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秆潜蝇在重庆市巳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该虫在重庆地区1年发生3代,以第3代幼虫越冬。越冬代.幼虫在3月下旬化蛹,4月中旬至下旬为第1代成虫期,5月上旬为产卵期。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期,6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2代成虫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7月上、中旬为产卵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幼虫期,8月上旬至下旬为蛹期。第3代成虫期为9月上旬至下旬,并迁至越冬寄主上产卵,10月初至11月底孵化为幼虫进入越冬期。成虫羽化后1—2h即可交配,但多数于羽化后1—3d才交配。更尾后越冬代于4—9d,第2代于3—7d后产卵,一般1叶仅产1卵,偶有数粒。单雌产卵量2—81粒不等。成虫寿命为20d左右。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介绍了皖南山区稻秆潜蝇的发生情况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四川稻秆潜蝇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1999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秆潜蝇在四川水稻上一年发生一代,生活史长达140d,麦田及沟边的看麦娘是其的主要越冬寄主,稻秆潜蝇翻颚茧蜂是越冬蛹的主要寄生性天敌,越冬蛹在次年水稻秧苗一叶一心至二叶一心时开始羽化并产卵,此期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稻秆潜蝇是山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俗名叫钻心虫、花白穗.成虫是鲜黄色小蝇,幼虫淡黄色,尾端分两个叉.该虫于1996年在我县南院、夏炉两个高山乡稻区发生为害.至2001年已蔓延到中、低山稻区的38个乡(镇).为害作物也从单季稻扩展到连作稻及麦类.调查株(穗)为害率一般在10%~20%,严重的达50%以上,影响了山区杂交稻生产.  相似文献   

7.
8.
隆回县稻秆潜蝇发生与防治的初步观察孟妮,刘祝龙,萧玉奇(湖南省隆回县植保站422200)隆回县地处湘西南丘陵山区,海拔最高1780m,最低230m。水稻栽培自北向南分为中稻一熟区、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双季稻区,常年种植中稻13333.33hm2,双季稻2...  相似文献   

9.
稻秆潜蝇又称稻秆蝇,主要分布于南方稻区,但黑龙江省也有发生,过去危害率较低,由于水稻面积加大,种植年限加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逐年加重之势。稻秆潜蝇除危害水稻外,尚可为害小麦和看麦娘、稗、早熟禾等多种杂草。  相似文献   

10.
稻秆潜蝇属双翅目黄潜蝇科。又名稻秆潜、稻钻心蝇、双尾虫。在我国南方各省山区都有不同程度为害,以幼虫钻食心叶、生长点及幼穗,早稻、单季晚稻一般枯心率在20%~35%,伤穗率10%~25%,严重的减产20%~50%,为山区、半山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黑龙江省水稻面积不断加大,种植年限加长,该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稻赤斑沫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赤斑沫蝉已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在重庆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一年四季土壤中都有早卵,5月-9月是若早期,6月-11月为成虫期,6月下旬-8月为成虫盛发期,6月-8月为产卵期。卵或若虫以稻田为中心呈扇形分布,距田距30m-50m范围的旱地作物根系层最多。若早5龄,形态特征分区明显,各龄总历期19天-41天,平均27.7天;1-2龄若虫60%-80%分布在土中15cm-20cm范围内,3-4龄若虫75%-85%在土中5cm-15cm内,高龄若虫90%-95%分布在近地5cm-7cm范围内。饲养发现,1-3龄若虫向上移动的频率很快,从薯根上每隔2天-5天迁移1次,达1cm-3cm;7天-9天可迁移到苕茎叶上去;4-5龄常固定在一处,如不受惊动很少转移。成虫羽化后7天-15天、平均11.9天于上午9-11时、下午14-18时交配频繁,持续交配2h-4h;交尾后3天-8天、平均5.7天左右在有缝隙的土表产卵,散产,每处3-5粒,平均单雌产卵量200粒左右。成虫寿命11天-41天,平均19.2天,雌虫稍长。  相似文献   

12.
捕食性食蚜蝇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捕食性食蚜蝇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内容分为成虫习性(包括昼夜节律、取食和性成熟、交配和产卵、生殖潜力和产卵数、寿命等),幼虫习性(包括捕食范围和食物专化性、取食过程、捕食量和吸食时间、食物的营养价值),世代和发育历期,迂飞以及天敌等几个部分。并对该类食蚜蝇在生物防治中的作用给予评价。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抗瘟性诱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胡、白芷的有效诱导成分主要是水溶性物质,加入粘布剂的水提物比未加粘布剂的抗性诱导效果好,所用诱导剂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稻种子萌发及根、芽生长均无影响.前胡、白芷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朝六早(S)和特特勃(R)稻苗经诱导处理后,稻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增强,抗性诱导效果与两种酶活性的增加有明显的相关性.感病和抗病品种经诱导和接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均有所加强.诱导后稻株内脯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但接种48h大量积累,96h后降至比接种前更低水平.感病品种朝六早在接种前经Na2SeO4和前胡处理后稻叶中有抑菌物质积累,接种后诱导和未诱导的稻叶中均大量积累抑菌物质,但诱导并接种的稻叶比未诱导只接种的稻叶抑菌物质积累更多;在抗病品种上,未接种和接种的稻叶中均有抑菌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4.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亦称烟蚜,是一种世界性害虫。1967年,国际生物防治工作组织将桃蚜的生物防治列为世界范围六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课题之一。综合国内外文献报告,寄生桃蚜的蚜茧蜂有8种,它们是:Aphidius avenae Haliday;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Diaeretiella rapae M'Inosh;Ephedrus nacheri Quilis;Ephe-drus persicae Froggatt;Ephedrus plagiator Nees;IysiphlebHs japoncus Ash-mead;Praon volucre Haliday。其中以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发  相似文献   

15.
稻瘟病鉴别菌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中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过程中水稻叶片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亲和互作中,4种多肽诱导产生,9种增强,1种减弱。其中,e,β,b,c,Ⅱ,a6种多肽的变化分别出现在2种组合类型的不亲和互作中。在亲和互作中,7种多肽增强,1种诱导产生。其中,b,c,c′,Ⅱ,a5种多肽的变化分别出现在2种组合类型的亲和互作中。7种多肽在亲和与不亲和互作中变化一致。其中,b,c,Ⅱ,a4种多肽分别出现在2种组合类型中,在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中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多肽c′在成株期IR26与JXOⅢ亲和互作中增强,多肽F在苗期IR26与XooM5203亲和互作中增强。这2种多肽在对应的不亲和互作中未见变化。在不亲和互作中,i,i,ii,iv4种多肽诱导产生,C,e,β3种多肽增强,这7种多肽的变化在对应的亲和互作中未见变化,但其中e,i2种多肽在其它组合类型的亲和互作中的变化一致。i,ii,iv3种多肽可能与抗病性有关,但在其它3个组合类型中未见这种变化。试验中未发现4种组合类型中一致变化的多肽。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四川3种主要食螨瓢虫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结果表明,这些食螨瓢虫的成虫期很长,是幼虫期的2倍以上;其对若螨和成螨有明显的选择作用;在没有猎物时,则发生种内及种间残杀。3种食螨瓢虫桔全爪螨的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 Ⅱ型,但其搜索能力因不同种类、不同虫期而异。本文还探讨了温度和光照对食螨瓢虫搜索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六个籼稻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6个籼稻抗病品种(Cuba2301,Cuba2196,Chba4010,双抗12,双抗18,三江)对14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的抗性表现和对P1,HB-17和8工陵691三个菌系的抗性遗传和抗性苈在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这6个抗病品种均在全育期抗除菲律宾菌系P2和P3的其余12个菌系。这6个抗病品种对3个菌系的全生育期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受细胞核影响。与已知基因的等位性测定表明,这6个品种  相似文献   

19.
瓜螟Diaphania indica(Saunders)是葫芦科蔬菜上的主要害虫。在杭州,一年发生4—5代,以蛹在桔叶,瓜架竹杆内越冬。1—2代主要为害丝瓜和冬瓜,3—5代主要为害冬瓜和秋黄瓜。一龄幼虫头宽为0.234毫米,Dayer常数为0.62,幼虫共5龄,取食量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大。产卵前期为2~3天,卵、幼虫和蛹期分别平均为4.6,11.7和8.4天。卵、幼虫,蛹和世代(卵一卵)的发育历期与日平均温度的曲线回归方程为:Ye=12877640x~(-4.6379),Y=279253x~(-2.9963),Yp=211317x~(-3.1155)和Yg=8857x~(-1.7476),田间每年在6~10月发生,以8~9月虫量最多,在丝瓜、冬瓜和黄瓜生长季节出现两个虫量高峰,第一个虫量高峰期三种瓜类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