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植物根系对环境的形态适应研究对准确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为探索滨海恶劣环境条件下木麻黄林下植被天然更新特征,本研究以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林下野生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高度级木麻黄野生苗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分析林下3种草本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木麻黄野生苗高度级的增加,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和总根体积显著增长(P<0.05);高度级1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随根系径级的增加显著减少,高度级2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在0~2.0 mm随根系径级的增加而减少,但在>2.0 mm时显著增加(P<0.05);与林下草本植物相比,木麻黄野生苗的根系生长不占优势,其平均根系直径是窃衣和一点红的2~3倍,但是总根尖数最少且显著少于天门冬(P<0.05);此外,在根系径级>1.5 mm时,仅木麻黄有根尖存在,根尖数占总数的0.33%。研究结果为促进林下植被的更新和保持植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开展大兴安岭东部地区大豆优质、丰产定量化评估服务,利用扎兰屯农业气象监测站1992—2021的大豆发育期和呼伦贝尔市大豆单产资料,结合多年生产实践以及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得出大豆各生育阶段丰产优质气象适宜指标,确定各阶段丰产优质气象条件及其重要程度,建立丰产优质气候评价方法和指标,并利用分期播种试验的产量和品质数据进行了验证。根据实际产量和品质特征的丰产优质气象等级符合的占60%,基本符合的占17%,不符合的占23%。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了影响产量和品质的气候条件,评价方法丰富了高寒地区大豆种植过程中气候影响的定量评估研究,也为其他大田作物在气候影响评价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主要基于投影寻踪分类法(PPC)对引进美国甘蔗种质主要工艺品质性状进行世代演进和种质评价分析。根据育成或改良年代(10~20 a为时间界点)把引进的58份美国甘蔗种质划分4个改良世代,基于大田试验,对甘蔗锤度、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甘蔗纤维分、甘蔗简纯度等5个重要工艺品质性状指标进行方差、投影寻踪分类和聚类分析,以揭示其世代演进特征和筛选工艺品质优异种质资源用于杂交育种。方差分析表明,世代内和世代间各种质资源工艺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变异系数在2%~20%之间,其中甘蔗蔗糖分、蔗汁蔗糖分和简纯度3个品质性状还存在世代和月份间的显著交互作用。投影寻踪分类法评价分析表明,不同世代美国甘蔗种质资源投影值差异显著,其中以第1代最低,依次增加,第4代最高;投影方向以甘蔗蔗糖分最高,依次为蔗汁蔗糖分和甘蔗锤度,简纯度和纤维分最低。根据投影值大小的聚类分析表明,58份种质可以划分为4类。筛选了主要工艺品质性状优良的甘蔗种质18份(第Ⅱ类)用于杂交育种,其中来自第4代的材料有6份,占第4代材料总数的46.15%;来自第3代的材料有10份,占总数的37.07%;来自第2代的材料有1份,占总数18.18%;第一代材料未筛选出品质优良种质资源。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美国甘蔗种质资源主要工艺品质改良显著,随着世代演进而显著提升。表现优异外引种质以第4代所占比重最高,依次递减,第一代最少,优异种质多来源于演进次数最多的世代;投影寻踪分类法可作为甘蔗改良效果和种质资源评价研究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研究甘薯种质资源的光合特性。对23份来自不同地区的甘薯种质资源进行光合性状测定,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3份种质资源7个光合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高光效种质材料。结果表明,23份甘薯种质的7个光合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7个光合指标参数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18%,其中,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最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相关性分析中,净光合速率与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蒸腾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光合因子、气孔因子与叶绿素含量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5.511%。聚类分析将23份甘薯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的7个光合指标综合表现突出,且净光合速率高,因此,第Ⅰ类群可作为适合育种需要的高光效甘薯种质。  相似文献   

5.
海南省乐东县橡胶园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乐  韦家少  吴炳孙  何鹏  吴敏 《热带作物学报》2014,35(11):2115-2120
通过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海南省乐东县橡胶园土壤速效氮、磷和钾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速效氮、磷、钾具有强烈或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相关距离变化范围为1 623~61 100 m,块金值/基台值变化范围为4.7%~49.97%;(2)0~20 cm和20~40 cm土层,速效氮、钾养分第四、第五等级分布面积较广,0~2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第四等级、2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第五等级分布较广;(3)不同土壤类型上,速效氮、磷和钾含量差异不显著,地形地貌和成土母质主要影响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而速效磷含量主要受人为管理措施的影响;(4)乐东县胶园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缺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在县级尺度进行养分的宏观分区管理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育种课题组利用早熟棉品种与高产优质的中熟棉材料进行杂交的F1代22份材料,采用主成分、聚类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12个主要性状综合评价分析,以期筛选出早熟、高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或组合。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2份材料的各个性状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籽棉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和纤维整齐度指数变异系数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与马克隆值、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均呈正相关,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与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70.71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5.0处,22份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第IV类和第V类产量高、品质好,其中第V类生育期短、植株矮。本研究通过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出早熟高产优质材料2份,可进一步育成早熟棉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此外还筛选出高产材料3份,优质材料2份,早熟材料1份,可进一步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适宜长江流域种植的早熟、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以自主选育的12份早熟棉新品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变异性、简单相关性分析、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对参试材料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份材料间的性状变异系数在2.47%~23.23%,变幅较大,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籽棉产量(23.23%),最小的为生育期(2.47%);生育期与果枝数、衣分间呈显著正相关,成铃数与果枝数、籽棉产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平均隶属函数值排序为PB10PB12PB11PB01PB04PB06PB07PB08PB02PB05PB03PB09;在遗传距离为6.0时将12份材料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Ⅰ类群和第Ⅱ类群表现较差,还需进行进一步改良,第Ⅲ类群主要以高产为主,第Ⅳ类群(PB01、PB10和PB04)综合表现最好。通过综合评价,PB01、PB10和PB04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示范种植和进一步试验鉴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依据茶树品种农艺性状进行选育的国家级和省级良种已达300多个,但以综合价值为目标的生态经济型品种筛选尚未见报道。以条形绿茶为例,利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AHP)对24个茶树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茶树品种。综合专家打分和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含6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其中确定指标的两轮德尔菲法专家积极程度分别为82.5%和100%,专家权威程度分别为0.93和0.90,变异系数(CV)分别为0.19和0.16,肯德尔系数(W)分别为0.296(P<0.05)和0.358(P<0.05)。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0.364、0.204、0.128、0.108、0.124、0.072;二级指标权重在0.101~0.805(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中重要性赋值的德尔菲法专家(第三轮)积极程度为100%、专家权威程度为0.91、CV为0.36、W为0.11(P<0.05)。模型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龙井长叶、舒茶早、菊花春分别以3.714、3.624、3.581得分位居前三名,是适制优质条形绿茶的生态经济型品种。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树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田间持水量(85±5)%、(65±5)%、(50±5)%和3种施肥梯度12.50、6.25、3.13 kg/m2,通过测定和分析不同处理下不同生长月份毛竹的叶绿素及光合参数的变化,运用综合评价法来判断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下毛竹林最优的水肥耦合模式,达到水肥高效的毛竹林,进而为毛竹林的水肥供应机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有的水肥耦合处理中,T4处理[田间持水量(65±5)%,施肥量100%]下的叶绿素含量[Chl(a+b)]最高。且在所有生长月份中,8月份各处理毛竹叶片的Chl(a+b)最高。(2)9种水肥处理中,各时期毛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最高为T4处理[田间持水量(65±5)%,施肥量100%]。说明高肥适水灌溉能够使毛竹生长获得最优效果。(3)在整个生长阶段,不同水肥耦合处理间的Chl(a+b)、PnCiTr的差异最大值出现在8月。说明8月为毛竹需水需肥的最关键时期。因此,T4处理[田间持水量(65±5)%,施肥量100%]高肥适水是毛竹进行水肥处理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10.
以成都平原区水旱轮作稻田土壤及稻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及稻米中的重金属含量,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水稻田土壤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成人和儿童的致癌和非致癌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镉(Cd)、铅(Pb)、铬(Cr)、汞(Hg)的平均含量均大于该区域土壤背景值。Cd的单因子污染指数有85%的采样点达到警戒限值,最大值达1.57。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为0.60,无污染,5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指数大小表现为Cd>Pb>Hg>Cr>As(砷)。土壤中Cd含量与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中Pb含量与碱解氮含量显著正相关,但与有效磷含量、pH值显著负相关;土壤中Hg含量与Pb、As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具有同源关系,呈复合污染。稻米中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无样品超标;稻米中Cd、Cr含量与土壤中Cr含量显著负相关,但稻米中Cd含量与土壤中Hg、As含量显著正相关。在经农作物摄入、手口摄入和皮肤接触三种暴露途径下6种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总风险指数分别为8.36和19.63。3种致癌重金属对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指数均表现为Cd>As>Cr,对成人和儿童造成的致癌健康总风险分别为0.007和0.0178。研究结果显示,试验区域稻田土壤及稻米重金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重金属复合污染已给当地居民造成一定程度的健康风险,尤其对儿童的影响较大,以农作物摄入途径最为显著。As、Cr、Hg是构成该区域非致癌健康风险的主要元素,而As、Cr、Cd是构成该区域致癌健康风险的主要元素。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海南岛东北部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本文对该区湿加松林(Pinus elliottii×P. caribaea)、木麻黄林(Casuarina equisetifolia)、椰树林(Cocos nucifera)、次生林和混交林等5种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次生林最高,为3.78 g/kg,木麻黄林最低,仅有0.90 g/kg;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次生林46.06 t/hm 2、混交林40.52 t/hm 2、湿加松林39.08 t/hm 2、椰树林31.26 t/hm 2和木麻黄林15.22 t/hm 2。浅海沉积土上的次生林、滨海沙土上的混交林均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地高于同一母质上的椰树林和木麻黄林(P<0.05)。综上,该区不同类型森林的建立深刻地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建立可能有助于该区增加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12.
滨海防护林及半自然次生林禁伐后的植被结构、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是认识林地演替生态过程和盐碱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内容,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海南岛北部低海拔滨海地区1994年开始禁伐的人工林与次生林,采用典型样地法,比较研究3类人工林(大叶相思林、木麻黄林、桉树林)和邻近的次生林、混交林(对照)等5个森林类型的植被与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1)5种森林群落内主要植被共计34科54属57种,次生林和混交林群落物种组成较其他纯林物种丰富,木麻黄林内无灌木生长,除次生林外,其他森林类型草本层物种最丰富;(2)5种森林的土壤皆呈酸性,桉树林、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但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低于木麻黄林和大叶相思林(P<0.05);(3)混交林土壤速效钾最高为11.27 mg/kg,其他森林类型均很低甚至未检出;(4)次生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土壤速效钾含量与群落物种组成呈正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树龄、树高等呈正相关。因此,土壤养分随着禁伐时间增长而增加;桉树林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和氮含量,但木麻黄林和大叶相思林的磷含量较高,次生混交林则有着较高的钾含量。  相似文献   

13.
准确把握森林群落特征与其物种多样性的耦合关系是林分管理的基础.选择亚热带3种地带性森林类型,分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天然针叶林(马尾松林)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调查了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藤本植物群落特征(高度、胸径、冠幅、盖度等)并计算了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旨在探讨森林群落特征与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滨海沙地不同竹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并评价土壤质量,旨在充分了解滨海沙地竹林防护林土壤肥力状况,指导滨海沙地竹林防护林建设和经营。在福建省东山县赤山国有防护林场选取8种滨海沙地适生竹林,分别测定各竹林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项指标进行显著性检验,运用主成分分析、加权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法,对不同竹林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四季竹(Oligostachyum lubricum)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指标与其他竹林对应物理性质指标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pH平均变化范围为5.01~7.36,除绿竹(Bambusa oldhamii)土壤pH偏中性外,其他竹林土壤pH呈弱酸性,且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平均变化范围为4.43~11.06 g/kg,福建茶秆竹(Pseudosasa amabilis var.convexa)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竹林。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平均变化范围分别为4.59~79.33 g/kg和0.78~43.11 mg/kg,土壤全氮和全磷平...  相似文献   

15.
檀香(Santalum album Linn.)+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混交林是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种植的典型模式。为揭示不同抚育措施下其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探索林地环境对这一特殊寄生特性林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8年生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连续开展了3年铲草(W)、施肥(F)、铲草+施肥(W+F)抚育对其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下出现的植物种类为20科31属32种,其中木本植物6科7属8种,草本植物14科23属24种,抚育管理初期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铲草、铲草+施肥处理后相较于对照物种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显著下降(P<0.05),施肥处理变化较小。连续抚育管理后,R值对照、施肥处理平稳变化,铲草、铲草+施肥处理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最终超越对照;D值、H值、Jsw值对照呈逐年降低趋势,施肥处理逐年上升,铲草、铲草+施肥先增加后减小,最终D值、H值、Jsw值均表现为施肥最高,铲草最低。施肥增加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并表现出对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的一种拮抗作用,铲草则加剧了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因此,从长远来看,施肥可增加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其生态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和山茶(Camellia japonica)为材料,研究全光照(CK)以及八角(Illicium verum)林冠郁闭度分别为0.9、0.7、0.5时,对2种植物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郁闭度除了对山茶的叶宽影响不显著以外,对金花茶和山茶的各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与CK相比,金花茶和山茶在郁闭度0.5、0.7、0.9下的株高、地径、生物量都有增加,均显著高于CK,且金花茶的增加幅度大于山茶。2种植物的比叶重都随郁闭度的增加先降后升,都在全光照下最大;2种植物的叶长、叶宽都在全光照下最小,而叶厚在全光照下最大;叶面积、比叶面积随郁闭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郁闭度0.7最大,CK最小。金花茶在郁闭度0.7和山茶在郁闭度0.5的Pn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均随着有效光合辐射强度增加而增大,最后趋于稳定。郁闭度对金花茶和山茶的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均有显著影响;随着郁闭度的增大,金花茶和山茶的叶片AQY、Pmax、LSP先增大后减小,金花茶均在郁闭度0.7时最大,山茶均在郁闭度0.5时最大;2种植物的LCP在全光照下最大;金花茶Rd在全光照下最大,山茶的Rd在郁闭度0.5下最大。综合分析得知,金花茶和山茶有一定的耐阴能力,且对弱光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适合在郁闭度0.5~0.7下的环境下生长,但强光环境不利于2种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作为中国仅有的两大热区之一,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世纪以来,海南省的经济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橡胶林作为当地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植面积因全球胶价的快速攀升增加了约50%,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橡胶等人工林的增长将对森林的结构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监测森林现状及动态变化可为海南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本文联合Landsat/Sentinel-2光学和PALSAR/PALSAR-2雷达多源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海南岛为研究对象,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 GEE)监测海南岛2007—2018年的森林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7—2018年海南岛森林面积增长显著,从2007年的1.94×104 km2增长至2018年的2.15×104 km2,覆盖率从56.43%上升到62.59%,森林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0.99%;(2)2007—2018年,在海南岛18个市(县)中有15个市(县)的森林面积呈正增长趋势,其中增长排前5的市(县)(儋州市、澄迈县、琼海市、临高县、定安县)增长面积占正增长市(县)总增长面积的68.78%,仅有东方市、三亚市和琼中县3个市(县)的森林面积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13、76、113 km2;(3)森林增长集中分布在海拔小于200 m和坡度小于8°的区域,分别占增长总面积的92.88%和91.43%;(4)橡胶林的增长是森林面积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橡胶林面积增长最多的5个市(县)其森林面积也增长最多,这5个市(县)的橡胶增长总面积占森林总增长面积的63.40%;(5)森林损失区域集中在海南岛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因为高郁闭度森林(如橡胶林)逐步转换为郁闭度较底的热带果园(如芒果园等),另外旅游建设开发、城市化和水利建设等也导致了部分森林损失。研究总体显示,海南岛2007—2018年森林在低海拔平缓区域增长显著,森林消长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中部山区森林持续保持较高的覆盖度且较少大面积森林损失,总体增长模式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热带沿海地区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现存量及其养分元素储存能力的差异,选取林地相邻、生境条件基本一致的青皮林和木麻黄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随机样地,采集未分解层、半分解层、已分解层凋落物样品,测定凋落物层现存量和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储量及其释放率.结果表明:(1)木麻黄林凋落物层现存量为29.49 t/hm2,是青皮林的2倍...  相似文献   

19.
在灌木茶树留养改造形成乔木茶树的过程中,出现了改造中的灌木茶树、乔木茶树以及改造后的乔木茶树3种类型的茶树。本文对不同季节的上述3类茶树加工的晒青茶叶的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应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晒青茶的各内含成分含量,发现除苏氨酸、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外,乔木晒青茶的茶氨酸、谷氨酸等15种氨基酸含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均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而乔木晒青茶的茶多酚、没食子酸、1,4,6-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显著低于灌木晒青茶(P<0.05),感官审评表明灌木晒青茶滋味较乔木晒青茶苦涩;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分析表明,两类茶聚成不同簇,进一步证实了茶叶生化成分存在差异。春季样品中,除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无显著差异外,乔木晒青茶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均显著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秋季样品中,乔木晒青茶的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灌木晒青茶(P<0.05),但乔木晒青茶的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则显著低于灌木晒青茶(P<0.05),而DPPH和羟自由基清除活性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与灌木晒青茶比较,改造形成的乔木晒青茶的氨基酸含量提高,多酚含量降低,苦涩度降低,部分抗氧化活性指标提高,表明灌木茶树留养改造成乔木茶树,能够提高晒青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