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简讯     
5月20日本刊记者在中国鸵鸟协会组织下参观采访了青岛鸵鸟企业,并听取了中国鸵鸟协会对我国鸵鸟产业发展状况的介绍。鸵鸟养殖业已在中国站住脚,并取得了很大规模。我国鸵鸟养殖  相似文献   

2.
鸵鸟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终端产品开发利用和市场培育的新阶段。最近一段时期以来,编辑部收到众多鸵鸟养殖企业和养殖爱好者来电、来函,询问鸵鸟原皮的保存、加工利用和国内收购单位、价格等市场行情。本刊记者就这一问题专程采访了鸵皮鞣制技术国内领先企业——山东鲁津鸵鸟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庭德先生。  相似文献   

3.
听说石家庄桥西有个文华鸵鸟养殖厂,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连鸵鸟骨头都脱销。为探个究竟,记者近日走访了该鸵鸟养殖场。曾经干了大半辈子的安装工程现已60多岁的何文华是这个场子的场长。90年代初,其发现鸵鸟业是个新兴产业。几经考察,1992年开始着手搞鸵鸟养殖。经过近10年的摸爬滚打,现在该场鸵鸟发展到600只,固定资产300多万元,年创产值150多万元。谈起当初创业经历,何场长感慨万千。他对记者说,当初,我从广东江平背回15个鸵鸟蛋,当时每只要2000元,又买回30只小鸵鸟,2只种鸟,并购…  相似文献   

4.
《牧业资讯坊》2005,(7):25-25
据悉,目前国际市场鸵鸟产品的需求呈供不应求态势。1只75公斤左右的鸵鸟,其皮可制6—7双皮鞋,最高价值可达7000美元(即人民币5.6万元)。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鸵鸟生产国南非的鸵鸟存栏量一般稳定在30万只-40万只,仍然满足不了国际市场对鸵鸟产品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农垦农工商总公司,自从去年引进非洲纳米比亚纯种鸵鸟120只,历时一年多,现以扩建五个鸵鸟分场,这五个鸵鸟分场是:国营陕西荔北鸵鸟场;国营陕西华阴鸵鸟场;国营陕西朝邑鸵鸟场;国营陕西省科技中心鸵鸟场;国营陕西沙苑鸵鸟场。现有种鸟2000只,逐步进入繁殖高峰期,目前正进入孵化旺盛期,每批可出雏鸟300只,预计2000年将向农大农民提供种苗,而且从饲料、技术、防疫、销售、回收、深加工一体化走向国内外市场陕西省鸵鸟王示范场现已扩建五个鸵鸟分场$国营陕西荔北企业公司@何贵龙  相似文献   

6.
上海嘉定区144只商品鸵鸟漂洋过海,销往日本长崎,总价值达17万元,这是上海鸵鸟首次进入国际市场。鸵鸟是世界最大的现代鸟类,生长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带。鸵鸟浑身是宝,肉质香如牛肉,嫩如鸽肉,鲜如鸡肉,胆固醇含量低,是一种高蛋白的低热量保健营养食品,被专家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佳品”。1995年,上海晟群鸵鸟养殖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建起了占地6.7公顷的养殖基地,并以每枚300美元的价格从国外引进了一批非洲鸵鸟种蛋,成功地孵化出小鸟,顺利渡过了育雏关。上海鸵鸟进入日本市场$新华社!记者  相似文献   

7.
市场瞭望     
鸵鸟肉目前市场正在开拓之中 中国鸵鸟协会专家指出,我国食用猪、牛、羊肉已有数千年历史,鸵鸟养殖在中国仅8年时间,人们的饮食习惯很难一时转变,需要有一个缓慢、认识的过程。 目前国内、国际市场肉类销售比较疲软,鸵鸟业在中国刚刚兴起,国内销售市场还处于开拓之中,需要广大投资者,养殖、加工企业共同努力。相信再过5~10年,随着中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加入WTO,未来鸵鸟养殖市场应十分广阔。尤其随着鸵鸟皮、油脂、角膜、血清、内脏的综合利用,作为鸵鸟副产品的鸵鸟肉,其价格将会成倍下降,其发展前景将潜力无限…  相似文献   

8.
市场纵横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从非洲引进鸵鸟约20多万只,办起了鸵鸟养殖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地方的养殖场和个体户正打算养殖鸵鸟,加之各地媒介"炒作",兴起了一股"鸵鸟养殖热"。针对这种情况,专家指出,鸵鸟养殖成本过高,大多教养殖户承受不了,不易普及。每对种鸵鸟售价为16万元,饲养一对鸵鸟的成本约需1万元以上,每公斤鸵鸟肉售价高达800-1000元,市场上很难消费起,许多养殖户都赔本。因此,鸵鸟养殖不宜再升温了。据悉1998年一季度南通口岸从印度进口的10批豆粕中,有6批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残损,其中已出证的二批残损重量达9838.9…  相似文献   

9.
中国鸵鸟协会专家指出,我国食用猪、牛、羊肉已有数千年历史,鸵鸟养殖在中国仅 8年时间,人们的饮食习惯很难一时转变,需要有一个缓慢认知的过程。   目前,国内、国际市场肉类销售比较疲软,鸵鸟业在中国刚刚兴起,国内销售市场还处于开拓之中,需要广大投资者和养殖、加工企业共同努力。相信再过 5~ 10年,随着中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中国加入 WTO,未来鸵鸟养殖市场十分广阔。尤其随着鸵鸟皮、油脂、角膜、血清、内脏的综合利用,作为鸵鸟副产品的鸵鸟肉,其价格将会成倍下降,其发展前景将潜力无限。仅以人均 1年吃 500g…  相似文献   

10.
商情新闻     
《农村养殖技术》2004,(9):41-41
●中国成为世界鸵鸟养殖大国 中国的鸵鸟养殖业不断发展。目前全国有300多家鸵鸟养殖企业,鸵鸟存栏10万只,已经成为世界鸵鸟养殖大国,中国的鸵鸟产业正向深度和广度开发推进。据介绍,鸵鸟全身都是宝,鸵鸟肉高蛋白、低脂肪、含有多种有益的微量元素,其营养价值高于牛、羊肉;鸵鸟  相似文献   

11.
《养猪》2010,(5)
<正>最近,俄罗斯等主要小麦出口国遭遇严重干旱,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国内市场粮食价格会不会受到国际市场粮价走势的影响?国内粮价形势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  相似文献   

12.
新华社西安4月3日电(记者徐京跃刘书去)记者从在西安举行的2004年世界鸵鸟发展大会获悉,我国鸵鸟养殖数量跃居亚洲第一。我国是从1992年开始引进鸵鸟,进行人工养殖开发利用的。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共有存栏种鸵鸟约2万只,是世界上鸵鸟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养殖数量在世界名列第五。农业部、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认为,鸵鸟产业在我国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拉动草业、保护生态、丰富消费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大促进作用,应予以大力支持。为促进世界鸵鸟产业的发展,展示我国鸵鸟产业发展成就,世界…  相似文献   

13.
鸵鸟是现存鸟类中最大的一种。近期美国向世界宣布野生鸵鸟驯养成功,并且预言,鸵鸟和孔雀将成为世间最大的禽类,到21世纪,鸵鸟和孔雀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肉用保健动物。因此,美国和澳大利亚于1987年和1988年成立了鸵鸟协会,到1991年7月澳大利亚鸵鸟协会拥有会员220人,而到了1993年就发展到930人,并有14000只鸵鸟的种群。美国鸵鸟养殖业发展的更快,在1990年有鸵鸟种群12000只,只用2年的时间,到1992年则扩群到18000只,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出口鸵鸟最多的国家,美国现在有217家鸵鸟饲养场,成为世界鸵鸟驯养的策源地。我国近两年也从美国引进了鸵鸟,从中总结了一些在我国实际可行的经验。实践证明,鸵鸟适应性强,自然饲料来源广泛,是比较好饲养的大型鸟类,并且有其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农科院特产研究所获悉: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从非洲引进鸵鸟约20多万只,办起了鸵鸟养殖场;还有一些地方的养殖场和个体户正打算养殖鸵鸟,加之各种媒体纷纷“炒作”,兴起了“鸵鸟养  相似文献   

15.
正大集团农牧企业总裁巴实·本库曼(中文名卢岳胜)3月4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中国和泰国的猪肉无法打入日本市场,现在正大找到了打入日本市场的办法,中国也可以效仿。  相似文献   

16.
<正>一、记者调查:饲料价升,蛋价下降,养殖量减少饲料价格持续上涨,蛋价下滑,养殖量减少"现在的蛋价怎么说降就降了呢?我们现在搞养殖都没什么利润了。"近日,有很多养殖户给本刊打来电话,反映了这一情况。吉林长春的蛋鸡养殖户王延民告诉记者,年前鸡  相似文献   

17.
鸵鸟是现存于自然界中体型最巨大的禽类,现在所称的鸵鸟一般包括非洲鸵鸟、美洲鸵鸟和澳洲鸵鸟三种,其中非洲鸵鸟的体型最大,产蛋量最高,被认为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人工饲养鸵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发展较为波折,数番起落,主要原因是以前只  相似文献   

18.
据中国畜牧水产报报道,亚洲最大的鸵鸟加工屠宰厂——中国鸿拓鸵鸟屠宰加工厂日前在京建成投入生产,由中国农垦(集团)总公司下属企业中垦鸿拓集团投资兴建的这座鸵鸟屠宰加工厂采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生产线和加工技术,年屠宰能力将达到5万头,提供成品肉200万千克,皮革近6万m~2,产品70%出口,这对年存栏达10万余只鸵鸟的我国,又开拓了一个新市场,无疑是养殖者的福音.  相似文献   

19.
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最近在北京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在贺信中说,“发展鸵鸟养殖前景广阔。这对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人民群众的食物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繁荣农村经济,将起到重要作用。” 自1992年11月广东江门首次引进经过驯化的非洲黑鸵进行人工饲养、繁殖以来,我国已有21个省、市、自治区兴建了约200多家鸵鸟繁殖企业,总计存栏达2万余只。据了解,现在我国鸵鸟饲养业还处于繁育  相似文献   

20.
<正>牛奶虽然是日本市场的主流乳品,但出于对疯牛病、牛奶加工过程违法添加等问题的担忧,已经有日本人开始寻找新的奶源,比如羊奶。此外,还有水牛奶、鸵鸟奶等也在出售。羊奶因营养丰富、对人体更有益,越来越被推崇。在日本一些大超市中,现在已经可以看到羊奶奶片、羊奶奶酪等。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