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讲泥鳅苗的人工繁殖亲鳅一是市场选购,二可到稻田、池塘、沟渠中去捕捉。其基本要求是:体型端正,体格健壮,无病无伤,色泽鲜亮,体长在10cm以上。最好选用15~20cm长,尾重30g以上的个体。泥鳅性别的鉴定比较容易,其经验是:一看胸鳍。凡体长达6cm以上的个体都能依据胸鳍的特征来判别。雌鱼的胸鳍较小、较短又较宽,末端圆钝,展开呈椭圆形,当鱼体静止不动时鳍条可展放在一个平面上;雄鱼的胸鳍则较大、较长又较窄,末端尖而上翘,成熟雄鱼的胸鳍第二鳍条长于第三鳍条,并在其背侧基部有薄的骨质板,陶鳍条上有追星;而成熟雌鱼的胸…  相似文献   

2.
《淡水渔业》1975,(11):F003-F003,35
图1~4,鲢的胸鳍(雄鱼体长40.0厘米,雌鱼体长38.5厘米):图1.雌雄鱼胸鳍外形(×0.6);图2.雄鱼胸鳍前面鳍条上凸起的局部放大(侧面观;×16);图3.雄鱼胸鳍前面几根鳍条上凸起的局部放大(斜顶面观,×16);图4.雌鱼胸鳍前面几根鳍条的局部放大  相似文献   

3.
梭鱼养殖     
《水产科技情报》1975,(7):25-29
梭鱼Mugil soiuy Basilewsky,体细长,俗称肉棍子,由于眼呈红色,又名红眼,它与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aeus外形甚为近似,但鲻鱼眼呈白色,又称白眼;此外,鲻鱼臀鳍鳍条8枚,胸鳍基部有腋鳞,而梭鱼臀鳍鳍条9枚,胸鳍基部无腋鳞,因此,这两种鱼容易区分。  相似文献   

4.
采用观察、测量、解剖和拍照的方法,对狼鳗(Anarrhichthys ocelhatus)的外部形态、可数可量性状及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进行研究,并描述了狼鳗的相关特征.结果显示,狼鳗体型为鳗形,整体呈黑色或灰黑色,头部、背部及背鳍鳍条上有若干似眼睛的黑色圆斑,体表无鳞.背鳍鳍条数为232~267,胸鳍鳍条数为15~22...  相似文献   

5.
目前,泥鳅人工养殖的苗种多来源于自然水域捕捞。野生泥鳅苗种来源不稳定,且质量较差,很难保证养殖的效果。采取人工繁育的办法获得泥鳅苗种可有效保证泥鳅苗种供应,确保养殖效果。1、亲鳅来源与选择亲鳅既可从自然水域捕捞,也可人工养殖。亲鳅多采须笼捕捞。选择的亲鳅体长应在12cm以上,体重10g以上,体质健壮,体色鲜艳,无病无伤。2、雌雄亲鳅的鉴别方法雌鳅个体相对较大,在繁殖期腹部膨大。胸鳍短而圆近似扇形,第二鳍条基部无骨质薄片。背鳍正常,没有肉瘤。雄鳅个体相对较小,在繁殖期腹部不膨大,较平扁。胸鳍长而尖近刀形,第二鳍条基部有骨…  相似文献   

6.
<正>台湾泥鳅的抗逆性强,食性广,适合高密度养殖,养殖周期短、成本低,又因其独特的呼吸方式(鳃呼吸、皮肤呼吸以及特有的肠道呼吸)运输方便,开展人工繁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种鳅的雌雄鉴别成熟雄性体形较小,重量较轻;雌性较大,较重。雄性背鳍末端两侧有肉质突起,胸鳍较大而狭长,末端较尖,呈镰刀状,最外侧2~3根鳍条末端向上翻;第二鳍条最长,其基部有益骨质  相似文献   

7.
三种群银鲫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滁州鲫体色较浅,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各鳍条颜色灰白,略带黄色。体厚,背高,体型侧扁,头短小。脊椎骨4+26~28,侧线鳞28~30。背鳍不分枝鳍条4根。雄性个体胸鳍末端可达腹鳍基部,雌鱼不达腹鳍基部。上述形态特征均有别于方正银鲫及彭泽鲫。  相似文献   

8.
<正>在不涉及过背金龙品级的前提下.一条健康的过背金龙鱼必须是:胡须.鳞片.骨骼、体形均平整、自然.眼睛透明.有神.鳃盖膜平整.张合自如.各个鳍条展开呈流线型.鳍条完整.尾鳍无断裂.左右胸鳍长度一致,无分叉.骨折。觅食积极.游姿完美.神态安然。保证过背金龙健康生长的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在中华鲟洄游生态学研究上有新突破,实验首次比较研究了中华鲟3种硬组织(耳石、背骨板和胸鳍条)的微结构和微化学特征.结果 发现,耳石结构松散,存在多个耳砂(微晶球霰石球晶)颗粒,且每个颗粒均具有独立的核心;背骨板存在分层现象;胸鳍条结构较为致密,且均一.胸鳍条、耳石中生境元素Co/Ca、Sr/Ca和Ba/Ca比特征变...  相似文献   

10.
别名,剑尾鱼。属花鱼将鱼科剑尾鱼属鱼类。产地墨西哥。 1形态特征 身体长形,稍侧扁,腹部圆,头小,吻尖,嘴稍向上翘。背鳍位于身体背部的中央,具有 11~ 14根鳍条。雌鱼尾鳍后缘呈圆形,雄鱼尾鳍下方的鳍条延长似剑状,故有剑尾鱼之称。臀鳍接近腹鳍,有 8~ 9根鳍条,雄鱼鳍条的一部分鳍条变为棒状,是交接器官,精液通过交接器注入雌鱼体内;腹鳍约与背鳍相对,有 6鳍条;胸鳍略呈长圆形,有 12~ 13根鳍条。侧线鳞 26~ 30片。雄鱼体长 7~ 8厘米,雌鱼 10~ 15厘米。 蓝剑尾鱼身体呈土黄色,但有黄色的金属光泽,在体侧中部有一…  相似文献   

11.
秋、冬季水温低,便于活鱼运输,是池塘、湖泊、水库捕捞成鱼或收集、选择草亲鱼的良好时机。收集草亲鱼一般以体质健壮、无伤、无病,鳞片完整、鳍条不断、性腺成熟、个体大、年龄适宜为好,但雌雄鉴别很困难。本人通过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了草亲鱼在非生殖季节雌,雄鉴别的新方法。即是用三指(大拇指、二指和中指)横摸鱼的胸鳍第一根不分枝鳍条,  相似文献   

12.
燕鳐鱼     
燕鳐鱼(Cypsilurus agoo)属于颚针鱼目飞鱼科,是产于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部的一种常见的经济鱼类。它最突出的特点,胸鳍很长,可达臀鳍最末端鳍条,犹如鸟类翅膀,借此,能跃出水面1~2米,在空中自由滑翔,故又名叶燕鱼、飞鱼等。  相似文献   

13.
绿鳍马面鲀     
<正> 绿鳍马面鲀属鲀形目、革鲀科、马面鲀属。俗称橡皮鱼、剥皮鱼(上海和江苏、浙江、福建)或猪鱼、皮匠鱼等(辽宁、河北、山东)。外形较特殊,体颇侧扁,口小,牙门齿状。鳞小,呈绒毛状。第一背鳍有1粗大鳍棘,第二背鳍具34~41鳍条。臀鳍具32~38鳍条。两腹鳍退化成1不能活动的短棘,体呈蓝灰色,第二背鳍、臀鳍和胸鳍均呈绿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可观、可量和可数性状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3.0±1.0) ℃条件下,1 d出现胸鳍;4 d卵黄囊消失,鳔基和第1背鳍鳍基清晰可见;7 d油球消失,出现腹鳍;8 d第1背鳍鳍基和腹鳍出膜;9 d披透明圆形小鳞;12 d鳔和腹两侧后匙骨清晰可见;14 d出现第2背鳍支鳍骨和臀鳍支鳍骨;16 d披锥形小鳞,上、下颌出现锥形齿;19 d分化出第2背鳍鳍条和臀鳍鳍条;20 d尾柄下侧长出尾鳍鳍条;24 d时,第2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鳍条形态发育完全;27 d鳔大量充气。可量性状变化的曲线方程 R2 值均>0.90,第1背鳍鳍高,4~30 d呈指数递增;视囊0~11 和11~20 d为线性递增,0~11 d递增程度<11~20 d,21~30 d为指数递增;口裂4~13和22~30 d为线性递增,13~22 d为线性递减;全长、体长、体高和矢耳石直径等拐点前为线性递增,拐点后为指数递增,拐点集中在19~23 d。初孵仔鱼共27对肌节,头部6对,躯体21对;仔鱼末期,第2背鳍支鳍骨数为31~36根,臀鳍支鳍骨数为33~35根;稚鱼末期,第2背鳍和臀鳍鳍条数与支鳍骨数相对应,胸鳍鳍条数为15~18根,尾鳍鳍条数为12根;早期幼鱼45 d时,鳍条分节明显,第2背鳍鳍条2节,臀鳍鳍条3节,尾鳍鳍条为7~10节,50 d躯体4~5条黑色条带。研究较详尽地描述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丰富了绿鳍马面鲀胚后早期发育基础资料,可为其苗种繁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珍珠鱼别名马甲鱼、马山克鱼、彩石线鳍鱼;属攀鲈科毛腹鱼属;产于泰国、马来西亚、苏门达腊等地。 1形态特征 成鱼体长 12 cm左右,呈长椭圆形,侧扁,尤其在腹侧更扁。背鳍高而短,有 5~ 7根鳍棘, 8~ 10根鳍条;臀鳍很长,始于胸部,终止于近尾鳍处,有 12~ 14根鳍棘, 25~ 30根鳍条;胸鳍圆扇形,有 9根鳍条;腹鳍的鳍棘变成一根细长的丝,它能前后转动,有触觉功能;尾鳍后缘稍向内凹。侧线鳞 30~ 37片。 体呈灰蓝色,胸部稍缀黄,在全侧中部自吻通过眼至尾鳍基部有一条黑色纵纹,尾柄基部有一黑色圆斑,体侧密布银色的圆珠形…  相似文献   

16.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  相似文献   

17.
王辑 《内陆水产》2001,26(9):42-42
二十六玻璃拉拉鱼别名印度玻璃鱼,属双边鱼科阔嘴鱼属鱼类,产地:印度、孟加拉、缅甸等地。1形态特征身长5厘米,身体较宽,且侧扁略呈椭圆形,头小,吻圆,眼睛较大。背鳍2个,第一背鳍较高,略似三角形,由7根鳍棘组成,第2背鳍紧接第1背鳍,由1根鳍棘和12~15根软鳍条组成;尾鳍叉形臀鳍较长,起点约在腹部的中央,终止点约与第2背鳍终点相对,由3根鳍棘和13~15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部,稍后于胸鳍的下方,有1根鳍棘及5根锯条;胸鳍长圆形,有9~10根锯条。侧线鳞60~70片。整个身体呈透明状,在灯…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别描述了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过程中11个器官的发育特征。口:2~3dph开口后持续生长,在24~28dph出现短时期停滞,建议此时保证小型饵料供给。眼:1dph色素出现,3dph脉络膜形成、瞳孔黑色,4dph巩膜形成,14dph眼眶出现,40dph与成鱼基本一致。第一背鳍棘:3dph原基出现,7~8dph鳍棘初成,10dph凸出体外,14dph基本形成,60dph与成鱼基本一致。腰带骨与腹鳍棘:5dph腰带骨出现,60dph腰带骨与成鱼一致,5~7dph腹鳍棘生长迅速,10dph逐渐萎缩,至30dph全部脱落。胸鳍:15dph胸鳍膜加厚,鳍条形成,30dph基本发育完善。背、臀鳍:14dph出现支鳍骨和鳍条,24dph鳍条基本发育完全,60dph与成鱼基本一致。尾鳍:0~14dph尾椎平直,16dph尾尖下方出现鳍条原基,16~24dph尾尖上曲,鳍条完善并分节,50dph尾鳍圆形。皮肤:8dph表皮加厚,头部首先出现致密表皮,40dph全身被鳞;120dph成为柔韧结实的革状表皮。内脏团:2dph卵黄囊吸收完毕,肛门形成,出现第一个肠袢;3dph油球消失,仔鱼摄食;8~12dph肝、肾和鳔的原基出现,16dph肾脏、肝脏和鳔形成,18dph脾脏形成。连续测定了总高、肛门前长、水平眼径和下颌侧长的生长并绘制了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19.
一、人工繁殖 1.亲鱼选择:必须选择体质健壮,体形肥满,活动力强而无伤,二龄左右,体重1.0~2.0千克的亲鱼。 2.雌雄鉴别:生殖季节,雌鱼体色较暗,鳃盖部光滑,胸鳍呈圆形,腹部膨大,体型较粗短,生殖孔红肿突出;雄鱼则体长,体色稍艳,鳃盖部略粗糙,胸鳍较狭长,生殖孔凹入。  相似文献   

20.
<正>大黄鱼属石首鱼科,俗名黄瓜鱼、大鲜、大黄花鱼,为广温广盐性集群洄游鱼类,食性广,栖息于60米以内的近海中下层。大黄鱼鱼体呈纺锤形,头大而侧扁,颏部有4个不明显的小孔,背鳍和臀鳍的鳍条基部2/3以上为小圆鳞,背鳍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背侧中央枕骨棘不明显,尾柄细长,一般体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