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湖州地区桑螟抗性调查结果表明,辛硫磷在湖州地区近11年使用中桑螟抗性没有出现增长;桑螟幼虫不同生育阶段对辛硫磷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2龄期最敏感,后随着龄期增长敏感性降低,高低相差6.8倍;整体分析,桑螟对辛硫磷的抗性仍处在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2.
2013年秋调查了野桑蚕对有机磷农药的耐药性,结果表明湖州地区野桑蚕对有机磷农药已经产生了抗性,不同地区抗性存在差异。抗性最强地区为南浔区和孚镇,其他依次为南浔区善琏镇>菱湖镇>千金镇>吴兴区八里店镇。但湖州地区野桑蚕整体对有机磷农药抗性还处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3.
陈梦姣 《江苏蚕业》2019,41(3):8-10
为了建立准确的桑螟对农药抗性数据,从没有农药污染的乌兹别克斯坦蚕区,采集桑螟作为试验材料,运用浸叶法测定了该品系桑螟对灭多威、毒死蜱、虫螨腈、残杀威等4种农药抗性状况,通过与国内不同地区桑螟的耐药性比较,初步建立了桑螟对测试农药的4条敏感基线,分别是:桑螟对灭多威敏感基线为:y=7.127 041+2.363 88x。桑螟对毒死蜱敏感基线为:y=8.393 436+3.534 803x。桑螟对虫螨腈敏感基线为:y=4.345 397+1.678 993x。桑螟对残杀威敏感基线为:y=7.367 161+2.532 144x。为今后的抗性监测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桑螟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浸叶法,调查了浙江省五个蚕区的桑螟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抗性和抗性个体频率分布。结果表明浙江省五个蚕区的桑螟抗性水平处于三个级别;长兴桑螟抗性倍数1.3倍,属敏感;湖州市区,嘉兴秀洲,海宁等地桑螟抗性倍数分别是3.3,4.2,4.1倍,属敏感性降低;桐秀苗区抗性倍数为7.6倍,属低水平抗性,针对不同抗性水平,治理策略是:在敏感和敏感性降低地区可继续推广使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但每年使用次数不能超过两次,每次用药量应严格控制。全年桑园治虫安排时,应选择不同类型农药轮用或混用,延缓桑螟抗性发展。低水平抗性地区应暂时停止该药使用。促使抗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桑螟对40%毒死蜱乳油的耐药性,我们对不同龄期桑螟幼虫对40%毒死蜱乳油的耐药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0%毒死蜱乳油在湖州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6年后桑螟对其抗性增长了8.6倍;不同龄期桑螟幼虫对40%毒死蜱乳油的耐药性有较大差异,2龄期最为敏感(LC50为1.29 mg/L),随着龄期的增长耐药性提高,到5龄期时LC50增加到5.59 mg/L。但是,与敌敌畏、敌·马合剂相比,桑螟对40%毒死蜱乳油的耐药性仍处在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6.
光周期对浙北地区桑螟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螟对光周期的感应效应试验证明 ,桑螟进入越冬状态是由短期光照引起的兼性滞育 ,3、4龄虫期是光感应的重要阶段 ,完全滞育与非滞育 ,只有在一定的连续光照条件下才产生 ;在温度 2 4 6℃时桑螟的临界光周期时数为 13h 40min ,浙江省湖州地区桑螟的临界日长日期为 9月 5日。初步探明湖州地区 (30°5 3′)第 4代桑螟发生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及世代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县桑园在夏、秋季节持续遭受鳞翅目害虫严重为害,其中以桑尺蠖、桑螟、野蚕的为害最严重。造成害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单一使用有机磷一类农药品种,造成害虫的抗药性提高,农药的喷施浓度和用量增加,防治效果下降。为筛选新的桑园治虫药剂,扩大桑园农药谱,探讨多种农药的配合使用方法,在浙江省植物保护总站统一部署下,1998年9月进行了以桑尺蠖、桑螟、野蚕等为主要防治对象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与常用有机磷农药防效对比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 供试农药品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为24%万灵水剂(美…  相似文献   

8.
灰色理论在桑螟灾变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桑园害虫的种群数量预测,有助于对桑园害虫爆发危害的预防。利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的基本原理,依据浙江省湖州地区近13年来对桑螟种群变动的调查统计数据,建立桑螟灾变的长期预测模型为:t(k1+)1=4.250 000 exp(0.582 781k)-3.250 000。经检验该模型的c=0.131 2,P=1.000,精度达到1级。应用构建的模型,初步预测浙江省湖州地区第4代桑螟种群数量在2014年左右可能达到149 925头/hm2以上。  相似文献   

9.
桑螟(Glyphodes pyloalis)是桑树的主要害虫,因其对专用杀虫剂产生了一定抗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从分子水平研究桑螟对杀虫剂的抗性机制,有利于制定新的防治策略。通过对桑螟中肠转录组数据分析,鉴定了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9A20和CYP324A1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桑螟CYP9A20和CYP324A19基因均属于CYP3家族,其中CYP324A19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同属鳞翅目的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同源序列亲缘关系比较近,序列相似度为63%;桑螟CYP9A20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样与稻纵卷叶螟的同源序列亲缘关系较近,序列相似度高达80%。以浙江省杭州、湖州和海宁3个蚕区桑园采集的桑螟样本提取DNA,经qRT-PCR分析幼虫中肠的CYP9A20基因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而CYP324A19基因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来自湖州、海宁的桑螟样本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来自杭州的桑螟样本的3.2倍、3.0倍。用15μg/m L辛硫磷和15μg/m L残杀威处理来自湖州的桑螟幼虫24 h后,qRT-PCR检测CYP9A20基因在幼虫中肠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而CYP324A19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辛硫磷、残杀威处理后该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上调4.0倍、7.8倍。研究结果表明,桑螟的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进化上出现了不同分歧,从而导致二者在功能上可能存在明显差异,CYP324A19基因可能通过上调表达参与桑螟对杀虫剂胁迫的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07年春在浙江省湖州市进行了不同浓度的20%亚胺硫磷(Phosmet)乳油对桑园害虫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胺硫磷对野蚕、桑螟低龄幼虫防效较好,对桑蓟马防效较差;在湖州地区推广初期,推荐使用浓度为1500—2000倍。  相似文献   

11.
<正> 据浙江省湖州市蚕桑站最近对桑螟幼虫的抗药性调查发现,害虫对甲胺磷、灭多威、敌百虫、敌敌畏等及其混配农药品种的抗性发展速度较快,但随农药使用水平的不同,地域间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我们建议各地蚕桑站要加强交替使用农药的宣传力度,切忌盲目混用农药和加大使用浓度,为配合今冬明春的桑树害虫越冬防治,我站以大包装价格供应单桶剂量小包装的辛硫磷、敌敌畏、双效磷等有机磷农药,或在购买桑保专用农药时,免费配送一定比例的互补农药品种,以提高蚕农的农药使用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桑螟是桑园的主要害虫,由于气候、防治不当等原因,近年来在我国蚕桑主产区频繁发生,给当地桑农带来严重损失.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桑螟对杀虫剂抗性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桑螟抗药性机理研究和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桑螟的生活习性及其天敌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螟(Diaphania pyloalis Walker),俗名油虫、青虫、卷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蚕区都有发生,湖州地区一般9~10月份第5代为害最烈.桑螟作为一种常见桑园害虫,在发生上往往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其来势之凶猛,危害之严重令人卒不及防,尤其第5代桑螟一般正处于中秋蚕期,给桑园防治带来极大困难,往往任其危害,常暴发成灾.有鉴于此,为了探索桑螟的年生活史、习性及其天敌,了解其消长规律,用于指导桑螟的防治.笔者自1998年起进行了3年的观察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桑螟在我市一年发生四代,第四代桑螟与一秋蚕生产重叠,通过本试验,筛选出了格桑花、桑保灭多威等对桑螟防治效果好,对家蚕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宜推广应用于秋蚕发种前的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15.
桑螟在我市一年发生四代,第四代桑螟与一秋蚕生产重叠,通过本试验,筛选出了格桑花、桑保灭多威等对桑螟防治效果好,对家蚕安全间隔期短的农药,宜推广应用于秋蚕发种前的桑园治虫.  相似文献   

16.
比较了20%灭多威乳油、40%辛硫磷乳油和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对桑螟、桑尺蠖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对低龄桑螟的防效依次为:20%灭多威乳油>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40%辛硫磷乳油,其中20%灭多威乳油对高龄桑螟防效良好;对低龄桑尺蠖的防效依次为:40%辛硫磷乳油>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20%灭多威乳油.据此认为:防治桑螟为主的首选农药为20%灭多威乳油,而防治桑尺蠖为主时不宜选择20%灭多威乳油,40%辛硫磷乳油和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均可用于防治桑螟、桑尺蠖,但应根据喷药至采叶间隔时间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近年来海盐县桑螟发生的特点、主要原因等情况调查,提出了采用灯光诱蛾预测、根据发蛾量和桑螟危害程度分级防治、加强田间调查及时发布与传递防治情报、结合蚕期选用不同的农药防治、做好关门虫防治等综合防治桑螟危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桑螟是我市桑园主要害虫之一,年发生5代,经过前几代虫口基数逐渐积累,秋季第5代桑螟达到一年中的虫量高峰,对秋叶的危害最为严重。由于桑螟成虫的迁飞能力较弱,因此桑螟的发生危害往往区域间差异较大,而农药防治效果也对桑螟的发生程度有非常大的影响。当桑螟发生严重,且防治措施不当时,桑叶损失极大,甚至会造成秋蚕无叶可喂。此外,桑螟与家蚕的病害存在交叉传染现象,对于种茧育饲养区,桑螟发生程度与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存在正相关。由此可见,控制桑螟的发生不仅可减少桑叶损失,更有利于净化饲养环境,提高蚕种无毒率。  相似文献   

19.
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桑螟在江苏省江阴地区一般一年发生5代,作者通过室内饲养与大田观察,调查了桑螟各代的经过与年生活史,统计计算了桑螟卵期、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调查了桑螟的越冬规律与繁殖特性,在研究桑螟全年消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桑螟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0.
湖州地区桑螟世代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桑螟年发生世代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有较大差异,四川地区年发生5~6代,广东地区年发生7~8代,江、浙一带有报道年发生4代,也有报道年发生为5代.为了探明江浙一带桑螟年发生世代确切情况,从1997年开始对桑螟进行跟踪观察,又查阅了80年代以来历史资料,同时用不同光周期对桑螟幼虫进行处理,观察越冬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