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骅市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利用地作为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研究其开发适宜性及其开发模式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科学引导土地开发利用,对未利用地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进行适宜性评价,研究确定开发分区,也是推动国土科技创新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河北省黄骅市为例,将未利用地做宜耕、宜建和生态风险三重评价,并结合权衡模型和遗传算法对上述三重评价进行耦合分析,确定开发分区,进而解决多开发方向之间的权衡问题,为全国未利用地开发提供示范。研究表明:1)黄骅市未利用地宜耕开发可分为4个等级,主要为不适宜级宜耕未利用地,集中在市东部沿海;2)宜建开发可分3个等级,主要为低适宜级宜建未利用地,集中分布在市中部和西部;3)生态风险区可分为5级,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主要为中低和中高生态风险未利用地;4)黄骅市未利用地资源可分为耕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3种重点开发区,其中,耕地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建设用地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黄骅镇周围,生态用地重点开发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研究结果可为破解土地供需两难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2.
《土壤通报》2015,(6):1334-1340
在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长期被忽视是我国耕地保护过程的严峻问题,是否能够正确的认识耕地资源价值的组成及内涵,如何对耕地资源价值进行正确、合理、有效的评估和分析,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缓解征地补偿标准较低、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在研究中首先阐述了耕地资源价值内涵,和价值组成结构,其次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耕地价值评估体系。并分别采用收益还原法、分解求和法、价值质量评价法等,计算了黄骅市2004~2012年耕地资源的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生态服务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黄骅市在近十年的耕地资源价值中,经济产出价值在数量上逐渐增加,但在总价值中的比例却占有较小的一部分,不足50%,而非市场价值中的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总和占有绝大部分。本研究通过对黄骅市耕地资源价值的研究评估,一方面对黄骅市征地补偿标准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其农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基于分区决策树的省级耕地地力评价——以山西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省级耕地地力评价对快速准确掌握大区域耕地地力水平,有效的进行农业区划并指导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收集分析山西省2005~2014年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数据、测土配方施肥采样点数据以及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多尺度指标分区方法将山西省划分为5个区域。基于决策树方法构建了隶属各区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与分级,将山西省耕地划分为1~10等地。其中,1至3等地的耕地占总面积的11.56%,该部分耕地地力较高,为山西省的优质耕地;4至6等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1.22%,可以通过进行一系列耕地保护措施有效提高耕地质量以提升粮食产量;7至10等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7.22%,该部分耕地生产障碍因素突出,应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继续开展农田建设以提高耕地地力水平。评价结果可为省级耕地资源管理及辅助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徐磊    胡浩  尹士  杨静园  马立军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403-412
[目的]以河北省县域为研究单元,测算耕地多功能供需转型的幅度与速度,探寻耕地多功能利用的优化路径。[方法]基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价值量法测算2000年、2010年、2018年各单元耕地功能供需水平,利用四象限模型实现河北省县域耕地利用分区。[结果]研究期内,河北省绝大部分县域耕地功能供给量和需求量增加,耕地功能供给量分布为东高西低; 耕地功能需求量集中分布于环京津的沧州市、廊坊市和唐山市。河北省耕地功能供给转型幅度高值区为承德市、秦皇岛市和唐山市,耕地功能需求转型幅度高值区为京津周边的沧州市、廊坊市和唐山市; 河北省大多县域耕地功能供需转型速度逐步提升,从空间分布看承德市耕地功能供给转型速度快,廊坊市和唐山市耕地功能需求转型速度快。[结论]河北省耕地功能供需匹配由盈余转为赤字,耕地利用分区研究为高供给高需求、高供给低需求、低供给高需求和低供给低需求4类耕地功能区提供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分析县域耕地质量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耕地保护的空间相关性,选取江苏省溧阳市为研究区,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从县级和乡镇级尺度探讨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及产生这一规律的原因,构建了耕地保护分区。结果表明:(1)整体上,溧阳市耕地质量的各属性都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全局Moran’s I值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值均表明,耕地经济质量等空间自相关性最强,利用质量等次之,自然质量等最弱;局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变异特征,正相关类型(HH和LL型)多以组团形式存在,负相关类型(HL和LH)以点状形态零星存在。(2)空间尺度的变化对耕地质量指数空间相关性影响较大。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水平普遍高于镇级平均水平,而且大部分乡镇的Moran’s I值均低于县级整体水平。(3)综合考虑3类耕地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将溧阳市耕地划分为4类保护区,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山地丘陵区村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及保护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开展耕地质量评价,合理划定耕地保护分区,是实现耕地差异化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前提。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以重庆市荣昌区为例,以国家等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从村级尺度探讨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空间关联性与集聚特征,并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提出了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结果表明:(1)荣昌区耕地质量全局空间上呈现较弱正相关性,全局Moran′s I值表现为耕地等别指数>利用等指数>自然等指数;局部空间上呈现较强变异特征,70%以上空间类型表现为随机分布,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态存在,负相关类型(LH型)以"点状"形态存在;(2)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特征及顺序组合,将耕地保护划分为重点保护区、重点改良区、适度改良区和适度调整区4类,并针对性提出耕地保护措施及管控说明。因此,在自然地理条件欠佳的山地丘陵区,研究结果可为各级行政主体精准有效地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体制下树立耕地"资源-资产-资本"属性观并开展耕地"三资"管理实践是实现耕地高效利用和配置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按照属性分析-质量评价-分区管理的基本思路,归纳总结了耕地"三资"属性内涵,并以此为依据运用多源数据构建了云南山区典型农业县寻甸县的耕地"三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空间集聚特征,划定寻甸县耕地"三资"管理分区,提出了针对性管理措施。结果表明:1)耕地资源属性指耕地在一定的光温水土气热自然条件下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获取农产品的属性;资产属性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耕地资源,通过法律制度确定权属,可以为产权主体带来收益的属性;资本属性指耕地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和流通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属性。耕地的"三资"属性相互影响,逐渐递进,是耕地资源价值化的必经之路。2)寻甸县耕地"三资"质量分布和空间格局存在差异。耕地资源质量较资产、资本质量变异特征较小,分布稳定。而在空间格局上资源质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格局,而资产和资本质量分别呈现出"向城镇中心梯度递减"和"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3)以行政村为单位,将寻甸县划分为市场化建设先行区、市场化发展培育区、高效利用提升区和整治修复集中区4个耕地管理分区,并提出差异化的分区管理措施。该研究成果可对寻甸县耕地保护和发展建设提供指导,并对云南山区耕地管理实践工作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8.
基于耕地质量评价的鄱阳湖区耕地整理规划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区域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整理的基础工作,为耕地整理专项规划、耕地整理项目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耕地整理的基本要求出发,选取耕地自然条件和耕地利用条件2个基本因素,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侵蚀、地形坡度、排灌状况、田间道路状况、田块规整度等8个影响因子,建立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将环鄱阳湖区12县(市)的耕地分成4个等级,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各区域耕地质量主要限制因子,提出可行性耕地整理措施,为区域耕地整理宏观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耕地质量多功能技术评价指标研究--以平湖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耕地质量的内涵出发,构建耕地质量多功能评价的技术平台。在明确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耕地质量评价的技术指标,定义各指标权重,同时以平湖市为研究区。对评价因子阈值的确定进行了详细阐述,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耕地质量指数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耕地保护分区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15  
科学合理地制定耕地保护分区,是实现耕地差异化保护、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该文采用Moran散点图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耕地质量指数为空间变量,探讨广宁县耕地质量的空间结构性特征和聚集性规律,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广宁县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规律,正相关类型(高-高和低-低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较强;负相关类型(高-低和低-高型)无明显集中区域,零星分布。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耕地保护分区,既综合考虑了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条件和经济条件,同时将耕地质量的空间属性作为第4维,纳入到耕地保护分区研究中,为耕地差异化保护、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思路。最后,提出了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耕地保护分区方案及相应的保护措施,可为研究区域耕地保护分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22  
讨论了土地开发与土地整理的内涵,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中的作用,强调了在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过程中,应对占用的和开发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对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宜耕评价;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区内耕地的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分等系数修正的耕地质量更新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持现有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现势性,本文分析了年度内土地变更引起耕地质量变化的情况和原因,探讨了耕地质量更新评价方法和思路。以土地整理和评价理论方法为指导,运用农用地等别评定方法,修正方法中的土地利用、土地经济等相关系数,对质量变更的耕地进行评价。根据耕地变更不同的原因建立对应的耕地质量等级更新方法。以武汉市汉南区为实证研究,在汉南区2010年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南区2012年的耕地质量等级做了年度更新。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汉南区年度内减少耕地233.85 hm2;新增耕地49.08 hm2,主要为二、三等地;质量变化耕地1 669.29 hm2,质量均有所提升。实证研究验证了更新方法的可行性,对全国全面进行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明水县耕地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质量评价是改善农田质量状况、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的基础,是基本农田保护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工作科学开展的重要前提。在深入剖析耕地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从质地、土层、气候、地貌、农田基础设施和规模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模型、模糊聚类及GIS技术,从地块、乡、县三个尺度评价该县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自然等别中,一类地面积12 832.17 hm2,占8.89%;二类地面积111 269.06 hm2,占77.05%;三类地面积20 301.55 hm2,占14.06%。该县耕地总体质量一般,西部基本为二类地,东部主要为三类地。综合等别中,一类地面积60 794.01 hm2,占42.10%;二类地面积56 950.72 hm2,占39.44%;三类地面积60 794.01 hm2,占18.45%,一类耕地面积比例比自然质量耕地面积比例提高了33.21%,说明耕地质量提升潜力较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重庆黔江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市黔江区的耕地资源利用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模型,对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和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区域耕地质量评价与合理利用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借助GIS技术和动态聚类模型进行区域耕地质量的分级评价 ,结果表明闽侯县耕地资源总体质量较差 ,以中低产耕地为主 ,占耕地总面积的 68 10 % ,耕地主要限制型为砂、粘、冷和瘦限制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 2 5 0 4%、12 5 8%、12 17%和 15 2 7%。通过中低产田改良 ,全县耕地的增产潜力巨大。在区域耕地质量评价的基础上 ,探讨了闽侯县耕地合理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利用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价1990-2009年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水平,最后利用协调度模型判断影响耕地利用效益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 1990-2009年河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 20 a间耕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总体上由极不协调转变为基本协调状态.为实现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通过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加大土地整治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科技,加大惠农支农力度,控制人口数量等方面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17.
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面对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匮乏的国情,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黑龙江省肇源县为研究区,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三个方面选取18个指标构建县级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模型评价2006—2011年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并构建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县级城市耕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结果显示: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2006—2011年耕地利用集约度从0.202 3上升到0.867 0。耕地投入强度障碍度以年均36.23%的速度增加,而利用效益和利用程度障碍度分别以年均54.63%和23.46%的速度下降,由此得出,耕地利用投入强度是影响肇源县耕地集约利用的最大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高楠  宋戈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4):250-254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总面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粮食商品率均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国家耕地与粮食安全。以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从耕地自身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以及生态安全角度出发,结合黑龙江省耕地资源的实际,构建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黑龙江省1998-2007年间耕地资源安全状态进行定量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黑龙江省的耕地安全状态并不一致,1998-2001年耕地资源安全处于持续恶化阶段,2002-2007年耕地资源安全处于波动变化阶段,整体处于相对安全状态。全部评价值仅在2001年进入稍不安全行列,其余均处于相对安全值区间,耕地资源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基本与综合评价值整体态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