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弓形虫病,又名弓浆虫病,是刚地弓浆虫引起猫等哺乳动物、鸟类和某些冷血动物的一种寄生虫病,它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1病原体弓形虫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虫,不同的发育过程中可有5个型,它们分别是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在中间宿主体内可以发现滋养体和包囊,而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则出现在终末宿主体内,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常常是猫。  相似文献   

2.
1病原龚地弓形虫的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形态。滋养体和包囊出现在人、家兔、鼠等中间宿主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末宿主(猫)体内,引起家兔发病的有增殖型和包囊型。增殖型即滋养体出现于病的急性期,包囊型多发生在慢性或隐性阶段。滋养体又称速殖子,存在于细胞内或细胞外,主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或弓浆虫病,是由猪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体组织及体液内而引起的人畜共患原虫病。本病分布极为广泛,发病猪常为突然发病,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较大。 1 病原特性 弓形虫病的病原为球虫目、肉孢子虫科、弓形体属的刚地弓形虫。弓形虫为双宿主生活周期的寄生性原虫,猫是其终末宿主,弓形虫在猫体内进行有性繁殖,存在的形式有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  相似文献   

4.
猪弓形体病是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原虫病,其病原体为刚地弓形虫。根据其不同发育阶段,可分为五种形态,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前二者为无性生殖期,存在于中间宿主体内,后三者为有性生殖期,只存在于终末宿主——猫体内。2002年10月9日,在兽医院诊断室接触到一病例,一猪场送来病猪进行检测,经详细问诊,该厂猪群已发病三天,死亡5到6头/18头,  相似文献   

5.
<正>弓形虫病是由肉孢子虫科(Sarcocystidae)弓形虫属(Toxoplasma)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弓形虫病宿主种类十分广泛,目前已证实猫及猫科动物为其终末宿主,人、畜、禽和多种野生动物对弓形虫均具易感性。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和威  相似文献   

6.
<正>弓形虫病是由肉孢子虫科(Sarcocystidae)弓形虫属(Toxoplasma)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寄生虫病。弓形虫病宿主种类十分广泛,目前已证实猫及猫科动物为其终末宿主,人、畜、禽和多种野生动物对弓形虫均具易感性。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危害和威  相似文献   

7.
正弓形虫病是一种由刚地弓形虫(Toxopasma gondii)感染引起的的专性细胞内寄生性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其宿主范围十分广泛,能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温血脊椎动物的有核细胞,故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1]。弓形虫最早于1908年由Nicolle和Manceaux在北非突尼斯的啮齿类梳趾鼠体内发现,现已分布于世界各地[2]。据统计,1985~2006年期间我国猫弓形虫感染率在14. 06%~78%之  相似文献   

8.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引起的以孕妇(畜)流产、弱胎、畸胎、死胎和儿童(幼畜)生长受阻、死亡等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病。弓形虫属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原虫,猫是刚地弓形虫的唯一终末宿主。全世界仅有1个种、1个血清型”。刚地弓形虫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寄生宿主范围大,可自然感染人、猪、牛、羊、狗、猫等多种动物。  相似文献   

9.
正弓形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原虫病,在人畜及野生动物中广泛传播,感染率很高,因此本病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和威胁,病原体是龚地弓形虫,弓形虫根据不同发育阶段,其状态亦不一样,速殖子和包囊出现在中间宿主(人、畜、野生动物)体内;卵囊只出现在终宿主—猫体内。速殖子呈桔瓣状,一端尖,另一端圆,4-7微米,在中央附近有一个大核;卵囊见于猫粪内呈卵圆形,随粪排至外界发育成每个卵囊内形成  相似文献   

10.
弓形虫病是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和其它动物的一种共患寄生虫病患病的描是主要传染源和终末宿主。人弓形虫的宿生范围很广,包括哺乳动物。乌类和一些冷血动物kZ中间宿主体内可侵犯许多组织器官引起严下疾病,其至死亡一、生活史描吞食了弓形虫的感染化卵巢,感染化卵囊侵人...  相似文献   

11.
<正>1病原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虫引起的一种原虫性疾病,猫及猫科动物是唯一可从粪便排出弓形虫卵囊的动物,猫在弓形虫病传播给猪及其他动物中起着重要作用,弓形虫在宿主体内因寄生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各异。在其整个发育过程中分为5种类型,即滋养体、包囊、裂  相似文献   

12.
犬弓形虫病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及野生动物共患原虫病,主要侵害犬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犬吞食了发育成熟的弓形虫卵囊或含有滋养体的包囊而感染。1病原弓形虫病是由肉孢子虫科弓形虫属的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及野生动物共患原虫病。根据其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分为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五型。滋养体和包囊出现在犬及其他中间宿主的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猫的体内。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病     
<正>一、什么是弓形虫病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刚地弓形虫(Taxoplasma gondii)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体内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原虫病。它在人体内多为隐性感染,主要侵犯眼、脑、心、肝、淋巴结等。孕妇受染后,病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直接影响胎儿发育,致畸严重,是人类先天性感染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此外,它与艾滋病(AIDS)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二、弓形虫病病原揭秘弓形虫随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形态各异。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哪一个  相似文献   

14.
肖世忠 《动物保健》2011,(Z1):96-97
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弓浆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是呈世界性分布,弓形虫最早于1908年发现于突尼斯的龚地梳趾鼠,1923年发现于人体。国内于恩庶1955年在猫、兔体内检获弓形虫虫体,谢天华1964年在江西报道了人的病例,1977年上海农科院报道了  相似文献   

15.
<正>猪弓形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宿主种类广泛,人和动物的感染率都很高。据报道,人群的平均感染率为25%~50%。猪暴发弓形虫病时,可使整个猪场的猪只发病,死亡率高达60%以上。刚地弓形虫的终末宿主是猫,中间宿主包括45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及5种冷血动物。人也可感染弓形虫病,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当人弓形虫被终末宿主猫吃后,便在肠壁细胞内开始  相似文献   

16.
肖世忠 《兽医导刊》2011,(Z1):96-97
弓形虫病又称弓形体病、弓浆虫病,是由刚地弓形虫寄生于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是呈世界性分布,弓形虫最早于1908年发现于突尼斯的龚地梳趾鼠,1923年发现于人体。国内于恩庶1955年在猫、兔体内检获弓形虫虫体,谢天华1964年在江西报道了人的病例,1977年上海农科院报道了  相似文献   

17.
<正>犬弓形虫病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及野生动物共患原虫病,主要侵害犬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犬吞食了发育成熟的弓形虫卵囊或含有滋养体的包囊而感染。1病原弓形虫病是由肉孢子虫科弓形虫属的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人、畜及野生动物共患原虫病。根据其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分为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五型。滋养体和包囊出现在犬及其他中间宿主的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猫的体内。  相似文献   

18.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又称弓形体病,是由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在人和动物体内寄生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原虫病.猪弓形虫病会导致母猪流产、弱胎、死胎,患病仔猪高热、呼吸困难、消瘦及便秘等;而弓形虫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暴发性流行时会造成育肥猪大量死亡,还会引起不同程度的繁殖障碍性疾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9.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可以感染包括人在内的所有温血动物的有核细胞.如今,刚地弓形虫病已成为影响公共卫生的重要的人畜共患病:世界人群的刚地弓形虫慢性感染率约为25%,在法国和巴西,人的刚地弓形虫血清阳性率甚至高达75%~80%,我国各地人群弓形虫感染率从0.13%到47.13%不等.刚地弓形虫具备精密而复杂的细胞入侵、细胞内分裂和逸出机制.在这3个过程中,刚地弓形虫的各种蛋白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刚地弓形虫的蛋白质合成、分拣和分泌机制逐渐成为寄生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些研究既可以更好的揭示刚地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又可以为其他寄生虫研究,如疟原虫,提供理论上的借鉴.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刚地弓形虫虫体内外蛋白质的分拣与分泌定位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正>二十八 世界性分布的大弓形虫病怎样防治?答:弓形虫病是一种世界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各地都发生.据报道(大岛慧等,1979),日本犬感染率为10%~30%,幼犬达80%发病,死亡率为50%左右.病原是龚地弓形虫,为细胞内寄生原虫.其发育阶段不同分为5种形态,滋养体和包襄出现在犬等200余种中间宿主动物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出现在终宿主猫体内.犬吃了被猫粪中的感染卵囊或含有弓形虫滋养体和包囊的中间宿主的肉、内脏、渗出物、排泄物和乳汁而感染,并在体内组织细胞中反复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