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副黏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Ⅰ型引起鸭、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本病主要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以急性水样腹泻、两腿无力、呼吸困难和出现神经症状、产蛋率下降为临床特征。病理变化为脑、肝脏、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器官黏膜充血、出血、坏死、溃疡或弥漫性点状出血,胰腺及脾脏肿胀且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本病需与鸭瘟、小鹅瘟和禽流感的鉴别。1流行病学病鸭、鹅及其他禽类和流行期间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主要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下痢、并出现扭颈、转圈等症状。剖检特征是脾脏和胰腺呈现灰白色坏死灶。消化管黏膜有坏死、溃疡和结痂。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8%,给我国的养鹅业造  相似文献   

3.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  相似文献   

4.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一、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  相似文献   

5.
鸽禽Ⅰ型副黏病毒病是由鸽禽Ⅰ型副黏病毒(PA/PMV-I)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是危害肉鸽养殖业最严重的烈性传染病之一.多年来,虽然人们对本病高度重视,采用鸡用新城疫疫苗或一些研究单位研制的鸽禽Ⅰ型副黏病毒病专用疫苗对本病进行预防,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时有疫情发生,给养鸽场(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中草药复方制剂防治病毒病在医学临床成果丰硕,本课题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传统中医药理论,结合鸽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发病特点、临诊表现和病变特征,对多种中草药筛选、组合,研制成"鸽瘟净"口服液,现将实验条件下防治鸽Ⅰ型副黏病毒病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水禽饲养区主要分布l在山东、河北、北京、东北三省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随着水禽业养殖模式的转型,养殖场密度及养殖密度都大幅增加,加之隔离封闭措施不严,防疫程序执行不力,导致水禽疫病流行趋势日趋复杂,新的水禽疾病也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了水禽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鸭病毒性肝炎、鸭瘟、呼肠孤病毒感染、坦布苏病毒感染、禽流感、细小病毒病、副黏病毒病等水禽病毒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一、鸭病毒性肝炎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  相似文献   

7.
本病是由正粘病毒中的某些对水禽致病性强的血清型毒株及其他一些病原(如禽Ⅰ型副粘病毒)混合感染引起鹅和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禽主要症状特征是肿头、流泪、共济失调、急性死亡,死前可见眼、鼻、口流出暗红色渗出液;主要病理变化特征是眼角膜呈灰白色浑浊;眼结膜出血、坏死、溃疡;皮下出血与胶冻样浸润,以及多种内脏器官出血、坏死。  相似文献   

8.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以脑、脾、肺、胃肠道内容物等处含毒量最高。病毒  相似文献   

9.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以脑、脾、肺、胃肠道内容物等处含毒量最高。病毒本身  相似文献   

10.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I型引起的,以鹅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8%。其病变特征为:脾脏和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肠道出血、溃疡,并附有大量纤维素性结痂,不易剥离。扬州大学王永坤在国内首次发现本病,王永坤等首先用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