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他对当时浙北地区的水、旱等多种自然灾异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并就其引发的社会后果予以全面系统的论述.在此基础上,他运用阴阳变异学说,探讨自然灾异发生的规律.更有实际意义的是,他悉心讲求救灾备荒的多项措施.这些表现了他高度关心民生疾苦,积极为乡土社会荒政事业服务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宋代既是一个科技繁荣的朝代,又是一个祥瑞、灾异等迷信十分盛行的朝代,其对宋时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灾异说不仅当时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而且成为攻击王安石变法的武器,甚至成为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是我国战国末期的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他的政治思想对后世的治国安邦之道有很大的影响。他是法家学说的创立者,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主张中的积极因素对当代法治社会的建设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书·五行志》中记载了大量异常现象,"怪雨"现象就是其中一种,其主要形式有雨毛、雨鱼、雨螽、雨草、雨血、雨星。这些现象引起了灾异学家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是灾异、祸端。在科学知识匮乏的汉代,他们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划分灾异类型,以"天人感应"的思维模式分析灾异成因。"怪雨"最终与政事联系在一起,成为制约君主政治行为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黄萍 《农业考古》2015,(1):106-109
董仲舒的"天谴灾异"论以"天人感应"为依据,以"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为旨归,以"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为核心,既区别于前人听天由命的天命主义,又区别于"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庄子哲学。文章通过对董氏"天谴灾异"论的深入剖析,正名其并非唯心主义的宗教神学。董氏指出"灾异之本乃国家之失",强调"内视反听""修身审己"以减免灾异,虽具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但深刻揭示了灾异的实质所在,对当代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及灾害观仍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乾隆时期,面向甘肃通省的蠲免在清代蠲恤实践中是个非常突出的现象。乾隆通过普免天下和全免甘肃的形式,蠲免了甘肃通省的正杂各项赋税与借贷,大大减轻了甘肃社会的经济负担。通省蠲免属于恩蠲性质,并被推向清代甘肃历史与同期全国的最高峰地位。这种历史地位的形成,是在大清国库充裕、道德性皇权政治保障、民为邦本治国理念践行的有利社会条件下,乾隆因战争而对甘肃地缘优势需求的结果,同时也成为甘肃社会在乾隆时期发展到清代历史上最兴盛阶段的推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7.
西汉最初六七十年社会经济凋敝,主张"清静自定"的黄老学说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对先秦的黄老之学进行改造,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汉初自汉高祖"悉除去秦法",到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强调清静无为,轻徭薄赋,宽简刑政等。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为汉武帝时期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名声是古代执政者取士的重要依据。东汉后期,士人浮华交结促成了大量名士的产生,其激扬名声的干政之举更使得名声成为影响选官的重要因素,"以名取士"靡然成风。然至曹魏时期,明帝一度下诏"选举莫取有名"。名声的异化、物化是其被弃绝的内在诱因;有识之士的名声批判为其消沉奠定舆论基础;曹操及继任者对名声的厌弃降低了名声的政治影响力;而新生曹魏政权的集权统治才是其时选举"莫取有名"的根本动因。这一转变体现了皇权对士权的强力压制,而士人形成于民间的"名声"改以朝廷评定的"品第"形式存在。这是士权、皇权相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前汉阴阳五行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阳五行说,始于上古,西汉以来长期在思想文化史中占据统治地位。阴阳五行学说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最一般理论框架,它满足了古人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社会需求,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整体图景和规律的综合认识,是先民的宇宙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阴阳五行原是两种不同的学说,到了战国时期,逐渐融为一体,用来解释一切自然、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乡村精英是农村社区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农村问题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分析了家族关系网络、信任关系网络、上层领导关系网络和经济资本等因素对乡村政治精英地位确立的影响,阐述了社会资本在政治精英确立过程中的作用,着重论述乡村政治精英在农村社区发展中整合社区内部资源网络、维护乡村社会道德规范、提升社区信任和连接外界的社会关系网络和资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政治精英与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管理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墨家学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管理思想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延安时期毛泽东管理思想,无论从管理哲学还是政治、经济管理思想方面都对墨家学说进行了批判继承。  相似文献   

12.
徐旺生 《农业考古》2017,(6):214-218
在先秦时期的争霸过程中,因为天下不宁,需要统一才能避免战乱,黄帝被诸子百家誉为统一的象征。之后又被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们视为统一的源头。一统格局的形成,是由于中国历史上没有形成具有统辖世俗生活的宗教来决定皇权的归属,于是在丛林法则下获得的皇权存在于无休止的争斗中,最后思想家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与其让没有法律归属下的皇权处于不断的争斗中,倒不如形成一个一统的社会格局,并让其一直持续下去。其背后的原因是:中华民族的农耕特征,其社会构成决定了群体式生活模式,生存空间里没有明确的群己边界,不允许形成割据,割据必定导致内战,避免内战的结果是一统,统一成为这个民族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3.
中华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巴山峡川”之蛮夷“酪奴”到“富贵贫贱无不饮”之华夏国饮的过程。茶由南及北、由“夷”入“夏”,实质上是政治、文化双重共同体互构认同的过程:一方面,政治统摄文化,茶被统治阶层接纳后,由文化阶层流动迅速自上而下全民化,完成了变“夷”为“夏”;另一方面,文化反哺政治,茶在各类茶事中被赋予丰富的皇权意象、伦理意涵,发挥了对内礼制教化、对外人文化成的政治功效,实现了以“夏”化“夷”、天下一统。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乡村治理的内生困境却成为迈向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上的荆棘。传统“皇权不下县”的思维桎梏影响深远;农民原子化导致乡村社会资本的长期缺位;治理权力“内卷化”致使资源整合与群众动员乏力;技术落后造成多元主体难以集体参与乡村治理。乡村治理若要摆脱其内生困境,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需从4个方面合力形成治理机制,以党建引领激发政治势能,提升政治引领力;以民主协商在居民需求侧畅通表达渠道;以“条块”联动在资源供给侧促进资源整合;以科技支撑搭建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高力士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宦官 ,是坚定的皇权维护者 ,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和杰出的时代弄潮儿 ,对于开元、天宝盛世的形成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因而受到玄宗以及姚崇、张说等同时代人的敬重。可是 ,由于他是宦官 ,因而死后受到历代史家们的非议。今天 ,我们应该站在历史辩证法的客观立场 ,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他一生的功过是非 ,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新的历史时期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情况和新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生命线”地位、作用、方针、内容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 ,思想深邃 ,论述精辟 ,内容丰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贡献 ,初步构建了江泽民关于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说的基本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杨瑞 《农业考古》2019,(1):197-204
嘉禾是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祥瑞之一。由于其具备"天下一统"的象征意义,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分析《宋书·符瑞志》中刘义恭五次进献嘉禾的记录,发现进献嘉禾祥瑞的时机往往受皇权与其他政治力量博弈的影响。在复杂的政治局势变动中,即使嘉禾的祥瑞意涵没有发生转变,却依然会给进献者带来不同结果。  相似文献   

18.
章文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278-279
尼采是对西方哲学由近代向现代转换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是一位非理性主义者,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中,超人哲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本文主要论述了尼采的超人学说的由来、提出的目的以及超人学说的重大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汉代诸帝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其颁布的诏令中多有劝农耕桑之策。天子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天象的异常变化,都会引起统治者的恐慌,汉帝几无不以灾异为忧。为应对自然界的异常变化,皇帝会选择一定的时机,进行立信布德、存亡继绝,以调和阴阳,时机选择的好则会带来昌盛,选择的不好则会带来灾难,在景风时节进行绍封,便体现了时令与汉代政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晚清以降,国家内忧外患频发,社会激荡突变。社会处于严重脱序状态,贪污腐化趁机滋生蔓长。影响到吏治腐败的原因很多,其中皇权至上、专制独裁,缺乏严格的法律监督机制是吏治腐败的根源。此外奢靡之风盛行、俸禄制度与现实脱节、以及因捐纳制度泛滥都在清末的吏治腐败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史为鉴,对晚清吏治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全面探讨,有助于我们深刻吸取历史教训,在全面进行现代化改革和建设中提高警惕,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