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降低虎奶菇生产成本,试验用稻草代替和部分代替棉子壳栽培虎奶菇。以不同比例的稻草组合的5个培养料配方和对照组栽培虎奶菇试验,随着稻草含量增加,菌丝发菌期、现蕾期缩短,菌袋感染率降低,利润和投入产出比也呈下降趋势。稻草添加量为30%,同时辅以15%玉米芯时,菌丝长势、生长周期以及产量得到明显的改善,利润投入比达到最高1.24。对于稻草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言,利用稻草栽培虎奶菇不仅可以实现稻草资源化利用,而且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虎奶菇及其栽培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前我国栽培的大多数食用菌其食用的部分都是子实体。只有茯苓食用的部分是菌核,其子实体不能食用,猪苓食用的部分是子实体,菌核则不能食用。然而,在滇西南(腾冲、章凤一带)尚有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兼药用菌-虎奶菇(张光亚,1984;应建浙,臧穆,1994)其子实体和菌核均可食用。虎奶菇虽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作为蛋白质(含16%以上)、钾、钙、镁等元素、多糖等活性物质的重要给源,并可制成预防哮喘病、糖尿病、冠心病的天然的保健药品。但迄今我国尚未开发利用。自1993年我们对虎奶菇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  相似文献   

3.
虎奶菇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经研究发现,虎奶菇菌种宜采用麦粒培养基,接种量以1.6%为宜,菌种菌龄以30d为宜;培养料以棉籽壳为宜(生物学效率42.90%),培养料装量以每袋225g为宜,培养料最佳C/N为25-30:1;而最佳栽培模式为袋栽。  相似文献   

4.
虎奶菇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奶菇又名核耳菇、菌核侧耳、茯苓侧耳、南洋茯苓,拉丁学名 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侧耳属,为木腐生菌,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浅褐色,皮革质,呈漏斗状或喇叭状,直径8~20cm,表面有散生、翘起的小鳞片,近中央部分常有白色绒毛。菌褶白色、内卷延生。菌柄偏生或侧生、实心、粗壮、纤维质,近菌褶处表面覆盖白色绒毛。虎奶菇可形成菌核,菌核坚硬,表皮褐色,内部白色:直径8~15cm,球形或卵圆形。1 菌种 从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引进。2 菌丝培…  相似文献   

5.
金卫根  包水明 《北方园艺》2016,(22):146-148
以虎奶菇‘dh-5’为试验菌株,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覆土材质、不同覆土方法、不同覆土厚度和不同管理方法对虎奶菇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沙质壤土为最佳,其菌丝生长快,菇型好;多次覆土方法得到的产量最高,覆土厚度3.0~4.0cm为宜。在出菇管理方面,晚间加盖薄膜能够提高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6.
以东华虎奶菇1号和临川虎奶菇0121为研究材料进行栽培试验,比较两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稳定性、生物学转化率、抗杂和抗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临川虎奶菇0121菌株菌丝生长速度、长势、生物学转化率和抗病能力均优于东华虎奶菇1号,为优良栽培菌株。  相似文献   

7.
虎奶菇覆土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水珍 《食用菌》2004,26(4):34-34
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又名核耳菇、菌核侧耳,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兼药用菌。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虎奶菇人工栽培周期长,产量低,成本高,为了开发利用虎奶菇资源,我们于2000年从福建省食用菌菌种站引进了虎奶菇菌种,进行了覆土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3人工栽培技术虎奶菇的栽培工艺,主要由菌种制作、培养料配制、装料、灭菌、接种、发菌(培养)、覆土出菇管理的环节组成。3.1茬口安排虎奶菇属典型的高温性恒温型品种,菌丝生长温度范围20~30℃,最适温度为22~26℃,菌丝抗杂性强;子  相似文献   

9.
包水明  李荣同  陈传红  余志坚 《食用菌》2007,29(2):59-60,55
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Fr.)Sing],中文名菌核侧耳,又名核侧耳、核耳菇、茯苓侧耳、南洋侧耳(日本)等,隶属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为木腐生真菌。该菌子实体和菌核均可食用或药用,为一种很好的“药食同源”真菌。虎奶菇野生真菌过去仅在我国云南和南省有分布记载,国外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非洲亦有分布的记载。笔者在江西崇仁一阔叶林边缘的腐木桩上采到虎奶菇的子实体,这一发现表明,菌核侧耳分布地域可能比以前文献记载的要广的多。  相似文献   

10.
虎奶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了影响好氧菌虎奶菇菌核生长发育的因子。结果表明,虎奶菇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32℃,菌核生长适温为23~28℃;增养料消毒前较适宜pH为7.5~8;适宜料水比为1∶2.2;较适宜碳源为玉米淀粉和淀粉;较适宜氮源为麦麸和牛粪。  相似文献   

11.
研究培养温度、初始pH、碳氮源及不同碳氮源浓度对虎奶菇菌丝生长的影响,同时考察了虎奶菇菌丝在蔗渣、木薯渣、桑枝、稻草、杂木屑、玉桂木、棉籽壳等培养基上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虎奶菇菌丝最适培养条件:温度35℃,初始pH6.5,最适碳源为葡萄糖,碳源最适浓度10g/L,最适氮源为麦芽浸粉,氮源最适浓度4g/L;虎奶菇菌丝桑枝培养基上菌丝长势最好,对其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食药用真菌虎奶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虎奶菇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液体发酵、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对虎奶菇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报道,以便为能更好地开发这一珍稀食药用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珍稀食用菌—虎奶菇的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4.
虎奶菇深层发酵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虎奶菇(Pleurotustuber-vegium)是一种珍稀食用菌和药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它含有较高的蛋白质(16%以上)、钾、钙、镁等元素,并含有多糖等活性物质。据报道,该菇的子实体和菌核均可食用,是制成预防哮喘病、糖尿病、冠心病的天然保健食...  相似文献   

15.
虎奶菇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虎奶菇是热带地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其菌核主要含有多种单体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多糖、不饱和脂肪酸及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物质,其中起主要药理作用的是氨基酸和次生代谢产物、蛋白质、挥发油成分、脂肪酸、多糖等活性物质以及钾、钙、镁等矿质元素。虎奶菇菌核入药可治疗痢疾、胃病、便秘、发烧、感冒、水肿、胸痛、天花、哮喘、高血压、乳腺炎、糖尿病、冠心病、肿瘤等疾病,也能促进胎儿发育,提高早产儿成活率,还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等神奇效用,是一种很好的药用真菌,其子实体作为配菜合理膳用,也具有一定的食疗功效。因此,虎奶菇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的食用菌,应当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以循证医学的观念,加强对虎奶菇的深入研究,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虎奶菇菌丝体自溶蛋白质制备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温度40℃处理为实验组,10℃处理为对照组,采用双向电泳技术,比较了虎奶菇菌丝体蛋白质的3种提取方法,其中TCA/丙酮法提取所得到的蛋白质样品的双向电泳图谱效果最佳,为其它大型真菌蛋白质的提取提供了重要参考。并对TCA/丙酮法加以改进,获得虎奶菇菌丝体胞外蛋白质样品的制备方法,为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对虎奶菇菌丝体自溶进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 (Fr.) Singer]菌丝体和菌核为材料,利用MSAP技术分析其甲基化水平,并对甲基化差异片段进行回收测序,探究虎奶菇生长与DNA全基因组甲基化的关系.结果 表明,菌丝体和菌核的DNA甲基化率分别为7.94%和9.54%,其中半甲基化率分别为4.50%和4.0...  相似文献   

18.
陈德宝 《食用菌》1998,(4):17-18
大球盖菇又名酒色球盖菇、皱环盖菇,皱球盖菇,是一种腐生菌。它是国际菌类交易市场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食用菌品种之一。其色美,味鲜,嫩滑爽脆,口感好,是国内栽培尚属空白的珍稀品种。从近些年来鲜菇上市的情况来看,易为群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冬闲田稻草栽培大球盖菇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代贵 《食用菌》2007,29(5):42-42
大球盖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新品种,它以其丰富的营养、鲜美的味道和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而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上供不应求。利用冬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为指示菌,研究了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发酵产物不同组分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虎奶菇发酵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10~40 mg/mL的浓度范围内,虎奶菇发酵液不同组分的抑菌作用大小依次为正丁醇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萃余发酵液,正己烷萃取物无活性.虎奶菇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推测脂溶性小分子化合物为虎奶菇发酵产物抑菌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