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螟黄赤眼蜂繁蜂质量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螟黄赤眼蜂的繁蜂质量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繁蜂代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子代蜂的繁殖能力明显下降。在柞蚕卵上连续繁殖25代后,其寄生率、单卵蜂量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4.08%、45.00%和65.72%,子代蜂寄生率和单卵蜂量平均每代衰减为2.0%,而羽化率下降3.0%。其发育历期延长72h。子代蜂性比(雌:雄)下降幅度不大,在8.25~9.59:1。  相似文献   

3.
人工卵赤肯蜂与柞蚕卵赤眼蜂防治二代玉米螟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4.
从过寄生角度探究了不同蜂卵比例繁育螟黄赤眼蜂对其品质的影响。对以卵卡面积作为不同蜂卵比例繁殖的种群自身出蜂数量、喂食对其寄生率及其后代性比的影响、不同卵龄米蛾卵的寄生率和后代性比等3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接蜂比例繁殖的螟黄赤眼蜂,接蜂比例越大,过寄生现象越严重、虫体越小、雌性比越低、单位面积出蜂量也越少。本品系螟黄赤眼蜂接蜂比例应在1∶6与1∶10之间,以接近1∶10为宜。  相似文献   

5.
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在华南地区被广泛应用于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Stainton)卵是工厂化繁育螟黄赤眼蜂的主要替代寄主,常常需要冷藏以满足生产的需要。本文通过分析子代雌蜂的平均寿命、寄生量、存活率和生命表等参数的变化,评价了在4℃条件下冷藏紫外杀胚米蛾卵对子代赤眼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几乎不能寄生冷藏60 d的米蛾卵。总体来说,随米蛾卵冷藏时间的延长,F1代单雌蜂的平均寿命与寄生量呈下降趋势,不过在储存期30 d时,寄生量出现了一个反常高峰。在储存期15 d时,F2代羽化率与雌性比例最高,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世代平均周期(Tc)和种群倍增时间(T2)则相应延长。因此,冷藏米蛾卵导致子代螟黄赤眼蜂的质量下降,经紫外杀胚处理的米蛾卵在4℃条件下冷藏时间超过45 d后在生产中需要审慎处理。  相似文献   

6.
用人造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4~1995年在山东省用人造卵繁殖螟黄赤眼蜂,进行防治棉铃虫的研究。人造卵的寄生率为91.14%,出蜂率为89.68%,每张卵卡有人造卵140粒,可出蜂3000头。冷藏虫态以前蛹期为宜,冷藏15和20天,出蜂率分别为87.26%和82.81%。人造卵出蜂比较集中,2天内可基本出完。成蜂饲喂蜂蜜可显著延长寿命。纸袋出蜂器出蜂率可达91.83%~99.09%。棉田释放人造卵蜂防治第2代棉铃虫,1995年寄生率为80.31%,最高达93.75%,防治效果稍好于施药区。防治第3代棉铃虫的效果较低,寄生率仅有42.97%,原因与蜂卡冷藏时间长以及高温多雨有关。放蜂区捕食性天敌数量比施药区高4.03~9.36倍,对棉蚜、棉叶螨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一般不需防治。  相似文献   

7.
螟黄赤眼蜂对二点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放蜂蔗区和对照蔗区的蔗螟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结果表明,放蜂区二点螟螟虫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为80%以上;而对照区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则均低于50%.放蜂区的螟害株率(30.80%)比对照区的螟害株率(40.00%)低9.20个百分点;螟害节率(4.19%)比对照区的螟害节率(8.48%)低4.29个百分点.螟黄赤眼蜂对二点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高温冲击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于蛹中期和蛹后期经历6h35、40℃高温单次冲击处理,对当代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率、寿命等4个指标和处理子代有效繁殖个体数、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率等4个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松毛虫赤眼蜂处于蛹中期和蛹后期阶段,在处理当代易受高温冲击影响,尤以40℃高温不利影响明显,主要表现在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两指标明显降低。其中蛹后期经历6h40℃高温冲击后,几乎不能继续发育羽化;而总体来看高温冲击对子代蜂各指标未表现出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9~2000年在吉林稻区开展了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试验。放蜂面积6.7hm2,放蜂360万头。虫卵校正寄生率平均为44.21% ,枯鞘株率平均为1.21% ,平均防治效果达55.84%。气候对螟黄赤眼蜂寄生行为影响很大 ,多雨 ,蜂卡潮湿 ,影响寄生蜂孵化 ;阴雨不利于寄生蜂活动 ,寄生率低。经大面积放蜂后 ,培养自然种群对保持生态平衡 ,减少农药用量 ,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群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测定了螟黄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各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灭多威、溴氰菊酯、辛硫磷的室内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或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赤眼蜂种群具有抗药性差异。螟黄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吉林省长春市的农场种群,与之比较,其他4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1.93~6.72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5.35~39.08倍,对辛硫磷的LC50为其3.49~29.76倍;松毛虫赤眼蜂的敏感种群为采自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亚布力南种群,与之比较,其他各个种群对灭多威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其9.52~70.66倍,对溴氰菊酯的LC50为其73.12~288.16倍,对辛硫磷的LC50的变化范围为11.84~50.38倍。  相似文献   

11.
在室内采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方法,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5种捕食性天敌昆虫卵的选择性。结果表明,两种赤眼蜂均可寄生日本通草蛉和大草蛉卵,并成功在卵内完成发育;但均不寄生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七星瓢虫卵。同时面临防治靶标和草蛉卵时,两种赤眼蜂均选择寄生草蛉卵,但嗜好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松毛虫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卵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亚洲玉米螟卵的显著要多;螟黄赤眼蜂对日本通草蛉卯的接触次数和寄生粒数比对棉铃虫卵的要多,但未达显著水平。在子代性比、每寄主出蜂数和寄生雌蜂率几项指标上,两种赤眼蜂在各自靶标和日本通草蛉之间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14.
崇左甘蔗螟虫种群动态及螟黄赤眼蜂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阐明了崇左甘蔗螟虫发生规律和探索利用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效果,为应用该天敌控制螟虫危害提供参考。在崇左市龙州县连续两年开展了甘蔗螟虫人工合成性诱剂诱集成虫,监测其种群动态和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蔗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崇左市诱集到的甘蔗螟虫种类以条螟和二点螟为主,黄螟少;2016年条螟成虫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2017年条螟成虫的高峰期在3月中旬、5月中旬、6月中旬和8月中旬;而二点螟主要诱集到第1代成虫,2016和2017年二点螟第1代成虫的高峰期分别在4月中旬和3月中旬,其他时期诱蛾数量少。释放螟黄赤眼蜂两年后,甘蔗田螟虫造成的枯心苗率和死尾率均控制在1.56%~8.76%,螟害节率控制在4.45%~7.39%,两年平均挽回产量和减少损失为15194.4 kg/hm2和18.68%,糖分含量增加1.18%~2.25%,甘蔗产糖量增加3529.9~3879.3 kg/hm2,可挽回蔗农经济损失7293.31元/hm2,平均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6873.25元。本研究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较显著。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四种稻飞虱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对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以及亚致死剂量对两种赤眼蜂多代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噻虫嗪对螟黄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其他均安全。四种杀虫剂对两种赤眼蜂蛹均安全。亚致死剂量的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处理可以刺激两种赤眼蜂的寄生力,该刺激作用并不会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而衰减。而吡虫啉和噻嗪酮显著降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其中随着吡虫啉处理次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逐步降低。四种杀虫剂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无显著影响;除吡虫啉外,在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多代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综上所述,如果在放蜂期间必须喷洒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建议要避开赤眼蜂成虫期,在放蜂4~6 d后优先选择噻嗪酮或烯啶虫胺。  相似文献   

16.
性信息素可用于田间诱集雄虫,干扰雌、雄虫的交配从而抑制害虫种群,但田间应用性信息素对昆虫的寄生性天敌是否产生影响,能否和卵寄生蜂协同利用,尚不明确。本文在室内测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对稻螟赤眼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田间定点挂放寄主卵并释放稻螟赤眼蜂,比较了有无二化螟性诱剂诱芯存在时寄主卵被寄生的情况。结果发现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影响稻螟赤眼蜂的寄生。当混合物浓度从0.01μg/μL升高到10μg/μL时,供试米蛾卵被寄生率从50.29%下降到1.71%,均显著低于对照的62.14%。寄生发生后,赤眼蜂子代的雌性比不受性信息素浓度的影响,子代雌性比在45.9%~87.0%,与对照77.8%无显著差异。田间挂放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影响了释放的稻螟赤眼蜂对二化螟卵的寄生率。远离诱芯位置的卵块的被寄生率高于距离诱芯近的卵块,但挂放诱芯吸引了自然界中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以上结果显示二化螟性信息素影响了稻螟赤眼蜂的寄生,但不同种赤眼蜂对二化螟诱芯的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