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对3个不同致病性的青枯菌菌株接种于7个不同抗性的木麻黄无性系上的研究表明:各菌株间对无性系根表吸附量达显著差异,而无性系间对同一菌株的吸附量差异不显著;根表吸附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呈负相关;说明青枯菌对木麻黄根表的吸附,就是两者的识别过程,而识别程度不同,则体现在吸附量的大小上,但是单从吸附量所反映的青枯菌致病性,难以确定出其对苗木最终的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青枯菌的根表吸附量和根部侵入量,研究了胞外多糖(EPS)和脂多糖(LPS)在青枯菌对尾巨桉根部吸附和侵入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接种青枯菌的6 h内,EPS处理后尾巨桉根部青枯菌GN1和93B的吸附量和侵入量明显升高,而LPS处理后尾巨桉根部GN1和93B的吸附量和侵入量都明显下降;无EPS菌株的根表吸附量和根部侵入量都明显降低,无EPS及LPS菌株的根表吸附量和根部侵入量亦有所下降,但没有无EPS菌株下降明显;EPS具有促进青枯菌对尾巨桉根部吸附和侵入的作用,LPS则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桉树无性系剪根苗接种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2个菌株后测定菌株的致病性、茎内的细菌数量得到,两菌株具有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强致病性菌株在剪根苗基部、中、上部的细菌数量都显著高于弱致病性菌株;2个菌株的细菌数量从茎基部到上部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木质部的含菌量比韧皮部高。通过提取和测定2个菌株胞外多糖(EPS)产量得到,强致病性菌株EPS的总产量及单个细菌EPS产量都高于弱致病性菌株。试验揭示青枯菌菌株的致病性分化与其在桉苗茎内的增殖扩散数量及其EPS的产量有着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接种实验发现,木麻黄青枯病菌存在着强致病性、弱致病性、非致病性菌株之分。致病性不同的三个菌株进行电镜观察,菌体在形态上存在差别;不同菌株的培养性状观察,菌落在形状、颜色、流动性上有差别。毒性菌株保存实验结果以在无菌蒸馏水中室温保存为好,二年不丧失致病性,分离毒性菌从病苗上比从成年发病株上容易。  相似文献   

5.
王军  韦爱梅  孙思 《林业科学》2007,43(7):51-54
通过接种青枯菌与非病原的大肠杆菌,对2个桉树无性系和1种非寄主树木的根表吸附菌量及根内含菌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青枯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多于对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多于对抗病寄主但少于对非寄主根部的侵入量;病原菌较非病原菌对感病寄主根表的吸附量大,但二者对感病寄主根部的侵入量则依据根部伤口的有无而互有高低.青枯菌接种24 h内,感病寄主根表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呈上升趋势,在抗病寄主及非寄主根表的吸附菌量和根内含菌量却呈下降趋势.从统计学上看,青枯菌对寄主根部的吸附和侵入都显示出了一定的选择性,但由于病原细菌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抗病寄主和非寄主根部,非病原细菌也能够大量地吸附和侵入桉树根部,因此这种选择性的生物学意义不大,青枯菌对桉树根表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识别行为.  相似文献   

6.
木麻黄对青枯菌的水平及垂直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军 《林业科学》1997,33(5):427-431
6个青枯假单胞杆菌菌株对7个木麻黄无性系的交互接种试验表明,病害的相对强度在无性系与菌株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无性系与菌株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极显著。结果说明在木麻黄-青枯菌病理系统中,同时存在着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或水平致病性与垂直致病性;这一交互作用特征的揭示对于木麻黄的抗病育种及防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青枯菌胞外酶对木麻黄的致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三个致病性不同的木麻黄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产生的胞外酶活性测定显示,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酶)在活性在各菌之间无明显差别,但纤维素酶活性差别明显,并随菌株的致病性上升而增加,菌株致病性与酶活性具有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对三个致病性不同的木麻黄青枯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E.F.Smith产生的胞外酶活性测定显示,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酶)活性在各菌株之间无明显差别,但纤维素酶活性差别明显,并随菌株的致病性上升而增加,菌株致病性与酶活性具有高度正相关(r=0.96)。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青枯菌在尾巨桉根表吸附量和根部侵入量,研究不同温度、pH值和接种浓度对青枯菌在尾巨桉苗木根部吸附和侵入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枯菌在尾巨桉苗木根部吸附侵入的最适温度条件是30℃;pH值为6.0或7.0时均有利于青枯菌在尾巨桉根表的吸附侵入;在接种浓度为3.0 × 108和3.0×109个·mL-1时青枯菌的吸附量和侵入量都比较高,高浓度的细菌有利于青枯菌在尾巨桉根部的吸附侵入,但过高浓度的细菌,其吸附量并不继续增加.说明在30℃,pH6.0或7.0和接种浓度高于3.0×108个·mL-1的条件,有利于青枯菌在尾巨桉根部吸附和侵入.  相似文献   

10.
试验结果揭示了木麻黄弗兰克氏菌和木麻黄根瘤浸提液能抑制青枯菌生长,弗兰克氏菌Or9302和9021菌株的抑菌效果比其它供试菌株高;粗枝木麻黄的根瘤浸提液抑菌效果较山地木麻黄和普通木麻黄的抑菌效果好。苗圃试验表明根瘤量高的苗木对青枯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影响木麻黄青枯病抗性测定的几项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军 《林业科学》1996,32(3):225-229
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假单胞杆菌的抗病性测试受到植物材料、接种条件及病级测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无根苗与有根苗上病害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特征,并且与高度相关,但无根苗更为感病。在三种龄期的无根苗中,以木质化的褐梗最为感病,绿梗次之,嫩枝较为抗病。青枯菌在连续培养14天后接种致病力不减。病害的相对强度在直射光、散射光及灯光等三种光照条件下无明显区别。病害强度随着接种浓度的增加而增高,但当达到一定程度后便趋缓。研究认为在室内以中等浓度的青枯菌液接种木麻黄无根褐梗苗是快速测定其抗性的一个可靠方法,并就采用相对病害强度代替发病株率作为病级指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对华南4个地区的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试研究,以期为有效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分别对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1株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强弱测试比较,11株病原菌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序列形成支持率为86%分枝,表明其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高度同源性.以桉树无性系DH32-29组培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对11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不同菌株间在致病性上差异显著(P<0.01或P<0.05),以发病高峰期、高峰期发病率和平均发病率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K=3),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广西、海南的各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HY01、HY02、DA01、HP04菌株与HP05分为1类,DA02和DA03为第2类,而YJ01、HP01、HP02和HP03为第3类.对4个不同地区(采样点)的青枯病菌株平均发病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来源广东阳江菌株致病性显著地低于其他来源菌株.不同地理来源菌株之间在致病性上无明显相关性,同一地区内同时存在着致病力强弱菌株,HP03的生物型4-1菌株与其他生物型3菌株在致病性亦无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用病原菌悬浮液及培养滤液等对木麻黄无根苗和有根苗进行接种处理,发现青枯菌PseudomonassolonacearumE.F.Smith培养滤液对木麻黄具有强烈的致萎作用。小苗枯萎主要是由滤液中毒性物质诱导植物产生填充体堵塞导管所致。细菌培养滤液中毒性物质对热稳定,在pH4~10的范围内毒性不受影响,而且能够致萎多种针阔叶树种小枝,具有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青枯菌对植物的致病机制及其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林业科学》2005,41(3):142-147
青枯菌引起许多植物及林木青枯病。该菌侵染植物根部,首先在根皮层细胞间隙等处定殖,然后入侵维管束,在木质部导管内扩展危害;细菌在导管及相邻组织内迅猛增殖和广泛散布,由此产生输水管道的阻塞和破坏并最终导致植物枯萎。胞外多糖(EPSI)、细胞壁分解酶(主要是果胶质酶和纤维素酶)、Ⅲ型Hrp分泌系统产物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其中EPSI尤为突出,它在保护细菌、促进细菌移动和定殖以及堵塞和破坏寄主导管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上述致病因子的协调作用则由一复杂的调节系统控制,这一系统由随细菌密度变化而变化的3 -羟基棕榈酸甲基酯水平作为信号,以PhcA调节基因的启动和转录为核心,自动而精密地调节病菌有关致病基因的表达及关闭,并由此控制细菌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5.
木麻黄青枯病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青枯病是危害木麻黄生长的植物土传病害,严重者可造成木麻黄的大面积死亡。通过定性因素和定量指标体系对木麻黄青枯病进行风险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其风险综合评价值为1.54,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