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灸是祖国兽医学中的一种主要治疗技术,几千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对保障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古人认为,穴位是畜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所在。现代科学实验表明,经穴有电阻较低的特性。我们依据经穴的这一特  相似文献   

2.
<正>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和聚集于体表的特定部位。兽医针灸穴位多分布在动物体表的肌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末稍等处,穴位和经络均有其特定的解剖位置,并呈现出特定的生物物理现象,通过经络的联系,穴位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可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将其传到体内,以调整内部功能。利用穴位的这种功能,可用针灸刺激穴位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顺气穴即牛、猪的鼻腭管,位于上颌前端齿板处,亦即切齿乳头两侧的小孔。本文介绍  相似文献   

3.
针灸治病原理主要是在于调节机体的气机。《气枢·终始篇》说 :“凡刺之道 ,气调而止。”所谓“气”,就是概括了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也就是气体。《灵枢·经脉篇》又指出 :“欲以微针 ,通其经脉 ,调其血气。”《千金翼方》也说 :“凡病 ,皆由血气 ,壅滞 ,不得宜通 ,针以开导之 ,灸以温火爱之”。就进一步指出了针灸是通过调节经络血气的作用。而火针疗法是兽医临床上最常用的针灸疗法之一 ,它既具有针刺的功能 ,又具有灸的温暖效果 ,通过火针对穴位和病变部位的强制刺激 ,能促使机体对全身进行重新调整 ,充分调动机体内的积极因素 ,加强了…  相似文献   

4.
针灸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手段,兽医针灸疗法就是用不同类型的针灸工具对动物体某些特定部位(穴位)施以一定的刺激,通过经络、穴位的传导作用以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调动调节机体的固有机能,达到"扶正祛邪"实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针术与灸术同属"外治法",常合并使用治疗疾病,固自古以来合称为针灸疗法。针灸技术基本知识概说针灸的理论基础一、经络与穴位经络是机体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调节功能、传递信息的"通路"。经络能够感受和传导针  相似文献   

5.
黄斌 《养蜂科技》2004,(3):42-4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通输,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是孔隙的意思。腧穴又称穴位。  相似文献   

6.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既是病痛的反应点 ,亦是蜂针及蜂毒注射的刺激点 ,俗称“穴位”。古代有称“砭灸处”“气穴”“孔穴”“骨空”“会”“节”等。“腧”有输注之意 ,“穴”有空隙和聚集的意思。《千金翼方》说 :“凡孔穴者 ,是经络所行往来处 ,引气远入抽病也”。人体的腧穴很多 ,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三大类。1 经 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共有 36 1穴 ,其中双穴 (十二经穴 ) 30 9穴 ;单穴 (任脉、督脉 ) 5 2穴。其每个穴的特点是 :有归属相应的经脉 …  相似文献   

7.
4 经络气血与免疫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有机体内经络纵横交错 ,网络全身。经络是运行气血 ,联系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路 ,有规律性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 ,把畜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为“经气”。全身各个脏器靠着经气的沟通、联络 ,使其生理活动保持协调统一。卫气、元气、气血、脏腑之气要发挥作用 ,都须依赖经络传注。《灵枢·本脏篇》说 :“经脉者 ,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灵枢·九针十二原》说 :“通其经脉 ,调其气血”。说明…  相似文献   

8.
猫的针灸穴位在中兽医古籍中没有记载。因临床需要,人们参照人体及其他家畜的穴位,在猫体上厘定了一些针灸穴位。如《兽医针灸手册》《中国兽医针灸学》《中国针灸汇萃·兽医针灸卷》等,内容和文字基本相同。其中,若干穴位的定位、针刺方法及针刺深度等均有明显不妥之处,难以付诸实际。为此,我们对照上述书籍中的记载,在成年猫体上进行了穴位的定位、针刺方向及针刺深度的实际体验。结果发现上述书籍中的内容有以下几个问题:①有些穴位的定位描述不确切,难以作定位依据;②因  相似文献   

9.
鉴于目前犬体针灸穴位主要文献中的文字记述与图示标记有些不妥之处,尤其是某些教学设备公司生产的犬体针穴模型上的穴位标示错误众多,笔者在对《兽医针灸手册》、《中国兽医针灸学》与《中国兽医针灸图谱》等兽医针灸学著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应用实践经验,对其中26处穴位标记错误进行订正分析与探讨,以为后学提供更加准确与直观的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书讯     
《中国兽医针灸图谱》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编著,16开本,约35万字。全书12个专题,其中有各种兽医针具及附属用具图,持针方法图,灸法及操作方法图,烧烙术及操作方法图,病畜刺针保定方法图,马、牛、猪及鸡的经络循环示意图,马、牛、猪、骆驼、羊、鹿、犬、狐狸、鸡、鸭、猫与兔的全身及局部穴位图,共计459幅,并附有各种动物针灸穴位名称、解剖部位、刺  相似文献   

11.
经络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针经》则是记录经络腧穴和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巨著。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灵枢》中谈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它遍布全身,沟通表里,把内部脏腑和外部肢节等器官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相似文献   

12.
《历代兽医针灸大全》是一本全面汇集和系统整理我国历代兽医针灸、畜禽阉割技术以及针药结合治疗畜禽疾病的文献资料专书,为《农业考古》杂志继《历代兽医验方精选》之后的又一辑“兽医专号”。该书由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张泉鑫编撰,农业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针治原则、针灸穴位、针灸方技、针灸治疗等。单针灸方技就记载有122种,既有传统的针、灸、熨、烙、埋植、巧治、阉割等技术,又有现代的电、磁、激光疗  相似文献   

13.
腧穴组织学研究回顾及腧穴实质之推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腧穴组织学研究回顾及腧穴实质之推测穆祥,谢仲权(北京农学院,昌平102208)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针灸治疗施术之处。然关于喻穴之实质,目前尚无公认之学说。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腧穴组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了回顾,并对腧穴之实质作了推测。...  相似文献   

14.
胡元亮 《猪业科学》2007,24(2):34-37
兽医针灸疗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防治家畜疾病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独特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节省药品、疗效可靠等优点.现将猪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处方列举如下,供兽医临床工作者参考.读者如对方中涉及的针灸穴位不熟悉,建议查阅作者主编的《实用动物针灸手册》或杨英主编的《兽医针灸学》等针灸文献.  相似文献   

15.
<正>针灸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人畜疾病治疗手段,其方法就是"內病外治"或称"由外治内":主要是用针刺入病人病畜身体的一定穴位,或用艾火的温热刺激烧灼病人病畜的穴位,以刺激经络、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达到人畜(脏腑)阴阳平衡、治疗病痛的目的。针灸以其独特的优势,流传至今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与中餐、功夫、中药一起被海外赞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国粹"[1,2],针灸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3]。1中医针灸  相似文献   

16.
兽医“针灸疗法”是我国兽医科学的遗产,它具有独到之处,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针灸原理是应用经络学说,主要在于“调气”或“和气”,即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也就是扶助正气,祛除邪气,通过调节经络血气作用(调和阴阳,使它达到正常的平衡),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经络穴位给药系统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穴位给药系统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具有经穴效应和药物效应的双重治疗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目前,兽医临床上常用穴位给药方式是穴位埋植和穴位注射,而常用穴位主要是后海穴、百会穴、肺龠穴.随着经络穴位给药系统的广泛应用,新型经络穴位给药制剂和经络穴位给药作用机理已成为经络穴位给药系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元亨疗马集》中提到“凡用针者,必须严敬谨肃”的针灸操作核心部分论述,说明兽医针灸疗法,如若草率从事,则导致一些异常情况的发生。在保持传统兽医针灸技术,按照辩证论治和补虚泻实的原则,通过刺激穴位,达  相似文献   

19.
祖国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兽医针灸是这个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为了使更多读者能一睹此明珠光彩 ,便于研究和应用参考 ,《农业考古》杂志特约请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张泉鑫硕士编撰了一辑兽医专号—《历代兽医针灸大全》。对我国古代兽医针灸资料全面收集 ,聚其精粹 ,分门别类 ,系统整理。共介绍针治原则 18条 ,针灸腧穴 333个 (其中古马穴 10 0个 ,古牛穴 73个 ,古穴位总称 11个 ,另记叙猪、犬、猫、兔、禽常用穴位共 16 0个 ) ;发掘出古代兽医针灸方法 12 2种 (其中针术 16种 ,灸术 10种 ,熨术 12种 ,烙术 11种 ,埋植术 8种 ,其他刺灸术 1…  相似文献   

20.
<正>《兽医针灸学》是中兽医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穴位知识是中兽医针灸教学的难点之一。目前国内各相关高校的动物穴位知识教学,主要以实验课的形式,直接在活体动物上讲解。实验动物包括马属动物、牛、狗等。笔者认为,兽医针灸穴位知识的教学中,可引入动物骨骼和肌肉标本作为教具。1采用解剖标本辅助针灸教学的优势1.1有利于复习解剖学知识国内农业高校,家畜解剖学课程安排在本科一年级,中兽医课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