形成不全,吸吮初乳后所保持的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母牛高。另外,确认了与小脑形成不全犊牛同时分娩,而临床症状正常的1头犊牛的胎盘感染。综上所述,2例犊牛小脑形成不全症是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病毒的胎盘感染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断奶后的肉用犊牛或奶公犊牛,均可采用持续育肥方式进行舍饲育肥的方式来获取优质牛肉.笔者现选取断奶体重150 kg肉用牛,以保证其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持续育肥为例,简要介绍一下犊牛持续育肥的饲料调配技术.  相似文献   

19.
1 肉用牛育肥方式 1.1肉用犊牛育肥 犊牛育肥是指全部用奶喂饲犊牛的育肥方法,日喂奶量由少到多,最多不超过30千克,到100~120日龄,体重达到150千克出栏,多采用舍饲栓系.  相似文献   

20.
犊牛人工哺乳期间,常由于喂酸奶、凉奶或奶量过多,或由于饮奶用具消毒不彻底或犊牛到处舐食污物等而引起腹泻。治疗方法虽很多,但疗效不一。我们自1981年以来采用了炒高梁与炒柞树皮(以下简称高梁合剂)治疗犊牛腹泻51例,取得了满意效果。一、药物制造方法将生高粱炒至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