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不同模式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免耕覆盖稻草8cm栽培的产量最高,达30960.00kg/hm2,比对照增产42.32%;经济效益最好,纯收入13 443.77元/hm2,比对照提高190.17%。 相似文献
2.
进行马铃薯多种覆盖物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可促进马铃薯早出苗,提高出苗率;稻草包芯处理比无覆盖物处理增收10%;覆盖地膜处理比稻草包芯处理增产增收显著,覆盖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覆盖地膜并稻草包芯处理未显现叠加增产效应,而且成本增加、效益降低. 相似文献
3.
4.
5.
冬种马铃薯覆盖黑膜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5年、2010年进行冬种马铃薯覆盖黑膜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黑膜栽培比传统的露地栽培马铃薯出苗时间提早了11 d,出苗到齐苗的时间缩短4 d;极显著提高了马铃薯茎叶生物量,显著提高块茎产量;提高大薯率,降低裂薯率。 相似文献
6.
从近年玉林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冬种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取得显著的成效,简述了冬种马铃薯对粮食的增产作用,对增强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意义。对客观存在制约发展的因素:秋旱、冬旱;每年从北方大量调种薯;和马铃薯春收时正遇梅雨连绵的天气,不能在本地久贮藏,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广东省兴宁市利用冬闲田免耕覆盖稻草种植马铃薯的栽培特点及栽培技术,以为该项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不同盖草方法比较试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沟土铺底抓土盖种盖草、抓土盖种盖草沟土铺面和抓土盖种条盖草沟土铺面免耕栽培马铃薯,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比常规翻耕栽培出苗齐,出苗快4~7d,成苗率提高2.1%~4.5%,分枝期提早7~9d,分枝多2个,生长势强,生长期延长6~9d,单株结薯多0.5~0.7个,单株薯重增加34.5%~48.8%,增产30.5%~47.1%,达极显著水平;3种盖草方法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以抓土盖种盖草沟土铺面产量最高,采用不同盖草方法对薯块大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在21个马铃薯品种冬种展示中,根据对物候期、植株形态特征、田间性状、薯块性状、产量和病害情况调查、分析,产量高、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克新18号、威芋3号、克新3号、春4、会-2、费鸟瑞它,建议推广;较具潜力的品种有B2、B16、B18、B20、紫花K3、白-20、艾德53、艾德54、威芋2号等,建议有选择性或适量种植。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挖掘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的研制与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解决马铃薯收获后的残膜回收问题,研制了一种用于马铃薯挖掘和残膜回收的联合作业机。马铃薯挖掘机采用成熟机型4U–83型马铃薯收获机,残膜回收机采用曲柄滑块扒膜装置和圆筒式收膜与卸膜装置。通过计算确定了曲柄滑块扒膜装置和圆筒式收膜与卸膜装置的关键参数,改进了起膜铲的形状和参数,在降低伤薯率的同时提高了起膜和收膜的效果。田间试验表明:该机挖掘和输运流畅,分离效果显著,残膜能连续性地被卷膜筒卷起,卸膜方便可靠,伤薯率为4.4%,明薯率为96.4%,残膜回收率为89.3%、脱膜率为98.1%,均可达到技术规范设计要求。联合作业机与马铃薯收获机单独作业相比,明薯率和损伤率无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马铃薯挖掘与残膜回收一体机田间试验中存在的搂模装置对马铃薯表皮造成擦伤,地膜回收率低及易产生撕膜等问题,对该机具的地膜回收部分进行改进设计。马铃薯挖掘部分仍采用成熟机型4U-83型马铃薯收获机,残膜回收部分采用送膜装置和滚筒式卷膜装置。通过计算确定了土薯分离装置、送膜装置及卷膜装置的各关键参数,并确定了压膜轮、送膜装置与卷膜装置的具体安装位置。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具掘薯、输运顺畅,土薯分离效果明显,残膜能被卷膜辊连续的卷起,卸膜方便可靠,明薯率为97.2%,伤薯率3.7%,损失率4.2%,残膜回收率90.1%,达到了马铃薯机械化收获与残膜回收的相关技术规范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稻田冬种马铃薯栽培技术,包括选用良种、田块选择、深耕整畦、适时播种、合理密植、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甘薯双垄旋耕起垄覆膜机的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传统甘薯双垄旋耕起垄覆膜机具存在结构强度差、作业效率不高、垄体不规范等问题,研究设计一款与55~80kW大型拖拉机配套的新型甘薯双垄旋耕起垄覆膜机。采用理论设计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起垄覆膜的影响因子及各部件间最优结构参数、工作参数、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甘薯种植起垄覆膜不规范、效果差主要与机具前进速度、压膜机构高度及旋耕深度有很大关系,主次因素顺序为:前行速度压膜机构高度旋耕深度,优选组合为:前行速度0.3m/s、压膜机构高度360mm、旋耕深度400m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